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秀報告心得體會
黃文秀報告心得體會篇1
作為北師大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黃文秀有很多選擇,留在北京或在其他大城市找一份報酬不錯的白領工作都是十分容易。但心系家鄉的黃文秀卻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毅然選擇了回到家鄉的基層工作。期間,她走遍了每一個貧困戶家庭,詢問情況并記錄著(筆記本上),常常和老百姓一起農作生產,帶領貧困戶,敢于嘗試,引進經濟作物,建立電商服務站,興建多項基礎設施。由于牽掛百坭村災情,暴雨中的夜晚,她不顧家人勸阻,連夜返回百坭村,途中遭遇山洪,一心想早點回村部署抗洪的黃文秀,因公殉職,將30歲的年輕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詮釋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學習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跡,就是讓我們去學習她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心系群眾、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她時刻將為民謀幸福、解決難題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用自己實際行動去解決群眾的一切難題;就是讓我們去學習她那種敢于擔當、苦干實干的務實作風;就是讓我們學習她那崇高的信仰和艱苦樸素的精神,她給我們樹立著年輕黨員的模范榜樣;就是讓我們去學習她那種凡事親力親為、積極的工作態度。
通過本次主題教育活動,讓我們廣大基層黨員學習到黃文秀同志的那種共產黨人所擁有的初心,并時刻用行動來踐行。在黃文秀同志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她那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帶領群眾凝心聚力、干事創業,以實際行動體現了對黨忠誠、為民服務、敢于擔當的優秀品質。黃文秀的偉大在于她堅持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心里始終裝著的是黨和人民的事業。我們廣大黨員同志要在思想上,堅守初心,堅定信念,堅持學習,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在工作中,立足本職崗位,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在各個方面發揮黨員模范作用,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黃文秀報告心得體會篇2
黃文秀的事跡大家已經很熟悉了,她的離開帶給我們深深地思考,為我們的學習工作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導,我想談下自己的思想體會。
俯下身子,扎根農村。她生前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干部。2016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黃文秀同志自愿回到百色革命老區工作,主動請纓到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與其他多數青年不一樣,她放棄大城市的優越的工作機會,義無反顧地來到農村,甘愿把自己地青春和熱情奉獻給農村,一心想要改變當地農村的落后面貌,這種不怕吃苦、敢于面向困難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不論我們做什么工作,吃苦耐勞的品質是不能丟的,這是我們做好工作的前提條件。
一心為公,為民解困。黃文秀在扶貧日記中寫道:“一位世界著名的社會學家說過,‘一個國家的落后在于精英的落后,而精英的落后在于嘲笑民眾的落后’,我們黨深刻明白這個道理,從而提出要教育扶持一批人脫貧,并且扶貧要扶志和扶智,這樣一個切實為群眾謀發展、謀福利的黨,我怎么能不響應號召呢?”她時刻牢記黨的囑托,賡續傳承紅色傳統,立下脫貧攻堅任務“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鏗鏘誓言。她自覺踐行黨的宗旨,始終把群眾的安危冷暖裝在心間,推動實施百坭村村屯亮化、道路硬化和蓄水池修建等工程項目,帶領群眾發展多種產業,為村民脫貧致富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她在日記中是這樣寫的,工作中也是這樣做的,細致調研,尋疾問苦,把工作做到了田間地頭,手寫了脫貧具體措施,親自到貧困戶家中了解實情,掌握了第一手工作材料,這是我們在工作中應該向黃文秀學習的地方。當前,全國人民都在關注脫貧攻堅,都在努力地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如果每個脫貧攻堅工作者都能向她一樣,細致入微,鞠躬盡瘁,那么我們的脫貧攻堅任務一定會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我們的小康目標一定會提前實現。
勇于擔當,啟迪未來。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國家和人民需要更多黃文秀式的有為青年,需要更多不忘初心、甘于奉獻的人們做出新的更大貢獻。時代需要榜樣,社會需要英雄。這個美麗、善良、平凡的女孩,短暫一生卻令人動容。她的花季雖短,但燦爛地綻放過,馨香永存!她的英雄事跡必將激勵和鼓舞新一代的青年樹立更遠大的人生理想,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當中,努力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
黃文秀報告心得體會篇3
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我們一定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一書記”黃文秀在從百色返回樂業的途中遭遇洪水,不幸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將30歲的青春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對于人生而言,30歲正是擺脫稚氣、心懷壯志、舒展才華的黃金時節,而黃文秀義無反顧放棄城市的繁華,選擇將青春安放在扶貧一線,帶著為家鄉群眾謀幸福的初心,為村莊發展和百姓致富揮灑汗水、釋放激情,扶貧路上的一言一行、點點滴滴都鐫刻出初心的印記。
人生往往于無聲處聽驚雷,我們惋惜黃文秀的不幸離去,更感慨有一種力量溫暖了我們跋涉的腳步,這種力量不會因為歲月年輪的漸次厚重而消弭無聲,而終究會歷久彌新,這就是初心的力量。永不凋零的初心猶如點亮迷茫的方向燈,當青春與初心相遇,在歷經坎坷艱辛、風雨洗禮后,我們依舊擁抱初心的起點與棲所,造就出更加成熟和堅定的自我,不負年華韶關、似水流年。對于年輕干部而言,從黃文秀事跡中應學會聆聽初心的召喚、感悟初心的力量,在基層的摔打中尋找一份屬于自己的堅守,在為群眾的無私付出中定格最絢爛的年華。
青春可以放飛夢想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我們要向黃文秀那樣,一路風雨艱辛,毅然選擇向著自己的初心前進。
心之越堅,行之越遠。堅守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不斷擦拭自己的堅守和初心,靠著理想信念指引導航,通過持之以恒的付出成就一番無悔的事業。黃文秀研究生畢業,身為黨員的她積極響應組織號召,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投身脫貧事業,來到了偏遠的農村山區駐村工作。環境的艱苦沒有讓她望而卻步,學方言、解民憂、促發展,脫貧的“長征”路上留下她執著篤行的身影,讓人體悟到什么叫“最是堅守動人心”,也鼓勵著年輕干部不囿于一時環境的掣肘,保持澎湃的熱情、向上的沖勁、原初的本真,勇于向上攀登,做時代的“勁草”與“真金”,以青春之我鐫刻無悔初心。
黃文秀報告心得體會篇4
長征路上,最珍貴的夢想是信仰。提起黃文秀,為何首談信仰?因為信則堅定,仰則追尋。正是她把“堅定”留給了家鄉的山山水水,所以才在風華正茂的年紀離開大城市選擇“泥濘”;正是她把“追尋”留給了擺脫貧困的事業,所以才在青春正盛的歲月主動申請扎根基層。也許黃文秀的內心里有許許多多的夢想,但這些夢想中最珍貴最耀眼的是她堅定追求的信仰--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
長征路上,最精彩的奮斗是改革。農村隨改革而興、歷改革彌強。為了闖出一條新路,扭轉百坭村基礎設施條件差、農民增收難、集體無收入、因病因殘因學致貧率高的困境,黃文秀“軟硬兼施”,她一手抓硬實力,改革試點“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產銷模式發展本土砂糖桔產業,提高果農種植技術,發展農村電商,促進“產銷一體化”;另一手抓軟實力,通過創新形式以鄉風文明紅旗村、文明家庭建設、善行義舉光榮榜為切入口,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久久為功迎來了百坭村“拔窮根”“鋪富路”的曙光。
長征路上,最疾馳的腳步是堅持。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不等于打贏了脫貧攻堅戰,百坭村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的數字仿佛在訴說著黃文秀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毅力和定力。她一直在疾馳,一直在奔跑,扶貧日記里一幅幅“貧困家庭分布圖”是她“一張藍圖干到底”的擔當,村民嘴中“難纏的女娃娃”是她“向下生長結窮親”的日常,村屯路旁“1.5公里道路硬化、4個蓄水池、17盞路燈”是她“執行政策不走樣”的勛章,她用“堅持”照亮著兩萬五千里扶貧路上的每一段車轍、每一個腳步。
長征路上,最美麗的青春是奉獻。黃文秀在大四的一份試卷中寫道:“我認為徐本禹的人生價值選擇是正確的,他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學習”。筆者曾有幸與“感動中國人物”徐本禹同處共事,從黃文秀、徐本禹的身上我們看到--原來有一種青春叫奉獻。她把時間和精力奉獻給了不通高速公路的窮縣城,奉獻給了群山環繞道路崎嶇的百坭村,奉獻給了曾懷疑過她來“鍍金”的村民,奉獻給了195戶原本素不相識的貧困戶,卻唯獨把“吝嗇”留給了剛剛做完癌癥手術的父親。她把牽掛和責任留給了大水來臨前的山村,卻唯獨把自己的生命“忽略”在山洪肆虐下的小道。
大江茫茫流日夜,慷慨前行歌未央。“文秀書記”倒在了脫貧攻堅的“長征路”上,這一刻青山不語,蒼天含淚。愿同為全國20萬名“第一書記”、70萬名駐村干部的我們,好好珍藏她長征路上的“四宗最”,擦干眼框,收拾行囊,迎著朝陽,奔赴理想,堅定走在她長征路的“延長線”上,去征服一個又一個“婁山關”“臘子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