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注意事項及養生2023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二十四節氣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伏天注意事項及養生,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三伏天怎樣養生
1、早睡早起:三伏天合適的睡眠時間為:22:00—23:00,早上起床時間為5:30—6:30。
2、合理飲食。三伏天在飲食上也要注意解熱防中暑,要少吃辛辣油膩的食物,要多吃一些含苦味的食物來健脾開胃,比如瘦豬肉、雞鴨肉等肉制品也有滋陰養胃的效果。
3、適當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激發人體的陽氣,促進氣血的運行,而且適當的流汗可以排出體內的寒氣。但是要記得不能進行太過劇烈的運動,建議選擇瑜伽、慢跑、太極等較輕緩和的運動。
4、三伏貼、三伏灸等:一年中陽氣最為旺盛的當屬三伏天,人們常說冬病夏治,因此這時候進行伏貼治療可以借助外界的陽氣起到最好的調理功效。
三伏天注意事項
1、不貪涼。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這時候人體的毛孔處于張開狀態,如果過度地吹空調、喝冷飲,會使人體表面的溫度驟降,血管出現驟縮,毛孔關閉,體熱無法散出。
2、不熬夜。夏日的時候晝長夜短,高溫會導致人體的新陳代謝加速,三伏天熬夜的話,就容易引起氣血不足。
3、忌濕氣。一年中三伏天算是最悶熱的,這期間的濕熱之邪以及暑濕都易侵入人體,就會導致人們出現疲乏無力、胃口不佳、脾胃不適等癥狀。
4、防中暑:三伏天非常容易中暑,因此要保持室內適當通風,室外溫度過高時盡量減少外出,做好防護措施,防止中暑。
三伏天的含義
三伏天一般都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著來計算的。
三伏天為什么那么熱?
“三伏天”的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這是因為,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長,白天時間長,陽光照射的時間也長,地表吸收的熱量遠大于支出,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熱量增加,溫度持續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間地表熱量的積累達到高峰。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三伏天禁忌什么?
1、忌不開窗通風
三伏天不少人怕熱,閉窗室內吹空調。
其實,潮濕悶熱、通風差的室內易引發中暑,而且使用空調不開窗換氣,空氣質量會變差,反而致病。
建議:每天開窗通風兩次以上,每次15~30分鐘。
2、忌只吃水果
三伏天身體出汗多、消耗大,易疲勞、沒胃口,不少人選擇吃點果蔬了事。吃不好,營養不夠,免疫力降低,就可能導致疾病。
建議:果蔬不能少:多吃點富含鉀的蔬菜水果,如香蕉、香瓜、西紅柿、南瓜、豆類、土豆及芹菜等。
來點湯開胃:菜湯、肉湯、魚湯、蛋湯等,餐前少量飲用還能增加食欲。
蛋白質一定有:適當吃些瘦肉、魚、豆奶、雞蛋等。
谷物不可少:出汗會丟失B族維生素,而谷類是B族維生素的良好來源。
3、忌冷風對著吹
空調冷風,頸椎對著空調吹,使頸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頸部持續痙攣、后背酸痛等。
建議:室內空調溫度不要低于26℃,肩背部不要直對著空調,或者搭個披肩。
4、忌大口急喝水傷心臟
大口大量喝水,水分會快速稀釋血液,使血量增加,加重心臟負擔。對于冠心病患者尤為危險。
建議:每次喝水別超200毫升左右,以溫開水為佳,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而是少量多次補水為宜。
5、忌冷飲不離手
冰淇淋、冷飲適當吃解暑,大量吃會傷身。長期過量的冷食物進入胃,會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縮,粘膜層變薄,出現粘膜水腫和糜爛。
建議:少喝冷飲,白開水才是解暑的最佳飲品。
6、忌直接沖冷水澡
炎熱的夏季,不能用冷水洗澡。人體經過冷水的刺激,會產生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肌肉收縮、精神緊張等一系列刺激反應,對心臟、血壓產生不利影響。
建議:運動完后,最好先休息30分鐘,待身上熱量散發后,或用毛巾擦拭,再洗澡。水溫不要太高,以36~39℃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