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猴痘病例為何突然增多
國內猴痘病例為何突然增多?在過去的一周里,我國多地相繼報告了猴痘確診病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國內猴痘病例為何突然增多,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國內猴痘病例為何突然增多
去年猴痘疫情在全球范圍暴發后,世衛組織宣布猴痘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今年5月,世衛組織宣布終結猴痘疫情緊急狀態。
盡管全球猴痘病例總體呈下降趨勢,但近期一些國家和地區報告的病例有所增加,特別是在亞太地區,這引發了擔憂。
近期中國大陸關于猴痘病例的持續報道也引發了猴痘是否會在國內出現更廣泛傳播的擔憂。對此,專家呼吁保持冷靜,稱這種疾病不太可能導致大規模傳播,因為猴痘病毒相對容易檢測、控制和治療。
“雖然中國的猴痘病例有所增加,但這不會造成病毒大規模的傳播,這主要是由于有快速檢測試劑盒以及有效的隔離措施,猴痘傳播的風險相對容易控制。”一位猴痘病毒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猴痘感染基本上不會出現無癥狀。”
專家還表示,頻繁和無保護的性行為是猴痘感染的主要原因,這種行為也會導致其他性疾病的傳播,但普通人感染猴痘病毒的風險較低。
針對全球范圍內猴痘病例突然增多的現象,一些美國公共衛生專家表示,這與天氣變暖人們接觸增多有關。不過上述猴痘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猴痘病毒的傳播與溫度沒有特別的關聯。”他還補充稱,中國近期病例數的增多主要與人員的流動性增加有關。
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
主要傳染源為感染猴痘病毒的嚙齒類動物。靈長類動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為傳染源。
猴痘以往主要在西非和中非地區流行。
去年5月開始,歐美多個國家報告猴痘疫情,這是首次在非流行區出現的人傳人疫情。去年7月23日,世衛組織宣布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去年8月份達到發病的高峰,之后疫情逐漸降低。到去年12月底已經達到較低水平。今年5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已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然而近期亞洲國家有病例增多的趨勢,對我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猴痘傳播途徑
病毒經黏膜和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
人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他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
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也可通過飛沫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還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尚不能排除性傳播。
猴痘臨床表現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介紹,猴痘的早期癥狀和流感癥狀相近,會出現發燒、寒顫、頭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癥狀,有些人會感覺到沒精神,甚至嗜睡,一般在這些癥狀出現三天后,患者會出現皮疹、淋巴結腫大,個別的人可能會發生腦炎。
潛伏期5~21天,多為6~13天。
發病早期出現寒戰、發熱,體溫多在38.5℃以上,可伴頭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癥狀。多數患者出現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淋巴結腫大。
發病后1~3天出現皮疹。皮疹首先出現在面部,逐漸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
皮疹經歷從斑疹、丘疹、皰疹、膿皰疹到結痂幾個階段的變化。皰疹和膿皰疹多為球形,直徑0.5~1厘米,質地較硬,可伴明顯癢感和疼痛。
從發病至結痂脫落2~4周。部分患者可出現并發癥,包括皮損部位繼發細菌感染、支氣管肺炎、腦炎、角膜感染、膿毒癥等。
如何避免感染猴痘病毒?
猴痘病毒經黏膜和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以往人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他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最近一年來,人與人之間通過密切接觸傳播的比例不斷上升,也可通過長時間近距離的飛沫傳播。
李侗曾介紹:
患者的皰疹液、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其他的一些體液有傳染性,接觸了我們破損的皮膚或者黏膜區域,可能被傳染;當近距離、長時間接觸感染者時,也可能會通過呼吸道感染;被患者的皰疹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在短時間內也可能有傳染性。
中國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呂繁表示,預防感染猴痘病毒,要注意以下幾點:
如果發現對方有頭痛、發燒、出現皮疹皰疹等情形,要盡可能避免密切接觸,減少自己感染的風險;
有暴露史的人可能和病例有過接觸,要加強自我的健康監測;
一旦發現自己出現發熱、頭痛、皮疹、皰疹等癥狀和體征時,要及時就醫,及時檢測。
我國尚未推廣猴痘疫苗接種
接種疫苗盡管無法完全阻止猴痘感染,但仍是預防重癥的主要手段。在全球范圍內,目前仍然沒有專門針對猴痘病毒開發的特異性疫苗,但此前針對天花的疫苗也能夠起到交叉保護的作用。
在歐美,目前高危人群接種的一種主要的天花/猴痘疫苗是丹麥公司Bavarian Nordic研制的JYNNEOS疫苗,該疫苗采用兩劑接種方案。但由于該疫苗的供應有限,公司正在探索單劑疫苗接種的功效,從而能夠為更多高危人群提供保護。
根據今年年初發表的一項真實世界的研究結果,JYNNEOS單劑接種的有效性達到86%,能夠顯著降低猴痘感染風險。
第一財經記者從相關傳染病醫院了解到,目前中國尚未開展針對高危人群的猴痘疫苗接種,主要原因還是缺乏相關疫苗有效性的評估。
同時,中國團隊也在開發針對猴痘病毒的疫苗。例如中國生物去年11月就宣布研發3款針對猴痘的候選mRNA疫苗,但隨著今年上半年全球對于猴痘疫情關注度的下降,國內猴痘疫苗的研發進展鮮有公布。
根據今年6月中國生物的微信公眾號,該公司稱,針對猴痘病毒,正在積極圍繞傳染病的可診、可治、可防布局研發工作。
盡管猴痘高危人群占比較小,疫苗接種計劃預計不會大規模推廣,但專家仍然表示有必要進行新一代疫苗的研發和儲備。
病毒學家金冬雁就曾在今年5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需要繼續研發新一代疫苗,但猴痘疫苗要怎么做,做出來行不行,現在都還是未知數。現有疫苗十分有效,新疫苗必須比現有疫苗有顯著改良才能在市場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