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百萬上大學上了1年發現沒入學
花百萬上大學上了1年發現沒入學!經查,李先生和張先生共計被騙470余萬元,3個孩子也因此被耽誤學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花百萬上大學上了1年發現沒入學,歡迎大家的分享收藏喲!
花百萬上大學上了1年發現沒入學
江蘇的強某某和朋友李先生的兒子高考都不理想,強某某便謊稱自己有門路,能幫兩個孩子讀大學。為此,李先生先后花費60萬元。隨后,強某某以宴請領導等理由繼續騙李先生轉賬。因事發期處于疫情期間,強某某謊稱李先生的兒子和自己兒子都已被錄取,只是無法進入校園,于是兩個孩子整個大一都在家自學。與此同時,強某某又以同一方法騙取另一朋友張先生近百萬元。經查,李先生和張先生共計被騙470余萬元,3個孩子也因此被耽誤學業。近日,經法庭審理,強某某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零6個月,并處罰金31萬元。
高校招生錄取期間謹防受騙
“小道消息”不可信
近年來,一些社會機構和個人通過網絡平臺發布有關涉考涉招信息,存在政策解讀不準確、信息提供不真實等問題,有的甚至通過假冒、仿冒高校和招生考試機構的官方網站、公眾賬號編造散布虛假信息,迷惑考生和家長,實施詐騙,嚴重擾亂考試招生秩序。
為此,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深入實施2023高考護航行動,開展“點亮權威考試招生機構官網標識”專項行動,已協調有關互聯網平臺對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和高校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進行了權威標識,便于廣大考生和家長識別,獲取正規的招生政策和服務信息。此外,每年具有招生資格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都會在教育部官方網站發布。考生和家長可通過教育部官方網站“文獻”欄目下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查詢”進行查詢核實。廣大考生和家長在網上查詢高校招生信息時,須認準“官網”標識,謹防山寨賬號或網站騙局。
警惕“天價志愿輔導”陷阱
近年來,每當高考成績發布后,一些社會培訓機構和個人“網紅”就通過“不浪費1分不浪費未來”“讓每1分都發揮價值”等說法吸引流量,夸大志愿填報作用,制造販賣志愿填報焦慮,誘導考生及家長購買高價、天價志愿填報咨詢服務。
教育部提醒,有關部門從未發放過“高考志愿規劃師”這類職業資格證書。每年高考填報志愿前,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都會發布當年高考成績統計情況、近年來各高校錄取情況和志愿填報參考材料,高校也會介紹學校招生章程、招生辦法和往年錄取參考信息,并不存在所謂的“內部信息”“內部數據”。同時,在志愿填報期間,各地都建立了招生考試機構、高校、中學等多方面志愿填報咨詢公共服務體系,多渠道多方式提供志愿填報咨詢服務。
考生和家長要結合自身情況,綜合考慮個人志向、興趣愛好、特長優勢、生涯規劃等多種因素,著眼于國家需要和社會需求,科學選擇,自主填報。
“特殊渠道”不存在
高校招生錄取期間,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謊稱可以“走后門”“搞特殊”,通過“內部指標”“機動計劃”“計劃外補招”“降分補錄”等說法實施詐騙。
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長,高校招生是嚴格按照招生政策規定和學校招生章程等實行計算機遠程網上錄取,有嚴格的工作流程和監督機制。高校招生計劃由省級招生考試機構統一向社會公布,不存在所謂的“內部指標”。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計劃,會通過公開征集志愿錄取,不存在所謂內部降低分數“補錄”“補招”的情況。正規的招生錄取不會產生任何附加費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證金、錄取費、指標費的,一律不能相信。
此外,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長急于上大學的心理,故意混淆普通高等學歷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之間的區別,以自考助學班、網絡教育班、國際合作辦學等入學通知書蒙騙考生及家長。部分辦學機構打著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的幌子,實際招收其他教育形式的學員。
教育部提醒,普通高等學歷教育學生均須通過高考招錄。上述所謂的“錄取通知書”不是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的錄取通知書,“入學”后也不能進行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新生學籍電子注冊,更拿不到普通高等學校學歷證書。考生和家長要擦亮眼睛,認真辨別普通高等學歷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進修方式。
虛假大學野雞大學招生騙局屢禁不止,該如何治理?
號稱交錢就上大學
涉及非法招生詐騙
王芳的經歷不是孤例。
上海市靜安區的李女士向記者講述了身邊人的經歷:前兩年,她家里住了一位高考生,孩子考的很不理想,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她家的信箱很快被“大學錄取通知書”塞滿了,“從名字看,這些學校都大有來頭,后來我們一一認真核實,全是野雞大學,大家白高興一場”。
記者根據公開信息梳理,近年來遭遇高考騙局的考生不少。
在一社交平臺上,記者看到有多位網友吐槽__學校為“騙子”,號稱交錢就能幫助考生上理想的大學。記者自稱是一名湖南應屆高考生,成績330多分,聯系上該學校招生老師進行咨詢。
對方告知,這個分數有點低,而且“時間太晚了”,本科“懸”了,但可以保證上好的公辦專科。“只要花2萬元,100%可以上一個好的專科。”對方給出了兩種選擇:一是保證100%去目標學校,價格是2萬元;二是支持填報,不保證學校的質量,價格是幾千元。“我們主打信息差,哪所學校缺人,可以把你搞進去,就這樣子。”
當記者說不能上本科遺憾時,該招生老師說可以運作“專升本”,專升本也有兩種方案,需要額外交錢,“專升本之后就是全日制本科了”。
然而,記者在第三方商業查詢平臺上查詢發現,這所“__學校”屬于民辦非企業單位,業務范圍是“中職學歷教育、職業培訓”。招生老師所說的顯然超出了企業注冊所填寫的經營范圍。
“為爭取生源,一些民辦高校將招生代理權承包給中介機構。他們打著高校的旗號去招生,利用信息不對稱,混淆民辦高校的辦學身份,非法頒發或偽造學歷證書。”蔡海龍說。
他分析道,這實際上是虛假承諾。考生先進入專科類職業學校讀三年,拿到專科學位之后,再經過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委托授權給有資質的學校進行考核,前往普通高等學校里面去讀兩年書,通過答辯之后可以獲得本科學位,但這也是以考生完成一定的學業、達到一定的水平并通過考核為基礎,不可能保通過。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經營范圍超過了注冊范圍,或者一些培訓機構、成人教育機構,通過自學考試的渠道參與其中,涉及非法招生和詐騙問題。”
招生騙局屢禁不絕
生存空間正在變小
記者注意到,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對高等學校的設立、組織和活動進行了嚴格的規定。那么,為何虛假大學、野雞大學的招生騙局屢禁不絕呢?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詳分析稱,作為一種詐騙的特殊方式,虛假大學利用家長和學生的信息不對稱和花錢上好學校的僥幸心理進行詐騙。
在蔡海龍看來,現實中,仍有相當一部分人無法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而隨著文憑主義的興起,一些用人單位在人員聘任、職級晉升中越來越多地強調學歷學位證書的作用,進一步加劇了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爭奪,這無形之中就為虛假大學的生存提供了土壤。
前不久,相關平臺公布了國內392所虛假大學名單,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儲朝暉指出,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9.6%,虛假大學生存空間正在變小。“我的基本判定是,現在在中國境內實際還在開展活動的虛假大學的數量不是很多了,真正在運作的沒有名單上面那么多。”
北京前進大學在虛假大學名單上,記者查詢北京前進大學網站發現,只能打開一個主頁,而點擊學校新聞等選項,已經打不開了。
儲朝暉分析稱,虛假大學往往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利誘,一些機構給考生和家長甜頭,表示可以降低分數優先錄取;還有一種打灰色的擦邊球,典型的就是中國郵電大學冒充北京郵電大學。大多數家長和考生可以辨別第二種情況,但往往難以辨別第一種情況,再加上迫切希望通過考試、考上好大學的心態,就可能受騙。
蔡海龍認為,對高等學校招生錄取工作予以規范的專門性法律法規較少,也是虛假大學實施招生騙局屢禁不絕的原因之一。教育部于2014年頒布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但這屬于部門規章,所具有的效力等級較低,且適用范圍限于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實踐中對虛假大學的規制有限。
平臺篩除虛假信息
強化監管嚴厲查處
虛假大學招生騙局嚴重侵害考生權益,該如何治理?
“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在我國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因此,需要加強法治教育,讓社會公眾理解大學(高等教育機構)設置的基本規則以及如何獲取有效的高等教育信息等。”周詳說,從治理的角度,應當加強欺詐行為的查處和刑事處罰力度,同時從高中學段和高考報名開始就加強相關信息的宣傳,將學制和教育法律法規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一部分,進行知識普及,做到高考信息獲取渠道的全覆蓋。
“互聯網平臺傳播速度過快,網友的信任基礎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平臺。”儲朝暉認為,互聯網平臺應當承擔起責任來,若確定信息是虛假的,應當及時刪除。同時,也應當對相關信息進行初步篩選,至少要將明顯虛假的信息篩除出去。
記者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中國郵電大學”,出現的第一條鏈接是北京郵電大學,并顯示:中國郵電大學是一所位于北京的虛假大學。
儲朝暉對此表示認可,同時指出,還要提升家長、考生的辨別能力,如果可以有效辨別虛假大學,那么虛假大學將沒有市場。政府也應當積極作為,對明顯的帶有欺騙行為的責任主體,要進行嚴厲的處罰和監管。
“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正在多元化,通過各種形式途徑渠道接受高等教育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缺乏統一規范的管理、招生過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就會導致這種日益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滋生出招生騙局。”蔡海龍說。
蔡海龍認為,對于招生騙局的處理應根據其行為的性質和嚴重程度予以區別對待。對于招生代理機構和完全意義上的虛假大學,應當堅決予以取締。對于本身具有合法資質的教育培訓機構或是根據授權從事高等繼續教育的校外教學點,由于其開展的非學歷教育培訓或助學輔導的活動本身是合法的,其虛假招生行為往往源自于為招攬生源作出的虛假宣傳與不實承諾,須強化對這類機構的招生和辦學行為的監管,確保其依法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