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時間
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每一個節氣對于我們來講都是要及時的去進行了解的,為此關于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時間你們了解多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時間推薦,歡迎參閱。
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時間
初伏灸
時間:7月11日~7月20日(10天)
功效:溫腎健脾,散寒祛濕
頻率:先連灸三天,后續調理隔一天灸一次
中伏灸
時間:7月21日~8月9日(20天)
功效:溫腎健脾,散寒祛濕
頻率:先連灸三天,后續調理隔一天灸一次
末伏灸
時間:8月10日~8月19日(10天)
功效:溫腎健脾,散寒祛濕
頻率:先連灸三天,后續調理隔一天灸一次這個的時間可以作為參考,具體的還是要聽從醫生的建議,以及自身的具體情況。
2023年三伏時間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10天)
哪天入伏,是咋定的?
伏天不僅天數不確定,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就連入伏開始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樣。
實際上,入伏開始的日期并不以公歷或者農歷的某個固定日期作為起始,而是通過干支紀日法推算出來的。但要準確數出伏天,還需要了解農歷的夏至日,以及干支紀日法的順序。
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而農歷二十四節氣就是其中“陽歷”的部分——它是把太陽運行一年的時間平均分成24份來確定的,所以節氣的時間點在陽歷上反而比較固定。比如夏至,它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在陽歷中的日期只會在6月20日、6月21日和6月22日這三天變動,絕大多數年份為6月21日。
夏至后不久,便是伏天。俗語說:“夏至三庚便數伏。”其中的“庚”,指的就是天干中排第七的那個字。這句話的意思是,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而這一天何時到來,就沒有什么規律了,只能去查黃歷上的干支日期。不過現在比較方便的是,網絡上能很容易地查到日期的干支順序。
為什么說三伏天會很熱
為什么說三伏天會很常說“熱在三伏”,三伏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天氣最熱的時候。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
我們知道太陽是地球上熱和光的來源,如果沒有了太陽光的照射,地球上就沒有了溫暖也就沒有了四季的變化,一切生物也就無法生長了。
夏季太陽高高掛在天頂上,每年的夏天那天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這時北半球獲得的陽光最多,太陽高度角最大,正午時分,陽光近似于直射地面。這時太陽光穿過的大氣層厚度最小,太陽的光和熱被大氣層吸收、散射和反射的小,到達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的溫度升高。其次,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長,白天時間長,陽光照射的時間也長,地表吸收的熱量遠大于支出,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熱量增加,溫度持續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間地表熱量的積累達到高峰。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之一。七、八月份正是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
三伏天是那三伏
三伏天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
初伏:按中國的日歷法來說,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固定為10天, 初伏從夏至日后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
中伏:初伏與末伏之間的這段時間就是中伏,通常也指從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這段時間。
末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后的一伏。末伏固定為10天,也指從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也被稱之為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