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掀起“村VA”熱
貴州有“村BA”,海南有“村VA”。近日,2023年“九九杯”海南(文昌)鄉鎮排球聯賽陸續在龍樓、會文、鋪前、馮坡、潭牛五個鄉鎮開賽,20支鄉鎮排球隊掀起夏日鄉村體育運動熱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海南掀起“村VA”熱,歡迎閱讀。
海南掀起“村VA”熱
7月7日晚,2023“九九杯”海南(文昌)鄉鎮排球聯賽在“中國排球之鄉”文昌市會文鎮龍家村排球場開打。A組小組賽第三場上演,東道主文昌會文鎮隊迎戰海口三門坡鎮隊,經過激烈角逐,最終文昌會文鎮隊3:1力克海口三門坡鎮隊,為現場球迷奉獻一場精彩排球比賽。
海南排球的發展歷程
海南人愛排球,文昌人尤甚。這項起源于國外的運動自20世紀初傳入文昌后,便在如海的椰林下扎下根來,被文昌人玩得花樣百出,“排球之鄉”由此得名。
據史料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近代體育開始進入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東、香港等地返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文昌中小學的排球運動逐步興起。文昌排球的第一個高光時刻是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
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二十一單位青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因為隊員比賽時不穿鞋,還留下了一段“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的故事。
文昌東閣鎮人符史聯是當年代表文昌參賽的文昌中學學生之一。他回憶道,20世紀50年代,打排球逐漸成為文昌農村居民的娛樂活動。“那時候沒有球,也沒有網。我們的球是自己做的,一種是用椰子葉編織的,中間塞些東西;一種是拿柚子當球。”
為了好玩,文昌人還玩出了許多排球花樣。一對一單挑是最常見的,許多孩子上小學時就開始接觸排球,在一對一對抗中逐漸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更有趣的是,還有人用凳子玩排球,用凳子發球、接球、扣球,基本功差一點的人用手還真打不過他。
海南師范大學“排球教授”林明祥告訴記者,海南鄉村排球就是從9人制排球發展而來,早期鄉村排球開展最好的是文昌、海口、澄邁和臨高,每天都會有愛好者在打排球。通過這四個地方帶動,輻射到全島各地區的排球氛圍越來越濃。
“海南的鄉村排球發展至今,不單單只是9人排球,玩法更加多樣化。”林明祥說,海南鄉村排球比較有獨創性和趣味性,可以一對一,也可以一打多,還可以單手打球讓對方。
排球比賽規則
第一:隊員以及隊員位置。排球比賽每隊可派出12人或14人,其中12人名單中只能有一名自由人,而14人名單中則可有兩名自由人,球隊可以在比賽開始前選定本場比賽的人數是12人或者是14人。
每隊的球員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三名網前選手和三名靠近底線的選手。發球前,各隊都需要站在自己固定的位置,否則會被判為犯規。基本站位是,后排隊員不能站到前排隊員的前面,同排隊員不得互相調換位置,位置按順時針輪轉。
第二:發球。排球發球按順時針方向輪流發球。當本隊獲得發球權后由發球隊員在本方后場將球發入對方半場,發球范圍不得超過標志線。發球可以用上手或下手發球,可以用拳也可用手掌,只要是手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發球。發球時,需要注意不能踩到發球線,但下落時踏入場內不算犯規。
第三:計分。現在排球實行的是每球得分制,即一方在獲得發球權的同時算得分。比賽五局三勝,前四局,獲勝方需拿到25分,或在此基礎上比對方高出兩分;第五局則為15分制,率先拿到15分者獲勝,或在此基礎上比對方高出兩分。
第四:自由人。排球比賽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本方場地里有一位穿著與其他球員不同顏色的衣服人,這個人就是排球比賽中的自由人。自由人是專門替換后排防守的球員,由于不受換人次數的限制,所以叫做“自由人”。自由人不能發球、攔網或到前排進攻,且在前排不能作出攻擊性動作。
第五:換人和暫停。排球比賽規則每局每隊有6次換人機會,替補隊員可以換下某一名先發隊員或再被相同的隊員替下。由于鷹眼技術的普及,排球比賽取消了8分和16分間的技術暫停,所以每隊只有2次主動叫停的機會,每次時間為30秒。若本次比賽沒有鷹眼技術,可恢復技術暫停,暫停時間為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