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小暑養生五大禁忌
2023小暑養生五大禁忌究竟是什么?感興趣的話快快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吧!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3小暑養生五大禁忌究竟是什么?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2023小暑養生五大禁忌究竟是什么?
1、忌動怒。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養護好心臟。
2、勿久坐木。小暑節氣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病,因此小暑節氣時不宜在木質凳椅上久坐。
3、飲食忌辛辣油膩。暑時節的多雨、高溫,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于高發癥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
4、忌飲食過量。飲食過量,會損傷腸胃。夏季,尤其是進入小暑后,更不應多食、過食、大食、嗜食、暴食,否則,脾胃受傷,健康受損,飲食應以適量為宜。
5、不宜過度勞累。每天作息應有規律,除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勞逸結合,運動時一定要掌握好強度,避免強度過大。
小暑注意濕熱對人體影響
夏天多暑多濕,人往往感到頭重腦疼,則容易抑郁、倦怠、胸悶、胃口不好。對于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注意保養,以防咳嗽、氣管疾病的反復發作。
而對于體質濕熱者來說,手心腳心常有發熱感,且在濕氣和熱氣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顯得黃而臭。
對策:飲食要清淡,便于消化。要多食用消熱利濕的食物,比如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等,用冬瓜與蓮葉、薏米燒湯喝,也是以清濕熱的清涼飲料。同時,還要注意調節好房間中的濕度,多開窗通風。
夏天晝長夜短,且夜間溫度也較高,一些人夜間休息得不好,根據中醫的說法,如此“陰陽失衡”,會加大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風險,如高血壓患者易血壓升高,心絞痛患者發作頻率提高。保證足夠的睡眠。這才能維持身體各項機能正常運轉,建議成年人每天保證7小時的高質的睡眠。
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干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傳統的飲食習慣
吃六面
在小暑前后還有一個重要節日,即每年農歷六月六日舉行的“元貺節”。
過去人們還講究要在元貺節吃六種不同類型的面,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之所以有這個講究,跟小暑悶熱天氣有關,這個時候,多數人都會胃口不好,也是借著這個機會豐富面食品種,讓人們多吃主食。《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
吃三寶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民間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小暑的防暑方法是什么?
1、飲食防暑:老年人小暑節氣防暑,可以多吃防暑的食物,比如綠豆、荷葉、西瓜、苦瓜等等,都具有防暑降溫、清熱的作用。
2、心靜:老年人想要在小暑節氣防暑,還可以“心靜”,因為俗話說得好“心靜自然涼”。
3、喝茶:對于老年人來說,小暑節氣解暑喝茶也是很好的方法,因為很多茶都具有消暑解渴的作用,比如菊花茶、綠茶、金銀花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