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頭伏中暑指數地圖出爐!
今日入伏,頭伏中暑指數地圖出爐,入伏,是指進入“三伏”的意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今日入伏的消息,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今年頭伏期間華北高溫先消減再發展
南方部分地區桑拿天超長待機
6月以來,我國北方華北、黃淮等地經歷多輪高溫天氣,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東等地部分地區最高氣溫突破當地歷史極值,江南、華南等地則多以悶熱高溫天氣為主。三伏還未到來就已經這么熱,今天入伏會不會更熱?
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王偉躍表示,今年頭伏期間,華北平原等地高溫將先消減再發展,而南方部分地區將維持大范圍高溫悶熱的天氣格局,桑拿天超長待機。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新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西、海南等地的部分地區熱力值拉滿,在部分時段極易出現中暑天氣。
從中國天氣網推出的全國頭伏中暑指數地圖中可以看出,今年頭伏期間,比較容易中暑的區域主要集中在華北平原一帶、江南華南一帶以及新疆地區。
“頭伏期間,華北平原高溫將經歷先消減再發展的過程。”王偉躍表示,11日至12日,華北平原高溫逐漸被雨水澆滅,14日起這一帶高溫再發展,且從干熱轉為悶熱。其中,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中部和南部、山東西部和北部、河南、陜西關中地區最高氣溫普遍超過32℃,加上濕度較大,不時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現身,較易發生中暑。
尤其在天津西部、河北中部和南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局地最高氣溫可能超過37℃,白天體感悶熱,午后又十分暴曬。同樣是炎熱,新疆中北部和南疆盆地、吐魯番盆地一帶頭伏期間主打干熱暴曬,局地最高氣溫或達40℃,上述地區極易發生中暑。
“江南、華南等地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頭伏期間氣溫較高、濕度較大,以悶熱天氣為主。”王偉躍表示,頭伏期間,江南、江淮、華南等地多35℃以上高溫天氣,高溫日數一般有7~9天,上述大部地區都較易出現中暑天氣,其中長江中下游、江南大部以及華南中部和東部等地易發生中暑。湖北東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浙江中部和北部、福建西北部、廣西西部、海南島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普遍超過34℃,部分地區有37℃以上的高溫天氣出現,同時最低氣溫也多在26℃之上,加上相對濕度較大,極易發生中暑。
總體來看,上述地區頭伏期間暑熱撲面而來,大家盡量避免在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這一氣溫較高時段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如出現體溫持續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癥狀應及時就醫,謹防中暑和熱射病。
而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青海、西藏、貴州、云南等大片區域最高氣溫多在32℃以下,天氣總體較舒適,不易發生中暑風險,屬實令人羨慕。
2023“加長版”三伏日歷來了
連續第9年長達40天
三伏天有30天“普通版”和40天“加長版”。今年是“加長版”三伏天,7月11日入伏,8月19日出伏,這是自2015年以來連續第9年三伏長達40天。
伏的日期是我國古人按照干支紀日法推算的,俗語說:“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今年的夏至是公歷6月21日,從夏至日算起,第一個庚日(庚戌日)便是6月21日;第二個庚日(庚申日)是7月1日;第三個庚日(庚午日)是7月11日,于是7月11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續的時間固定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從7月11日至7月20日;末伏,是立秋之后第一個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個庚日(庚子日)是8月10日,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續的時間也固定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從8月10日至8月19日。
初伏和末伏之間的時間都是中伏,根據庚日來得早晚不同,留給中伏的時間一定是10天或20天,因此整個三伏的時長一定是30天或40天。今年的中伏從7月21日至8月9日,為期20天,今年的三伏也就是“加長版”的40天。
三伏天科學養生 避開這五大誤區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防暑降溫成為重中之重,網絡上各種養生方法層出不窮,但并非適合所有人,避開以下五大誤區,助你科學養生。
誤區一、三伏貼包治百病
三伏貼是中醫“冬病夏治”中很重要的外治療法之一,主要適用于治療肺部、骨關節等方面疾病,以及適用于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虛寒型體質等人群。孕婦、心臟病和高血壓患者、濕熱體質和皮膚嚴重過敏的人群都不適合用三伏貼治療。另外,貼三伏貼需到正規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個人體質和病癥進行用藥。
誤區二、綠豆湯喝越多越解暑
綠豆是寒性食物,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酷熱天氣下,冰涼的綠豆湯成為不少人喜愛的消暑佳品。但大量飲用綠豆湯容易傷脾胃,尤其是陽虛體質、濕氣較重、四肢冰涼、易腹脹腹瀉人群都不宜多喝。
誤區三、防暑不怕涼
三伏天里,很多人都只關注如何防暑,喝冷飲、吃冰鎮西瓜、洗冷水澡......炎炎夏日里這些消暑方式好愜意,但過度貪涼容易損害機體功能。例如,外出大汗歸來,毛孔正處于張開散熱的狀態,在空調冷氣或涼水的沖擊下,毛孔會迅速閉合,導致體內熱量無法散發,甚至可能會引發心腦血管突然收縮,導致供血不足。而大量飲用冷飲,也會加重腸胃負擔,引發身體不適。
誤區四、伏天就要“以熱制熱”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有些人喜歡“以熱制熱”,通過促進身體排汗來達到消暑目的。體質虛弱畏寒、腰背和手腳易發涼、免疫力較低的這類人群,適合在三伏天用熱水泡腳、喝姜棗茶、喝羊湯、曬后背、貼三伏貼等“熱養法”讓身體熱起來。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以熱制熱”,內熱體質人群如果采用“熱養法”可能會導致上火,易出汗人群則可能因出汗過多引起心慌等不適癥狀。
誤區五、最熱時鍛煉可提高耐熱力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很多熱愛健身人群即使烈日炎炎也依然堅持鍛煉,以提高身體耐熱力,但大汗淋漓會損耗體力和津液,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更要避免在戶外過度運動,以防出汗過多導致血液粘稠而引發的心梗、腦梗等疾病。即使年輕人也需避開最熱時段戶外鍛煉,以免中暑。
今日正式入伏!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
今天入伏,今年的三伏大幕也正式開啟。三伏天處于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
中央氣象臺今早6時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預計今日白天,華北中南部、黃淮北部和西部、江漢、江淮中西部、江南、華南大部以及四川盆地、陜西中南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其中,陜西關中、河北中南部、山東北部、河南北部、安徽南部、湖北東部和西部、湖南中東部、江西大部、浙江大部、福建中北部、四川東部、重慶中西部和東北部及新疆吐魯番盆地等地部分地區最高氣溫37℃~39℃,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浙江中部、四川東南部、云南東北部局地可達40℃以上。
三伏天什么意思?
三伏,作為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在咱們國家有很長的歷史了。最早的記載是在《史記》里,太史公記錄有“秦德公二年初伏”的文字,可見在戰國時期就有三伏,也就是初伏、中伏、末伏的說法了。三伏的時間呢,一般是從夏至往后算,第三個庚日入伏,然后第四個庚日中伏,再到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進入末伏。算起來初伏10天,中伏一般20天,但也有10天的,末伏10天。
按咱們中國古人的思想,“自然”是養生的第一要義。而這些現代科技帶來的東西,往往都是不自然的。所以下面咱就來說道說道,古人是如何“順其自然”地實現防暑降溫的。
如在浙江的民間,自古有吃伏茶的習俗,這一習俗甚至在今天還能看見。這個伏茶呢,其實和著名的“小紅罐”有相似之處,名字叫茶,實際上是個防暑降溫的藥方子。浙江的伏茶是以竹葉、檳榔、荷葉、六一散(主要成分為滑石和甘草)煎煮而成。其實不獨是浙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一些類似性質的以“茶”為名的防暑降溫藥方存在,最著名的莫過于廣東的“小紅罐”。
說到這些伏茶或者“涼茶”,還需要跟大家提個醒。涼茶是涼的嗎?有人把小紅罐放在冰箱里,滿頭大汗回家來上一罐:“啊~~~”爽得飛起。抱歉,那不叫涼茶,那叫涼水。實際上一般來說涼茶或伏茶,都不是冰鎮了喝的,而是常溫或者溫熱著喝,喝進去的時候可能不涼,但等里面的藥物生效之后發一層汗,才能感受到涼意,這也體現了咱們中國傳統上“中正平和”的道理。
在三伏天里,有些地區還有“伏日進補”的習俗,在北方有“伏羊”、“伏雞”一類的滋補飲食。這主要是因為天氣過于炎熱,人體水分和養分流失都非常大,需要補充營養。尤其是對一些常年戶外勞動的體力工作者來說,營養的補充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北京地區過去也有“貼伏膘”的說法,也就是伏天里要改善伙食。過去一些老板們,在伏天會給手下的雇農、雇工吃點好的,也是這個意思。
最后呢,三伏天里不光人需要進補,要防暑降溫,連牲畜也需要特別的照顧。在山東臨沂地區,就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比如在伏日里要給牛煮麥仁湯喝,據說能讓牛不太流汗,增強體力。畢竟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里,耕牛是農民家庭最重要的勞動工具了,得好生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