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是秋天的開始嗎
立秋時節,農作物進入成熟階段,農民開始準備秋收,收割夏季作物,為種植秋季作物做好準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立秋節氣是秋天的開始嗎,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立秋節氣是秋天的開始嗎
進入秋季季節
二十四節氣就是體現的每個季節的氣候特征,“四立”就是季節變化的標志,但是四立從季節上來說,進入到立秋之后就到秋天了。此時,夏季氣候還未被秋季氣候所取代,因此,日常生活中還是一派暑熱景象,天氣還是比較炎熱,要再過一段時間才會進入到秋高氣爽的天氣里。《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立秋后,降雨、風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季節轉換,反映了氣候、物候等多方面變化規律。
立秋吃餃子的寓意和象征
民間有“立秋的餃子入伏面,吃了哽天不出汗”的諺語,立秋吃餃子是為了“貼秋膘”,所以到了這一天一般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
三伏天大家胃口普遍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都會瘦一些。瘦了當然就要“補”,而“補”的辦法就是到立秋這天“貼秋膘”,吃美食佳肴,首選吃肉,“以肉貼膘”。而吃餃子就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在東北有句俗語:坐子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立秋吃餃子被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有意思的是,隨著減肥的熱潮,女孩子都很珍惜“苦夏”帶來的成果,也希望在立秋吃餃子的時候被別人多搶走幾個餃子,這預示著減肥成果會一直保持到冬天,不再發福。
立秋為什么要吃餃子
伏天炎熱沒食欲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立秋前面有大暑,后面又處暑,立秋,顧名思義,就是到了秋天的意思。一般立秋之后,伏天就差不多過完了。
對于立秋為什么要吃餃子,我們要從伏天開始說起。伏天氣溫炎熱,就比如前兩周的持續高溫,多數人的食欲都會比較差,所以都吃不了什么,所以經過伏天之后人都會比較清瘦,所以會吃餃子補補。
夏季清減立秋補
三伏天都是比較炎熱的,而立秋之后,三伏天也就快過完了,經過三伏天之后,多數人都會因為期間的一些食欲不振變得清瘦一些。
而中醫里面講,夏季因為天氣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最后導致身體清減的癥狀,是一種身體虧損的現象。所以中醫里面會講究說,立秋之后人是需要進補一些的,當然是不需要吃中藥的,吃些家常食物就行,比如吃餃子。
也是一種貼秋膘
其實對于立秋吃餃子,也是一種貼秋膘的吃法,那么,貼秋膘又是什么意思呢?上面已經說到了,夏季人體會有所清減,古人會在立秋這一天稱一下自己的體重。
如果發現自己變清瘦了,大家會吃一些肉類食物補一補,俗稱“貼秋膘”。而餃子也是一種肉類食物,所以立秋吃餃子也是一種貼秋膘的吃法。
立秋日與農事的關系
立秋日對農民明友最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這天,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地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當年冬天可能會發生-旱。
立秋節氣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1、曬秋
在我國江西、湖南、安徽等地生活的山區村民,由于當地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其中,江西上饒婺源的曬秋每年都吸引不少的游客前往。
2、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開始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一般會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而現在少數民主地區都會舉行秋忙會,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3、啃秋
它還有另外一種稱呼為咬秋。北方地區會有這樣的習俗,天津在這一天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在立秋這天會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