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張桂梅的心得
大家是否認識一位扎根在邊遠山區的女教師張桂梅,她創辦了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托起了一個又一個,在貧困地區的女孩子的讀書夢想。她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著的榜樣,他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每個人學習的榜樣。
還有什么傳奇人物比62歲張桂梅更落魄嗎?為了省錢,她多年不吃肉,直到后來“吃點肉就會嘔吐,就會難受”。她去籌款時,被人放狗咬過,腳上鮮血直流;街頭募捐,別人懷疑她是騙子朝她臉上吐口水。
她家中,最醒目的是40多項榮譽證書: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杰、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45年來,她不是一步一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貧困山區。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雙亡無兒無女的張桂梅黯然神傷,她決定離開傷心之地調入麗江市華坪縣。她放棄了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教學任務。
關于張桂梅的心得篇2
學校辦起來了,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張桂梅發現,即便有了免費高中,大山里的家長也還是不愿意把孩子們送進來。她勸說家長,守在大山里干什么,讓孩子去讀大學,才會有未來。讀大學如果沒有錢,學校也會幫忙。
張桂梅苦口婆心勸導,打消了很多家長關于學費的顧慮,從那些重男輕女的家長手中把女娃們帶出家門,牽著孩子們的手去敲響走向世界的門。
開課后,張桂梅又面臨著另外的難題。山區們的孩子基礎差,有些連小學都沒讀完,高中的知識對于她們來說太難了。張桂梅與老師們制定學習計劃,拼盡全力幫助孩子們從基礎一點點學起。
沉重的工作讓她的身體每況愈下,她患上肺氣腫、腎囊腫等23種疾病,每天要靠止疼片頂著,拒絕住院治療,她把全部時間都給了學校的女孩子們。
2004年,張桂梅突然病倒昏迷,大家趕忙將她送到醫院搶救,沒想到她醒來的第一句話竟然是,“能不能把我的喪葬費提前預支了,我要看著這些錢用在孩子們身上我才放心”。以為自己將死的張桂梅,都不忘想著她的孩子們。
第二天,張桂梅不顧醫生勸阻又回到了學校。作為校長,她是嚴厲的。作為孩子們的“老媽”,她是拼命的。
孩子們基礎差,學校的教學資源有限,怎么才能讓孩子們在高考時與那些從小底子就很好的學生競爭,唯有帶著好孩子們一起“拼命”。
女高里,孩子們從早課到晚自習,張桂梅一刻不停監督和督促孩子們。在食堂,她都拿著喇叭管理紀律,孩子們午飯時間都是規定好的,她們竭盡全力把有限的時間整合起來用于學習。
這是最笨的辦法,但也是唯一的辦法。很多人認為張桂梅的教育是“填鴨”,但有什么辦法呢,這是山里孩子們最可行和高校的辦法了,他們只能靠高考去改變命運。
張桂梅回憶,當年有一個學生差5分沒有考上北大,那個學生把所有教材都背了4遍,最后還是與夢想大學失之交臂。張桂梅講道,自己都“后悔死了”。也許在某一天她再督促一些,孩子的未來可能就會增加更多希望。
張桂梅自己知道,她正是在與時間賽跑,這時間里有女娃們多彩的未來,有她無悔的人生。華坪女高建校12年,成就了1804名大山女孩的求學之夢,本科上線率排名麗江第一。
從女高畢業的學生,有的考上了清華、北大,有的考進了雙一流。如果沒有張桂梅,這些女孩子可能早已經在高中前結婚、生子,務農養家,一輩子困在大山里,根本不知外面世界的樣子,又何談創造自己的人生。
女高的孩子們大學畢業后,有的繼續攻讀研究生,有的成為了律師、醫生,還有大部分孩子選擇成為了老師。她們的人生選擇里,印刻著張桂梅的影子,帶著張桂梅的精神。
關于張桂梅的心得篇3
張桂梅創辦女子高中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眾多適齡失學女孩的上學問題,幫助她們走出閉塞的村落,去追尋屬于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僧敓o法保障學生安全的時候,何談追逐夢想?
對此,為保障新招收100名學生的安全,張桂梅便帶著全校的女老師和學生一起走進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簡易“宿舍”,白天教學,晚上休息。同時,又安排學校里的男老師在教學樓的樓梯間搭起“木板床”,輪流值守校園安全工作,全體教師為學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關。
當張桂梅決心要創辦女子高中之時,便知其一路坎坷,在這樣的環境里,全校僅有的17名教職員工中有9名相繼辭職離開,100名學生有6名提出轉學,這些情況讓創辦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維艱的張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貧困家庭女孩?免除學雜費的辦學制度?女子高中能否辦得下去?面對社會上的質疑聲,張桂梅鼓勵大家:“留下的8名老師中有6名共產黨員,只要黨員在陣地就在,女子高中這塊教育扶貧陣地一定守得住?!?/p>
張桂梅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p>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沒有放棄建立女子中學的決心。
2008年9月,在張桂梅老師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下,全國惟一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華坪女子中學終于順利成立。
關于張桂梅的心得篇4
清晨5點15分,張桂梅和往常一樣,從女生宿舍的鋼架床上爬起,坐著宿管員的電摩來到教學樓,在學生到來前,把每層樓的燈一一打開。
10多年來,張桂梅每個上學日都堅持著這個頗具儀式感的習慣?!肮媚飩兣潞?,提前把燈打開讓她們更安心。”她說。
愛人早年病故,張桂梅膝下沒有兒女,她把母愛奉獻給了女高的孩子。
每逢假期,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抽出時間去學生家中挨個家訪。10多年來,她的足跡遍布麗江市一區四縣,行程超過10萬公里。
有年寒假,張桂梅到華坪縣榮將鎮家訪。在街頭,張桂梅一眼就看到高三學生山啟燕正在路邊賣甘蔗?!岸家呖剂?,不好好在家看書,咋跑來賣甘蔗?”張桂梅生氣地問。
了解到山啟燕父親患病 家庭困難,張桂梅經常偷偷給她塞生活費,直到她順利考上大學。如今,大學畢業的山啟燕已成為一名幼師。
張桂梅名下幾乎沒有任何財產,她沒有房 沒有車,所有收入都用在了女高的學生們身上,自己一件衣服能穿10多年。
2018年初,張桂梅病危入院,華坪縣縣長到醫院看望她。躺在病床上的張桂梅拉住縣長的手說:“我情況不太好,能不能把喪葬費提前給我,我想看著這筆錢用在孩子們身上?!?/p>
我將無我,讓信仰的力量傳遞
9月5日,華坪女高高一新生端坐在操場上,聆聽入學后的第一堂“校課”。每周“校課”,小到學習生活,大到理想信仰,張桂梅都親自授課。
如今,這堂課讓張桂梅愈發感覺吃力。63歲的她站在教學樓前,身形有些佝僂,手指 胳膊頸背上貼滿了止痛膏藥?!霸缟掀鸫矔r,腳疼得不敢著地。有時我真想不干了,可看著你們,我告訴自己必須堅持。”張桂梅對學生說。
看到有學生抽泣,張桂梅連忙說:“不哭不哭,我答應你們,我會好好的,陪你們讀完這三年……”話音未落,100多名新生已哭成一片。
前不久,張桂梅被中宣部教育部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活動。麗江市專門設立了“張桂梅教育基金”,所籌集資金將用于支持華坪女高發展補助貧困學生。
讓張桂梅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接過她手中的接力棒。受她的精神感召,許多華坪女高的學生大學畢業后,放棄了留在大城市的機會,選擇投身艱苦偏遠山區的教育事業。
周云麗是華坪女高第一屆畢業生。從小窮苦的她,以前愿望是“走出大山賺大錢”,但女高改變了她的想法。2015年大學畢業后,周云麗考取了寧蒗縣城的中學教師崗位。聽說女高缺數學老師后,她毫不猶豫放棄了縣城工作放棄了正式編制,來到女高做代課老師,一年后才轉正。
“老師老了,我們長大了?!敝茉汽愓f,“我們要繼續她未竟的事業?!?/p>
關于張桂梅的心得篇5
辦校12年后,不斷有學生為爭取讀書機會涌向這里。有女孩背著包站在校門外,懇求來這讀書,許久不肯離去,張桂梅年年遇到這樣的女孩。也有外市來求學的,學校不能收,她就送5000元錢,囑咐對方,沒錢再找她要。
張麗(化名)初中時,父母離婚,被判給父親。但父親長期酗酒,常常責罵她。她獨自一人住進鎮上120元一間的出租屋中,房費由改嫁的母親支付。
初中畢業,她想著去打暑假工,家里再湊些錢就能讀書。但母親堅決不讓她讀,說家里供不起。她天天哭,中考成績未達到女高分數線,最后的機會也失去了。
她不甘心輟學,去年暑假,她壯著膽,拿著貧困證明、獨生子女證明、父母離婚證來到女高門口,申請一個讀書機會,辦公室老師收下她的材料。沒想到,幾天后,她的媽媽接到女高的電話,女兒被女高錄取了。媽媽說孩子走了“狗屎運”。
學校不僅送張麗一張高中入場券,也為她支付了生活費,免除她經濟上的擔憂。
不過,像張麗一樣因交不起學費而來到女高的越來越少。2019年,華坪女高一本上線率40.67%,排名麗江市第一。今年,學校成績依然可喜。159人參加高考,一本線以上70人,本科線以上150人。
但今年9人未上本科線的高考成績讓張桂梅不太滿意,她覺得,今年受疫情影響,山里的孩子與城市孩子進一步拉開差距。
上網課在大山里很不便,風一刮,信號就沒了。她讓老師和各級村委會聯系,讓家中沒有網絡的學生去村委會上課,并給沒有手機的學生買了手機。
張桂梅希望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的心愿也沒能實現。
學校最缺的仍是資金。華坪女高的教師工資由縣財政負擔,工資水平低。華坪縣教育局黨委書記胥國華告訴記者,華坪女高最初按18個教學班、900人辦學規模設計,但因資金有限,每年只能招收100到160人。
除了教師工資,學校水電費、學生的所有支出均由學校負擔,每當賬戶剩下100萬元,張桂梅就進入新一輪的憂心,她要繼續為錢奔走。
名氣能為學校帶來錢。張桂梅因此在乎每一次出名。第一次被全國聚焦在2008年,新聞聯播報道她的第二天,她正要起身去人民大會堂作報告,汶川地震來了。第二次時,媒體宣傳她,片子還沒播,魯甸地震來了。
這一次,趕上了疫情。她以為又沒了音訊,自己卻突然火了。
社會各界的捐款讓張桂梅暫時免于為錢發愁。但代價是每日數不清的媒體約訪和陌生人的問候電話,有人請她去給干部講道德課,有報紙請她跟全國優秀教師寫幾句話。以前沒錢看病,如今,她身體的每個器官都被醫生關注,有人給她開中藥,有人對她問診。
她對每位到訪者客氣。多家媒體到來前,她特地去醫院打了一針,以免中途倒下。今年春節,她坐在椅子上接受視頻采訪,身后有縣長和一名醫生保駕護航。
這位強勢的校長逐漸發現,自己能做的越來越有限。對于這所學校的未來,她多數時候表示樂觀,覺得學校名氣大了,自己即使不在了,政府也會管。
以前,有潔癖的她不喜歡別人摸她的手,如今,她身體愈發虛弱,要靠別人攙扶。半生教書育人,每次放寒暑假,看到空蕩蕩的校園,她終于可以停下來一會,想想自己的事,以后養老怎么辦,但找不到一個可傾訴之人。
脆弱的時刻很短暫,很快,她又以健談精干的形象面對每一個到訪者。她說,只要她能動,女高就不會倒。
關于張桂梅的心得篇6
我認真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跡,我對她產生來強烈的崇敬之情,她和我們一樣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可她堅強的毅力卻是我所不能及的,我為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制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而欽佩。
她是與命運之神抗爭的典范。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將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英勇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臺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臺上,指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決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么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假如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假如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假如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她是貧困地區孩子們的天使。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時機,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當學校繁重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卻異常突出,她說:“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臺上,長眠于華坪的沃土之中,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臺上,指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決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么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假如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假如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假如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她是貧困地區孩子們的天使。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時機,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當學校繁重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卻異常突出,她說:“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臺上,長眠于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典范。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著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著,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她有著我們老師兩袖清風的高尚品質。張老師前后將國家獎勵給她的獎金50余萬元全部捐給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蠶,她像蠟燭,她更像光輝萬丈的太陽!
她是新時期老師的楷模。因為她淡泊名利的精神可以使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開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假如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立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跡,很有現實意義。
作為一名鄉村老師,我們要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辛奮斗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要時時刻刻以張桂梅同志為典范,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工作,不辱使命,做一名人民放心的老師。
清晨5點15分,張桂梅和往常一樣,從女生宿舍的鋼架床上爬起,坐著宿管員的電摩來到教學樓,在學生到來前,把每層樓的燈一一翻開。
10多年來,張桂梅每個上學日都堅持著這個頗具儀式感的習慣?!肮媚飩兣潞?,提早把燈翻開讓她們更安心。〞她說。
愛人早年病故,張桂梅膝下沒有兒女,她把母愛奉獻給了女高的孩子。
每逢假期,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抽出時間去學生家中挨個家訪。10多年來,她的足跡遍布麗江市一區四縣,行程超過10萬公里。
有年寒假,張桂梅到華坪縣榮將鎮家訪。在街頭,張桂梅一眼就看到高三學生山啟燕正在路邊賣甘蔗?!岸家呖剂耍缓煤迷诩铱磿?,咋跑來賣甘蔗?〞張桂梅生氣地問。
理解到山啟燕父親患病家庭困難,張桂梅經常偷偷給她塞生活費,直到她順利考上大學。如今,大學畢業的山啟燕已成為一名幼師。
張桂梅名下幾乎沒有任何財產,她沒有房沒有車,所有收入都用在了女高的學生們身上,自己一件衣服能穿10多年。
20__年初,張桂梅病危入院,華坪縣縣長到醫院看望她。躺在病床上的張桂梅拉住縣長的手說:“我情況不太好,能不能把喪葬費提早給我,我想看著這筆錢用在孩子們身上。〞
我將無我,讓信仰的力量傳遞
9月5日,華坪女高高一新生端坐在操場上,聆聽入學后的第一堂“校課〞。每周“校課〞,小到學習生活,大到理想信仰,張桂梅都親自授課。
如今,這堂課讓張桂梅愈發感覺吃力。63歲的她站在教學樓前,身形有些佝僂,手指胳膊頸背上貼滿了止痛膏藥?!霸缟掀鸫矔r,腳疼得不敢著地。有時我真想不干了,可看著你們,我告訴自己必須堅持。〞張桂梅對學生說。
看到有學生抽泣,張桂梅連忙說:“不哭不哭,我容許你們,我會好好的,陪你們讀完這三年……〞話音未落,100多名新生已哭成一片。
前不久,張桂梅被中宣部教育部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教育部發出通知,要請教育系統深化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活動。麗江市專門設立了“張桂梅教育基金〞,所籌集資金將用于支持華坪女高開展補助貧困學生。
讓張桂梅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接過她手中的接力棒。受她的精神感召,許多華坪女高的學生大學畢業后,放棄了留在大城市的時機,選擇投身艱辛偏遠山區的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