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吃什么食物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那么你們知道今日小暑節氣吃什么食物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今日小暑節氣吃什么食物,歡迎大家來閱讀。
今日小暑節氣吃什么
1、黃瓜+煮雞蛋
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2、吃三寶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民間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3、食新(食辛)
小暑食新,是客家人的一種民俗活動。客家人,即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小暑過后嘗新米,客家人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4、吃餃子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5、吃面
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6、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____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7、吃蓮藕
每逢小節氣,暑民間有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有清熱涼血作用,可用來治療熱性病癥。
小暑節氣的傳統習俗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魯南和蘇北地區在小暑時節的傳統習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剛過、秋收未到的夏閑時候,忙活半年的莊稼人便三五戶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來。而此時喝著山泉水長大的小山羊,吃了數月的青草,已是肉質肥嫩、香氣撲鼻。這種習俗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在當地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暑羊的愛好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2、食新
民間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時節“食新”的習俗。農民會用新米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豐登。然后人們開開心心地品嘗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麥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著吃。這種吃法,早在漢代就有,唐宋時期更為普遍。唐代醫學家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會在小暑這一天買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與老米同煮。俗話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我國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萬物生長的時候,因此應時可口的食品于此時最多。
3、封齋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4、吃伏面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過后就進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飲食上,人們會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炎熱的伏天。
入伏之時,剛好是我國小麥生產區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麥滿倉,而到了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欲不佳,餃子卻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用新磨的面粉包餃子,或者吃頓新白面做的面條,就有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在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據考證,伏日吃面習俗出現在三國時期。
5、小暑舐牛
在山東臨沂地區,每到小暑,人們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干活,不淌汗,民謠有;“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6、吃藕
此外,在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在清咸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藕與“偶”同音,所以人們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滿。藕與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鉀和膳食纖維也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偎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7、市冰
冰,性寒,盛夏的時候用冰冷藏肉、魚、蛋、水果等,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動,長時間保持新鮮清潔。但是此時不宜多食,因為冰的性質與此時炎熱的氣候相反,冷熱相遇,最容易導致疾病。《食譜》中有述:“凡夏用冰,止可隱映飲食,令氣涼耳,不可食之。雖當時暫快,久乃成疾也。”婦女尤其應當注意勿多食寒冰。我國人民很早便愉得了貯冰用冰。《周禮》載:“凌人掌冰,春始治鑒。”鑒是如甄一般大小的容器,在鑒口放上冰塊,把食物貯存在鑒中,就像現在的冰箱一樣,可以冷藏食物。
8、弈棋
弈棋,《路史》稱是堯帝制作,用來教育兒子丹朱的。現在廣泛應用的,有圍棋和象棋。弈棋可訓練思維,使人運用巧思,得心應手,出奇制勝,并養成精密審慎、預料時事的習慣。所說的品勢行局,都是關于對弈雙方優劣強弱、奇正勝負的說法。所以古人把棋書附在兵書之后,而歷代的圣主名將,如晉武帝、唐太宗、謝玄、關羽,也都特別喜歡下棋,即使在軍中也不荒廢。夏季漫長無聊,于桐蔭下對弈,是極有趣味的事,局外之人,也可以作壁上觀。
9、垂釣
盛夏酷署,不適于進行劇烈運動,宜于做怡情養性的活動。在柳塘垂釣。披襟當風,則是最令人愜意的閑情逸趣。
10、斗畫眉
畫眉,其眉如畫,叫聲婉轉,富于變化,有如百舌鳥。雄者善鳴好斗,人們多喜歡蓄養。將畫眉放在高籠中,懸掛在廊之下,精心喂養,極具樂趣。畫眉聲音悠揚,極為動聽,可以解悶添興。小暑這天,飼鳥者各提鳥籠,至公園等地,擺開陣勢,讓畫眉相斗,以決勝負。有民謠形容斗畫眉的情形:“身如胡虜尾如琴,頸如削竹嘴如釘。再添一對牛筋腳,一籠打盡九籠贏。”
小暑三候是哪三候
一候溫風至
小暑之日“溫風至”,這“溫風”是熱風,但東漢王粲的《大暑賦》中有“熹潤土之溽暑,扇溫風而至興”之句,熹是炙、烤,人如在天地間一個大蒸籠中,蒸出全身污垢;再如舒展在溫水之中,此時溫風徐來亦如酒,也可興在其中——一切都因由自己的心情。
二候蟋蟀居宇
后五日“蟋蟀居壁”,指蟋蟀生而還在穴中面壁,不能出穴飛。它農歷七月后才出穴,活躍草叢間求偶,到八月天涼,會聚到院中,令小院鳴聲鼎沸,天越涼離人越近。待農歷九月不入戶就要凍死,十月就在床下鳴了。它名“促織”,為督促女子紡織,“促織鳴,懶婦驚”,是為警示。
三候鷹始鷙
鷹始鷙是指,再過五日,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