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三寶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小暑啦,小暑三寶是什么意思呢?快快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吧!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小暑三寶是什么意思速看,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小暑三寶是什么意思速看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民間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
小暑吃什么東西比較好?
小暑吃餃子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三伏天就在小暑節氣前后,而在這期間對北方人來說,餃子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而且這一天吃到的餃子多是素餡,爽口的蔬菜包裹著蕎麥的清香,有效改善了人們食欲不振的情況。
小暑吃芒果
關于小暑的農諺有說到“小暑吃芒果”,在臺灣地小暑是芒果最成熟美味的季節,由于芒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因此經常食用芒果,可以起到滋潤肌膚的作用。食用芒果具有清腸胃的功效,對于暈車、暈船有一定的止吐作用。
小暑吃黃鱔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老南京講究在小暑這天吃黃鱔。黃鱔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從成分上看,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鱔,可以預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瀉,還可以保護心血管。另外,夏季是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緩解期,吃些黃鱔還有冬病夏治的作用。大暑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飲食調養上應以適量、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是什么意思?
“小暑頭上一聲雷,四十五天倒黃梅”意思是指小暑當日如果雷聲隆隆,預示澇災將至。“倒黃梅”是指時至小暑后,黃梅雨天本來早已結束,只因小暑打雷,雨多而澇,如同又回到黃梅雨季。
一般說來,“倒黃梅”維持的時間不長,短則一周左右,長則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黃梅”期間,由于多雷雨陣雨,雨量往往相當集中,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黃梅”屬于梅雨的一種,它在結束之后,通常都轉為晴熱的天氣。
小暑養生知識有哪些?
避暑避濕
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時,易感受暑熱、暑濕之邪,由于出汗多,耗氣傷津,容易出現周身乏力、脾胃不和等癥狀。因此,在小暑時節的養生要注意兩個點:解暑、養心。
要保持溫度適宜。暑天要避開太陽直射、避免高溫活動,可以適當開空調,26℃~27℃為宜;也可以增加沐浴的次數,參加游泳等促進血液循環,緩解暑濕、暑熱。
另外,在飲食方面應多吃一些解暑、健脾的食物,比如用荷葉、蓮子、薏苡仁等煲湯或粥,祛濕解暑,可以說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
可以適量多吃些瓜果。俗話說:“春吃芽,夏吃瓜。”瓜果類含水量高,夏天易出汗,不僅能補充我們消耗掉的水分,還可以補充維生素。
提醒:食用瓜果時,脾胃虛寒的人群要多多注意。
小暑健康的生活習慣
中醫講“夏養心”。夏季炎熱,人們常常會覺得心煩不得眠、燥熱、手心熱等等,要注重靜心、養心。
小暑養心紅色食物最適當。紅豆富含鐵質,不僅利水消腫,還非常適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有行氣補血之功效。
因天氣炎熱,血管擴張,小暑節氣前后老年人容易出現體位改變時血壓波動,在床上或蹲坐時血壓是較為平穩的,但若起立過快,會導致頭部血壓銳減,從而導致身體不適,頭暈,甚至摔倒。所以在起床、蹲坐起立時不要著急,最好能夠活動一下四肢,不需要時間太長,半分鐘即可,然后慢慢起身,從躺到坐,從坐到站或從蹲到站,從站到走,都最好間隔1分鐘以上。
梳五經:
用手指梳頭3次~5次,每次不少于3分鐘~5分鐘,晚上睡前最好再做3次。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首”,梳頭“拿五經”可以刺激頭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經絡,調節神經功能,還能預防失眠、眩暈、心悸等,做完非常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