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業“寒冬”中小牧場殺牛止損
養殖虧損面超60%,中小牧場被迫殺牛止損!奶業遭遇15年來最冷“寒冬”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奶業“寒冬”中小牧場殺牛止損,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奶業“寒冬”中小牧場殺牛止損
在經歷了U字型反轉后,中國原奶產業沒過幾年“好日子”,就重新面臨周期性低谷。
由于國內乳制品消費疲軟,疊加近兩年國內原奶行業加速擴產,以及不斷高企的飼喂成本,原奶的供需平衡在2022年末到2023年上半年被打破,養殖虧損面超過60%,中小牧場再次面臨“殺牛”退出的困境。
在今日(7月19日)舉行的2023年中國奶業發展戰略高層論壇上,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高鴻賓表示,當下中國奶業面臨著2008年以來最難的時刻。
成本上漲奶價走低
“我牧場的收奶價格跌到3.6元/公斤了,已經低于成本價了。”河北一家大型牧場負責人徐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于本身養殖水平高、奶牛場設施齊全,在今年奶價下行中,徐剛的牧場合同收奶價格一直比較堅挺,但近期終于也“頂不住了”。
徐剛表示,目前值得慶幸的是,雖然收購價格下滑,但簽約的奶企并沒有限收,這樣他還有騰挪的空間。但近期飼料價格又重新開始上漲,奶價還在走低,讓他對后續市場前景感到擔心,目前牧場也已經開始采取包括“殺牛”等措施,加快淘汰低產牛,而一些可淘汰可不淘汰的奶牛也加大了淘汰力度,用出售淘汰牛的款項彌補每個月的虧損,同時采取一些降本方式,比如減少非必要支出,培養優秀后備牛、發展種養一體、節省飼喂成本等,在徐剛看來,要“努力先活下來”。
行業要如何脫困
2018年以來,觸底后的國內牛奶價格進入上行周期,除了乳企大規模自建大型牧場外,國內養殖戶也在加速擴欄或新建牧場,帶來了原奶供給量的快速增長,2020年國內原奶產量甚至創下13年來增速最快,當年國內奶產量和奶價完成了U字反轉。
但新周期來的格外快,2022年疫情影響下,國內乳制品消費增長疲軟,導致了原奶供給階段性過剩,疊加成本的上升,2023年上半年行業再次到了艱難的時刻。
對于目前原奶行業遭遇的困境,行業中也有諸多呼聲,有聲音認為應該進一步加強上下游利益聯動機制等。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下游加工企業在這一輪奶業的下行中已經扛下了相當大的壓力。
高鴻賓認為,奶業消費增長和國民收入水平屬于正相關,因此國內奶業消費還有很大的增長的空間,并不是碰到了天花板,但目前行業碰到的問題并不是奶業自身導致的,消費疲軟是各個行業面臨的共同壓力,但要渡過難關,依然要依靠奶企自身。這背后一方面是要靠科技進步,提升單產、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依然要靠市場的擴大,提升牛奶消費,其中發展低溫奶產品和奶酪產品是突圍的主要方向。
在高鴻賓看來,當下國內奶業正迎來格局重塑、優勝劣汰的時代,國內規模以上乳企已經從815家減少至587家,未來集中度還會進一步上升。在其他發達國家,奶業發展也曾有相同的發展軌跡,比如美國2010年到2021年10年間,養殖場數量從5.3萬個減少了近3萬個,但存欄和產量大幅增長。
專家提議增加消費
國內下游加工企業在這一輪奶業的下行中已經扛下了相當大的壓力。李勝利透露,在2023年2月最難的時刻,國內乳企平均每天過剩噴粉儲藏的生鮮乳高達1.08萬噸,占收奶量的17%,到2023年5月,每天噴粉數在4000噸到5000噸,情況有所好轉。而高鴻賓在論壇上也公開表揚國內下游乳企,在行業困難的情況下,大乳企繼續保持收奶,伊利和蒙牛一度日噴粉量都高達到5000噸和4000噸,而每噴粉一噸就直接損失1萬元以上。
在參加中國奶業大會之前,北京東石北美牧場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蘇昊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文稱,2022年國內原奶產量是3932萬噸,如果就算把28家上市乳企的凈利潤總和212億全部拿來補貼原奶價格,不過也就是折合每公斤0.54元,空間有限。在他看來,解決奶業問題的關鍵,依然是如何增加牛奶的消費。
中國奶業存在四大深層次問題
由前述現象折射出的中國奶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李勝利稱,概括起來有四個:
一是如何實現種養結合。在歐洲,奶農都是自種牧草,小型牧場供養10-20頭,甚至100多頭奶牛。一方面,飼草成本低,奶價有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糞污還田,實現良性循環。對比來看,中國這些年建的牧場,需要大量流轉土地,養殖成本很高。同時,從美國、澳大利亞大量進口優質牧草,導致成本壓力很大。
“在未來,中國的規模牧場,如果國家能夠給予政策低價流轉土地,實現1頭牛搭配兩畝草場,就不用大規模進口粗飼料,養殖成本自然就降下來了,這對奶業絕對是一個利好。”李勝利說。
二是中國奶業周期現象。從消費結構看,由于中國消費的乳制品,將近80%為液態奶,而液態奶銷售時間又短,乳制品消費一旦疲軟,那么加工企業就不愿意多收鮮奶。從而導致特殊的周期現象,表現在每年春節過后,奶源過剩;進入夏季,奶產量下降;到10月份,奶源又開始緊缺。
對比來看,在歐美國家,奶業已經從過去的“喝奶”升級到如今的“吃奶”。他們會將40%的原奶加工成奶酪。由于奶酪貨架期較長,就相當于延長了液態奶的銷售時間。比如美國、德國,人均牛奶消費量每年達到200多公斤,主要是一年吃奶酪16公斤(1公斤奶酪相當于10公斤液態奶),相當于消費了160公斤液態奶。其余為日常喝的液態奶。
“要想擺脫奶業周期現象,也就是春節過后的奶源過剩,關鍵是調整乳制品消費結構。”李勝利說。
三是加強奶業教育,培養一大批熱愛行業,能耐得住寂寞,扎根牧場的人才。尤其現在很多先進的機械裝備,更需要人才。
四是加強國內機械化、智能化裝備的開發。
“國內很多的農業機械,依靠進口,成本很高。”李勝利稱,中國奶業是一個新興行業,發展時間短,沒有足夠的技術儲備。考慮到中國市場巨大,國內外很多企業都在覬覦這塊大蛋糕,我們更應該有意識培養國產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