世界氣象組織預計2024年會成為迄今最熱一年
世界氣象組織預計2024年會成為迄今最熱一年確定為厄爾尼諾!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世界氣象組織預計2024年會成為迄今最熱一年確定為厄爾尼諾,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世界氣象組織預計2024年會成為迄今最熱一年確定為厄爾尼諾
“我們用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我國東部夏季平均降水數據,繪制了一幅降水距平(實際降水量與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圖,應該說雨帶確實存在北移現象。”劉伯奇介紹。從最近的研究來看,近10年北方雨帶有明顯加強的特點,尤其是2016年以來,整個北方降水在增多。
氣象觀測上,雨帶的確在最近一段時間有明顯北移的特點,北移的原因十分復雜。環流形勢方面,隨著東亞季風環流加強,南風能夠更有效地把熱帶的暖濕空氣輸送到北方;此外,副熱帶高壓更加偏北,加之北方冷空氣更加活躍,尤其最近5至8年,東北冷渦呈明顯活躍的狀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季風區冷暖空氣交匯的年代際調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雨帶的向北移動。
“未來,雨帶還將繼續移動。” 劉伯奇說,基于最新數據,不同排放情景下,未來整個雨帶或季風區確實有向西北擴張的趨勢。
雨帶北移帶來的影響涉及多方面,而從防災減災角度來看,無疑大大增加了汛期防汛、抗洪的壓力。我國水系發達,而在黃河流域有不少地上懸河,一旦雨帶整個“壓”在黃河流域,懸河隱患下防汛壓力會非常大。此外,因為早年城市規劃缺陷,不少城市內澇問題嚴峻,暴雨后“看海”成為常態。
對生態而言,北方作為糧食主產區,“雨多”會帶來雙重影響。前不久北方剛經歷了“爛場雨”,不過在以水稻為主的東北種植區,雨水增多則有利于糧食增產。
對風光水資源豐富的西北地區而言,雨帶北移使得三江源地區近年來水量呈增多趨勢,河水徑流量上升,有利于黃河流域的水電工程。與之相反的便是長江流域水量及南方地區水電的減少。降水分布的變化也將影響未來風光水資源的長期規劃設計。
厄爾尼諾的主要影響
最為確定的影響是,厄爾尼諾事件導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增多。這導致太平洋中東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洪澇災害頻繁,同時印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一帶則嚴重干旱,世界多種農作物將受影響。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至非洲北部大范圍地區均少雨干旱。
1990年初又發生厄爾尼諾前兆現象。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溫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溫度比往年高出0.5℃外,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海域水面溫度也比往年高出將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層比往年淺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時上漲15~30厘米。
厄爾尼諾相反的氣候拉尼娜
上半年氣候變化
1999年上半年中國氣候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氣候專家經過研究分析,初步認為拉尼娜現象是影響中國上半年氣候的主要原因。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振國認為,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赤道東太平洋水溫偏低,東亞經向環流異常,造成入春以來中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于是,北方強寒潮大風頻繁出現,而降雨量卻持續偏少,氣溫也居高不下。
歷史對照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陸均天說,從公元300年以來,中國一共出現過5個沙塵事件頻發期,每個周期持續90年左右,沙塵事件又呈現出明顯增加的趨勢。
談到沙塵暴出現的原因,陳峪認為,沙塵暴的形成及其規模取決于環境、氣候兩大因素,從環境上講,日益嚴重的荒漠化問題不容忽視。但“無風不起浪”,從氣候上講,北方地區自2月份開始,氣溫回升較快,偏高幅度達2至3℃,造成土壤解凍時間提前,干土層大量出現。這時,雨季尚未來臨,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北方地區連續出現大風天氣,土借風勢,沙塵暴隨即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