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頭伏中暑指數地圖出爐
今年的三伏又是“超長待機”40天,其中7月11日至20日為頭伏。關于頭伏中暑指數地圖出爐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頭伏中暑指數地圖出爐,如果喜歡請收藏分享!
全國頭伏中暑指數地圖出爐
今日入伏,頭伏中暑指數地圖出爐。今日入伏,靜養其身,伏到福到。同時,也開啟了部分人的噩夢模式。
看下面這張全國易中暑地圖,華北還是那么火熱。
入伏要注意預防空調病!現在不是干體力活兒的人,真正中暑的不多。吹空調,吃冰冷東西反倒是出問題最大誘因。
壞消息:今日才入伏,三伏有40天。
好消息:北京人民經過五次40度的高溫模擬考試,心里已經有底了。
什么是入伏
入伏,意思就是進入“三伏”,一般指的是中原地區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
所謂“熱在三伏天”,三伏是夏天最熱的時期,特點就是“高溫、高濕”。
三伏天的“伏”有“伏邪”的意思,也就是中醫“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不少人說三伏難過,不但熱還又悶又濕,還特別容易生病不舒服。
“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未伏三個階段,它的時期是由節氣日期,加上干支紀日兩者相配推算出來的。
當然三伏是按農歷來算的,基本上都在公歷的7月中下旬到8月的上旬之間。
入伏養生原則
1、夏季體質調養
不同體質人群在“三伏天”的表現和癥狀都不同。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陰虛質等人群尤為難受,通過飲食、起居調理不能改善不適癥狀,需要去專科中醫醫院進行夏季的體質調理。和冬季養生調理不同,尤其注重以下三個原則:
原則一:益氣生津性質要平和、微涼,切忌滋膩、溫熱之品。這是因為夏天氣候炎熱,汗出過多,而耗氣傷津,對于老人、體質虛弱之人尤應如此。
原則二:健脾和胃,一是暑濕之氣盛,而濕邪困脾,易阻礙脾胃之陽氣;二是夏季人們吃寒涼食品多,而寒涼傷胃;三是夏天喝水多,沖淡了胃液,降低了胃液的殺菌力,致使致病微生物容易滋生。
原則三:冬病夏治,俗話說“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針忙”,冬病夏治由來已久。三伏天是自然界陽氣最足之時,借助這個外力,通過陽性的藥物貼敷在人體的相應穴位上,此時人體毛孔張開,有利于藥物的滲透和吸收,從而將人體的寒濕祛除,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常見的三伏貼,還有三伏天針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醫生根據病人的病癥和體質的不同,在這些方法中選擇一兩種使用。“冬病夏治”治療疾病涉及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小兒感冒等,以及一些虛寒性的疾病,如胃痛、關節炎、腎虛腰痛等。
2、起居調養
避暑是總的原則,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安排勞動或體育鍛煉時,要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并注意加強防護。午飯后,需安排午睡。一則避炎熱之勢,二則可恢復疲勞。酷熱盛夏,每天洗一次溫水澡是一項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夏日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不宜夜晚露宿。有空調的房間,也不宜室內外溫差過大。夏日天熱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換,久穿濕衣或穿剛曬過的衣服都會使人得病。
3、運動調養
夏天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公園、河湖水邊,庭院空氣新鮮處。鍛煉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廣播操為好,有條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
夏天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鹽開水或綠豆鹽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不要立即用冷水沖頭、沐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等多種疾病。
入伏第一天吃什么最好
1、餃子
在北方,入伏天肯定要吃餃子。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2、餛飩
在南方部分地區,如上海等頭伏要吃餛飩,其實對于南方人來說,餛飩和餃子幾乎是一種食物。比起水餃,餛飩個小皮薄,煮熟后有透明感,另煮餛飩費時短,煮水餃過程則需多次加涼水,方保證熟透。另外還有一點,水餃重蘸料,餛飩重湯料,在廣東地區尤其突出,雞湯、肉骨頭湯是湯底的首選。
3、火腿
杭州人“頭伏火腿二伏雞”。中醫認為,火腿有健脾開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為最佳。夏天人們往往食欲不振,營養不足。火腿營養豐富,食之不膩,能增進食欲,和冬瓜燒湯,既有營養,又防暑祛病。
4、湯面
入伏第一天,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習俗,南方如上海是吃餛飩,廣州是吃湯面。面條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夠的能量,而且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面條煮熟后會變成400克左右,因此能產生較強的飽腹感。
此外,面條能夠刺激人的思維活動,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需要一種碳水化合物占50%的食品,面條就是人的大腦所需要的食品。硬質小麥含有B族維生素,它們對腦細胞有刺激作用
5、雞
南昌“頭伏吃雞二伏鴨”,湖南與江西比鄰,頭伏也是吃雞。相對來說,江西、湖南人三伏天養生吃雞倒是很有幾分科學根據。
民諺云:“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三伏天里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在燉雞時可適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溫,可以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的溫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去濕強身的作用。這樣一來,可做到發散體內蘊寒,防止秋發寒病。
6、羊肉
“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眾所周知,羊肉是發汗的食物,是冬日里再好不過的美食,徐州人卻迎難而上,在一年中最熱的伏天吃加了紅油辣椒的羊肉。“伏羊節”是徐州的傳統節日。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在之后的一個月里,徐州百姓集聚在各個酒店、飯莊、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是以食為療的大創舉。醫生建議,夏天吃伏羊,水液損失很大,容易使人體電解質出現紊亂,老年人、孕婦、幼兒等身體較弱的群體,均不適宜大量排汗。市民吃伏羊時,應多喝水避免排汗過量,還應多食用偏咸一點的食物以補充電解質。
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項
三伏天灸的注意事項主要包括:
1、三伏天灸的適應癥為氣虛、陽虛以及寒證患者;
2、陰虛火旺、熱證、妊娠期女性不建議三伏天灸治療;
3、貼藥時間不宜過長,建議成人貼2-4小時,兒童0.5-2小時,以皮膚潮紅為度,避免起泡;
4、錯過貼藥時間第2天及時補貼;
5、貼藥當天避免進食辛辣刺激食物及生冷食物;
6、貼藥后避免著涼,晚間用溫水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