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關書籍的心得體會
教育有關書籍的心得體會篇1
《玫瑰與教育》是竇桂梅老師的教育隨筆集。這本書記錄了她最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家長、作為一名專家對教育顯現的種種反思,和其他一些書籍相比它沒有長篇大論的教育理論、理念論述,而是記錄了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
剛拿到這本書,就對書名感到好奇,讀來原來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線”的“小學教育論壇”的網名,是桂梅顛倒過來的同音“玫瑰”。她說:“作家冰心只鐘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認為玫瑰有刺,那是風骨,玫瑰的芳香艷麗就是冠艷群芳。”“現在,我已用玫瑰的含義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樣對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愛、互諒’;像‘8朵’玫瑰那樣懷著感恩之心對待‘關懷及鼓勵’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樣學會在現實中‘忍耐與期待’;像‘20朵’玫瑰那樣,‘一顆赤誠的心’對待自己的人生;像紅玫瑰代表的那樣,對教學付出熱情和真愛;像黃玫瑰代表的那樣珍重自己,祝福別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樣,感受心靈的真實和獨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純潔一樣,一輩子擁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溫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藍玫瑰的善良……愛事業如同熱愛我的生命一樣。我曉得,要把個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見竇桂梅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奉獻之情,我不禁為她的滿腔激-情而動容。
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樣絢麗和高貴,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個吉林師范的中師生,先從吉林一實驗小學,再到北京,而且當上了北京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其間受到過國家政治局的接見,參加過國家教育報告團,出版了不少教育專著,這些成就肯定包含著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對她的付出的匯報。從她對自己的成長和成名的描述,雖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許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讀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夠在大庭廣眾中大聲朗讀,能讓讀者不僅聽見聲音,而且還能看見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見了竇桂梅的爽朗而熱情的笑貌!她說:“無論如何也要“擠”時間也閱讀,并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寫作,記錄著我教育生命一次次開花的軌跡。”詩意的語言,真切而熱情,文如其人。
“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這是竇老師所喜歡吟誦的詩句。作為一個從事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字里行間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對文學的愛好,并時常有意識地扮演著“拉近朋友、學生親近母語、親近書籍”的角色。更讓人感動的是:她此舉目的竟是“讓人在親近文字的腳步里抓到愛。”
品味這朵這芬芳的玫瑰,她為我們每一個熱愛教育、獻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樣。
教育有關書籍的心得體會篇2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是“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為了每位學生”。這里的“一切的人”不僅指學生,還包括教師、校長、父母和一切與教育有關的人。新教育實驗的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過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學生的生存狀態、學校的發展模式、教師的科研范式來實現這一目的。在我看來,實現這一目的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成長的過程。
我們一起閱讀、一起思考、一起寫作。老師和學生一起閱讀、共寫隨筆,無論對老師還是學生都是一種督促,有利于養成良好習慣,共同編織有意義的生活。為了寫得精彩,就必須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閱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
我們一起晨誦午讀暮省,探索積極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實驗的兒童課程包括晨誦——用詩歌開啟新的一天,午讀——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暮省——學會反思的生活。其實,這種積極的生活方式也同樣適合教師,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晨誦、午讀、暮省。
我們一起推進每月一事。我們一起學會吃飯,學會節儉;我們一起不闖紅燈,學會遵守規則;我們一起種樹,培養公益意識;我們一起踏青,親近自然;我們一起掃地,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善于勞動;我們一起唱歌,學會欣賞藝術;我們一起玩球,學會健身;我們一起笑著和別人打招呼,學會交往;我們一起閱讀,一起求知;我們一起寫家書,學會感恩;我們一起演說,學會表達,培養口才;我們一起寫日記,學會堅持,學會自省。
我們一起構建理想課堂。課堂是屬于學生的,老師是課堂的護衛者、服務者、促進者和協作者。構建理想課堂,落實有效的教學框架、發掘知識的魅力、實現知識社會生活和師生生命產生深刻共鳴,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我們一起聆聽窗外的聲音,一起培養卓越口才,一起建設數碼社區,一起締造完美教室,一起研發卓越課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認為,在新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努力做到一下幾點:
1、老師是學生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要首先做到。比如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等等,我們老師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學生閱讀、寫作、演講、關心社會。教師要為學生樹立積極正面的榜樣。教師只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學生才會有法可效。《論語·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教給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學會如何對待未來、對待工作、對待社會、對待學習、對待他人、對待自己。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回想我的教育經歷,我的老師們教給我的很多東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時。
3、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要特別注意的是是“影響”,而不是改變。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充實自我,通過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共同體來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
4、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向學生學習。“三人行,必有吾師。”學習他們的純真善良、充滿活力,學習他們的堅持和較真,學習他們敢于提出質疑……
我們一起行動,一起堅持,一起成長。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堅持才有奇跡。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來創造。
教育有關書籍的心得體會篇3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于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我一種思想的啟迪:教師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是因為沒有尋根求源,而當了情緒的奴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體力化;學生出了問題,也是因為教師不夠了解孩子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歡什么、害怕什么;師生關系是最為微妙的,遠近皆有度,遠近皆因情緒而產生不同的學問;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在現實并不理想,這就指導我們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導家長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頭疏堵漏洞,這是使自己的工作趨于輕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辟點評,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并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余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系。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贊。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斗嘴絆腳,我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獲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并不陌生,卻有那么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么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兒童”、“潛能生”,慧眼識金,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致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我們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
教育有關書籍的心得體會篇4
《幼兒教育》這本雜志,我正好也訂閱了,看了幾期受益不少。
對于老師推薦的幾篇文章,感觸很深,特別是“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這其中的案例很有特點,讓我想起前不久一個朋友的QQ空間里的文章,說得是日本國家對小孩的教育方式。
他們的父母說送小孩到幼兒園就是要讓小孩生病的;在幼兒園小朋友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要求每個小孩的父母都準備各種環保袋子,讓小孩分門別類的裝東西;每個幼兒園都有很多沙子,就讓小孩玩;備有很多套衣服,臟了就換,要求小孩自己換衣服;幼兒園基本上沒有知識課程,但經常組織到戶外接確大自然;更沒有所謂的興趣課程……
我們的教育體制,就我個人來說真的不能認同,自己讀書也是經歷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樣一個過程,出現了不少高分低能兒。
我真心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有一個健康的成長過程,不僅僅是指她的身體,更多的是她的思想和生理方面。女兒在家,我會暗示她搗點小亂,甚至我自己和她一起搗亂,把被子全都推到地板上,把床當作蹦蹦床;在地上亂畫;鼓勵女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女兒指著潔白的墻問:媽媽,我可不可以在這里畫?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你想畫就畫……女兒會跑到爸爸面前笑著說:爸爸,我造反了……
在家總是給女兒一個輕松的環境,平時上班忙,沒有什么時間陪她,到了休息的日子,我的時間就全部由女兒支配了。有時我會把自己的身份和年齡都降下來,和女兒一般大小,和她計較一些她比較喜歡吃的零食;有時也會把女兒提到大人的程度,讓她學著照顧小玩具、洋娃娃,讓她懂得接受愛、懂得愛。現階段,女兒唯一應該做得就是玩,每次回家,見到女兒,我就會問:妹妹今天在學校開不開心?有沒有做游戲?我不會問老師教了什么之類的問題,更不會在現階段就讓女兒去參加什么英語之類的興趣班。記得家長會的時候,就有家長提出可以去學英語了,還有搞個什么拍錄像讓家長了解小孩在學校的生活情況……對于這些觀點,我是不贊成的。沒錯小孩這么點小就離開家長,到了一個新環境,會哭會不適應,但是家長總不可能每件事都替小孩安排好吧。也許有些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小孩就輸在起跑線上了,但在美國的小學里,一二年級基本上沒有什么文化課的,可對于小孩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對社會的認知、禮貌道德等素質教育卻是很重視,試問是否整個美國都輸在起跑線上了?
記得有次在家友超市,碰到一位推銷英語培訓班的業務員。可能女兒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大些(昨天晚上還有個家長說,你們家的是超大型的),他很有禮貌的攔下我說:可以讓女兒去學英語了!我說我家的還小……他說:三歲也可以學了。我說:你們培養出來的都是天才。他說:你也可以培養出天才啊。但是我說:我不需要天才的女兒,天才的女兒還會屬于我嗎?
在這,我不得不承認我很自私,但是我不會以“漏斗式”的方式,壓迫女兒去學這學那,我會在她的天姿天份以及感興趣的前提下,盡我的能力去培養她,希望她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有一個愉快輕松的學習環境。也希望今年小樂能戒掉那只小豬,但如果真戒不掉,那也只能繼續讓她帶著吧,我就負責做好小豬的衛生。
還有一點,我想強調下:在讀書節開幕式的時候,那位跑上前去搶答問題的小男生,不知老師們是否還有印象。如果在你所教學的過程中,碰到了這樣的小孩時,一定不要讓他回去,一定要肯定他的勇敢,當然也要引導他以后要遵守秩序。當時,我就看到他那個班的老師臉上對那位家長代表難以置信的表情。從這點上也可以說明我們現在的老師并不是完全拘泥于書本上的教學模式,而是給小朋友們很大的發揮空間。說明我們的教學正在發生些變革,這樣真好。
初為人母,根本沒有什么教育小孩的經驗和心得,還望老師們多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