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育名著心得體會總結
好的心得可以讓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想知道如何寫出優秀的讀教育名著心得體會總結嗎?這里為大家分享讀教育名著心得體會總結,快來學習吧!
讀教育名著心得體會總結篇1
今天我有幸讀了西方教育名著《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一本書,此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這是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書中提到一個被勒令退學的孩子——比利,因為他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后進入玩具鱷魚嘴里。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而被勒令退學了。
還有一個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原因是她總是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其實年僅六歲的她原本就是一個活潑好學的孩子,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動,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復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她眼睛里充滿了迷惑,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卻被認為是“癡呆生”。
其實,教育是一門神秘的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無論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為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就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分非議的屬于他。所以,我們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當成一塊玉,一塊可雕之玉,對他們一視同仁;并要堅信在愛的滋潤下,“另類學生”終有一天都會成就自己,成為社會可用之材,心得體會
無論進步、落后,都不要讓我們的學生經常生活在否定中。一個學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揚和激勵,總是受到副面的評價,就會產生自我的“負驅動”,進而自暴自棄。關注缺點,只會讓學生在充滿挑剔的眼神下,變的越來越不自信、甚至絕望;關注優點,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殷切希望,體驗成功的愉悅,獲取前進的動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據說有這么一個故事:一位漁夫在深海里打撈到一個碩大的珍珠,他無比興奮,因為珍珠實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這顆黑珍珠上有一個白點,漁夫不滿意。拿到家后小心的剝掉白點,就在漁夫細心而謹慎的剝離下,珍珠越來越小,到最后漁夫淚流滿面——珍珠沒了。其實,漁夫的心態和我們的選擇思路有著相同之處,就是錯誤的鐘情于缺點,更可悲的是總跟在缺點后面,只看到學生的缺點,無法以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學生。
實際上人從愚昧到覺悟、由混沌到開化,總有一個過程。教師決不能因為學生的暫時混沌,便將其看扁看死;也不能為了讓學生所謂的早日開化、醒悟,而不惜違背教育規律去拔苗助長。教師要堅信學生將被喚醒的必然,要學會等待。等待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積極發現的過程。學生的品質、智慧、淺能,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得以顯現。這種顯現,往往稍縱即逝,我們要有靈動的心與銳利的眼光,善于于無聲處聽即將響起的驚雷。教育,自其誕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門關于喚醒的藝術。然而,喚醒,離不開對話。對話,不止是語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或許可以提及“牧師”這一職業。從某種意義上講,牧師與教師的工作一樣,都以凈化他人心靈為己任,只不過前者以上帝的名義,后者以知識及技能的名義。在牧師的字典里沒有“命令”,只有“對話”。因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與自己一樣,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對話,雙方永遠平等。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勾通與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對話嗎?因為,他們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師在課堂內外,不妨以詩歌般溫暖的話語、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使學生天性中最美好的東西發揮到極致。
同時,喚醒需設置情境。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癥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所以,教師要創造對話雙方共同探討的平臺,要樂于傾聽,善于傾聽,在傾聽中提出懷疑與批判,但決不居高臨下,要讓孩子有選擇的余地,即使有錯,也以各種方式來維護和諧的對話情境,以求對話得以持續。這并非敷衍,而是一種寬松。這樣才讓對話雙方有足夠的空間互動,在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喚醒,心靈潛能得以發掘……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這本書值得一看。
讀教育名著心得體會總結篇2
這幾天,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是由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它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主人公恩利科十個月之間發生在學校、身邊的一些事情。里面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深深感動,每個故事都有讓我學習的地方,每個故事都表達了愛。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帕多瓦的`愛國少年”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講了一個可憐的小男孩在回家的輪船上發生的事。這個小男孩很餓,衣服也很破爛,然后輪船上有些有錢人送給他一些銅幣。可等到這個男孩子準備睡覺時,聽到那些送給他錢的人在說小男孩的祖國——意大利的壞話,于是他就把那些錢幣像冰雹一樣砸到他們頭上、肩上,還以蔑視的口吻說:“拿回你們的臭錢去!誰辱罵我的祖國,我就不接愛誰的錢!”雖然小男孩很需要這些錢,這些錢可以在船上買好吃的,填飽他的肚子,買一件新衣服,還可以讓父母高興。可是那些送他錢的人辱罵他的國家,他寧可不要錢。他是多么愛國呀!
我們也要像這個男孩子學習,時刻不能忘記自己的國家。這也讓我想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其中一條“愛國”。這也說明了愛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銘記在心的,我們都要愛國們偉大的祖國。
這本《愛的教育》故事書里還有許許多多關于愛的故事,愛同學、愛朋友、愛家人、愛師長......每個故事都很感人,都很有吸引力,都能讓我感受到愛,讓我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大家也都來看一看《愛的教育》這本書吧,都來做一個有愛的人,讓世界充滿愛。
讀教育名著心得體會總結篇3
最近讀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用精辟的教育理論知識結合生動的教育實例將其幾十年可貴的教育經驗展現在我們面前,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建議,每條建議都如涓涓細流,滋潤著我的心田,更像一盞明燈給我指明了方向,為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了啟迪,使自己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禮。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動著我。
通過閱讀該書,它使我悟到了如何建立積極互動的班集體,怎樣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如何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師,怎樣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微笑起來……
書中提到:當一位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給他以特別的關心和耐心;要讓他去完成專門為他挑選的作業,并且評價他的成果;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同時要有耐心,能夠忍受學習困難的兒童那種遲遲不肯開竅的局面,那可以稱之為豁然開朗的時刻必定能到來。讀后這些話久久在耳邊回蕩,它給了我很多啟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存在許多這樣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在面對的他們時,要有最大的耐心和愛心,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應該多與他們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困難,從而對癥下藥。我們還應以賞識的眼光去看學生,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與學生做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和真誠,從而度過學習上的難關并逐漸樂于學習。
讀教育名著心得體會總結篇4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受益匪淺,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教育事業具有許多現實意義。
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頭腦解放、手腳解放、身體解放、感官解放、時間解放、語言解放;二是“勞力的基礎上勞心”;三是“學做合一”;四是“實驗即創造”,創造的本質是活鮮鮮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樣的熱情,是在于探究的興趣,創造來源于生活的活力、來源于生命的本身。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將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讀教育名著心得體會總結篇5
暑假,我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書籍,讓我受益匪淺。現談談我的體會:“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
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教育脫離生活實際。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即教育論述的如此完美,高度如此之高,讓人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也感嘆陶老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在學習新課標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更多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
1、生活化的教育內容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要貼切小學生的實際需要,適合小學生實際發展的,才是有教育價值的內容。
2、生活化的教育環境在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于小學生理解和接受。
3、生活是活的教育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于開啟小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
這些方面,家長更應該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做到言傳身教。一次我帶一部分學生去爬山,我注意觀察他們的各自表現,發現孩子對“困難”表現出不一樣的情景:有的馬上請老師求助,有的表現不耐煩,也有的在失敗、嘗試中反復繼續著……我想這不只是一次活動,從活動中,我們更看到了孩子處理問題的情緒和方法,因此圍繞這次活動,我組織了“遇到困難了,怎么辦?”的討論,通過談話,讓學生不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攀爬經驗。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形式上的活動,應該透過表面的活動,更有效的幫助孩子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健全他們的性格和個性品質。
讀教育名著心得體會總結篇6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越讀越對他景仰敬重,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真是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作為一名教師,要懂得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賞識教育是其精華,貫穿全書始終。
這本書告訴我:要學會賞識自己的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樹立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進取。我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的樂趣。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作為一名教師尤其要常常刷新賞識教育的思想,賞識每一個孩子,關注每一個個體,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用親情去呵護。在澆灌、培育與呵護中觀察、發現并準確把握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使他們的閃光點得以升華。讓每個幼兒都獲得不同程度的體驗與成功。使他們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因為只有成功才能讓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讓孩子有主動參與一切活動的愿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我要時時刻刻讓當年我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并讓快樂延續著。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于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就違背了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啦!
讀教育名著心得體會總結篇7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對于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于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于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要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第二,新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并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系起來。簡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我仔細閱讀,細細品味,聯系我的教學,我感覺陶公所提出的“教學合一”的觀點很有道理。“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其含義極其豐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說明。”陶行知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并沒有嚴格的區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說明。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因此,教學做是以做為中心的。“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于書本,是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習與實踐的學用脫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為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生活。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培養首腦并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們深刻體會和認真學習。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