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創新教育心得體會
心得的目的是分享個人在特定活動、經歷或學習中的體驗和感悟,以便回顧、反思和總結。它有助于個人成長和提升,也可以為他人提供參考和啟示。創新與創新教育心得體會怎么才能寫好?這里分享一些創新與創新教育心得體會,方便大家學習。
創新與創新教育心得體會篇1
學習了《現代教育理論導讀》一書后感觸頗多,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對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科學,為什么說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類老的話題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領悟。教育就是增長人的智慧,開發人的潛能的活動。現代教育就是研究在動態的環境下教育主體的一種創新活動。每個學校的教育環境都是動態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別也是很大的,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和受教育者的學生是在教與學的互動中發揮出他們的智慧和才能。所以和諧的師生關系,每位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增強和創新性的學習方法共同構成了現代教育的新理論。
1、"以人為本"這種思想反映到教育領域表現為師生平等,生生平等,因此,教師必須用平等的原則尊重善待學生,不偏愛某些學生,嫌棄另一些學生,充分肯定每個學生的發展潛力,使每個人的發展可能性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現實。這種平等的師生關系,無疑是素質教育中整個師生關系系統內最為堅實,最必不可少的基礎。
2、書中提到的幾位代表現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學說的教育家,雖然在理論基礎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在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上卻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無不是把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促進教育教學過程的民主化和個性化放在中心地位。這種強調喚醒與弘揚人的主體意識的趨勢反映到素質教育中來,便表現為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學校的主人。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我們教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應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推行民主的工作方式,以期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實踐證明,在相互尊重,和諧民主的教育氛圍中,學生才有可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勇于各抒己見,積極表現其個性,展示其才華。
3、在傳統教育中,對學生情感的刻意教育與培養一直是處于一種被遺忘與冷落的荒蕪境地。這十分不利于培養健康成長的一代新人。因此,今日素質教育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強調與推行情感教育。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對教師天生有一種信賴與依戀心理的學生,會像花草樹木趨向陽光那樣趨向教師。當他們得到老師真摯的愛與關懷,得到理解與重視的時候,心里就會感到快慰與滿足,同時產生樂于學習,愿意聽從教誨的傾向,就會把對老師的愛移情至老師所教學科目。與此同時,學生健康美好的情感也在潛移默化當中得到強化與升華。當然,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起主導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須在'情'字上狠下功夫。我認為,教師應該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首先應愛護,了解學生,建立情感溝通的橋梁;其次應信任學生,對其充滿"愛的期待";最后應嚴格要求學生,做到嚴中見情,嚴中見愛。
4、二十一世紀是"創造教育的世紀",這一點已為國際教育界所公認。在某種意義上說,培養出擁有創造性素質的一代新人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終極目的。這是因為創造性素質是現代和未來人才所應具備的素質中具有統御作用和最大時代適應性的一種素質。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教學的重頭戲,我國的素質教育也不應例外。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最能發揮創造力的條件就是民主。在民主的師生關系下,學生真正處于主體地位,敢于發揮創造力,當自己的新穎創見被人接受,贊賞時,會感到無比自豪。我們做為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創造性學習進行扶植和幫助,而且要積極鼓勵學生勇于挑戰前人,超越前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綜上所述,我認識到: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成功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在工作中應力爭盡早建立這種師生關系,為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
創新與創新教育心得體會篇2
孩子的天性是不斷成長的,不要喂養它們,而是要引導他們!
每個孩子說話的早晚是各不相同的,在嬰兒時期孩子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就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或是他說不出的想法!當他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時如果家長引導不當也會造成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這篇教育心得體會的`主要內容就是如何教孩子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
很多教育心得體會的書籍中說道很多孩子表達能力差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一方面是孩子很少出門,家里人也很少沒有充分的時間跟孩子進行溝通,久而久之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比同齡其他孩子差很多!所以這時就需要家長有方法的引導!孩子語言能力差說不清自己的想法有些家長很著急就會對他進行打罵,這樣是不可取的不僅會傷害孩子自尊心反而對他造成了恐懼心理更不想跟人溝通!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鼓勵多與人交流,多夸獎他,好孩子是夸獎出來的,當他能跟人說出一句完整的話時,作為家長不要不作為,可以給她獎勵,那是孩子就會知道講出自己想說的話就會有獎勵,那樣他就會更積極的去說話那么說話就順其自然的就會了!
除了鼓勵還可以用游戲來培養孩子的說話能力,你可以帶他常去室外或者游樂場多與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孩子在一起交流多了他就會去學其他孩子的表達方式,小孩子學東西是很快的!讓孩子在愉快的環境下學會表達自己的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是急不來的,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獎勵,多一些諒解,你就會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這就是我的教育心得體會教會孩子勇于表達自己!
創新與創新教育心得體會篇3
教師:楊光平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獲的。一些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給了我具體的操作指導,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淺。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幾點體會:
一、做一個學習型教師。
“知識也是要不斷更新的”。作為教師,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是財富,同時也可能是羈絆。因為過多的實踐經驗有時會阻礙教師對新知識的接受,也能一時地掩蓋教師新知識的不足,久而久之,勢必造成教師知識的缺乏。缺乏知識的教師,僅靠那點舊有的教學經驗,自然會導致各種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這時舊有的教學經驗就成了阻礙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和提高的障礙。“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具體工作在于“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說教師要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懂得、各種事理。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學而不厭,悔人不倦”來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培養人才的歷史使命,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品質,并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淺夠默化的影響和熏陶。這樣,才能培養出祖國需要的,全面發展的,能適應競爭形勢的有用之才。
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角。
教師必須熱愛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學生應該變過去傳統的被動學習狀態的客體地位為主動學習的主體地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愛學”、“我會學”,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換位思考一下,學生是共同管理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這個觀點必須牢固地札根于教師的頭腦中,切實貫徹于課堂教學的實踐中,這是培養學生主體的必然要求。因為只認識到這一點,教師傳統的一些做法才會相應地改變,教師應該是一位雕塑大師,能將一塊坯材,用自己的思想與感情,將它雕塑成一件藝術精品。從本質上看,學生并不存在好與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們潛能被種種主客觀因素所束縛,而未得到充分的釋放而已。來自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和來自客觀的影響。主客觀的因素,都會嚴重束縛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都會成為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的障礙。正因如此,我們教師對這些所謂的“差生”,更應加備的關愛與呵護。這樣,才會在他們成長與發展的道路上有一個質的飛躍。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完全有學習的能力。把機會交給學生,俯下身子看學生的生活,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同時,教師要“解放學生的雙手,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眼睛,解放學生的嘴巴,解放學生的空間”,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讓學生充分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這樣,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三、做一個研究型教師。
為了促進自身發展而學習,為了促進人際交往而學習,以獲得社會認同而學習,并在不斷的學習中研究學生、研究自身、研究教學。對新課改而言,如果教師的教學理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發生本質上的改變,課程改革必將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校本教研”就是一種很好的研究型路子。在過去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很多教師只滿足于在其中扮演“教材的執行者”的角色,這和教師本身的教學觀有關,也和課改以前我國的大教育體制環境以及其對教師的相應要求有關。但在新的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再走老路,在教學中按照課程的嚴格規定亦步亦趨地進行操作,而很少發揮教師的自主性,那就很難再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了。那么新課程對教師新的要求是什么呢?處于這種職業境界的教師認為,教師是一種發展學生、完善自我的職業,能以服務社會為自己的職業理想,并從服務社會的高度賦予自己發展、完善的實踐意義,明確自身發展與學生發展的互動關系,在發展學生中發展自己,在發展自己中服務社會。他是以一種高度的責任感從專業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情感,凈化自己的品德,完善自己的智慧。他能夠自覺地注重教育行為的科學和教育情感的理性,并不斷地追求著學生發展和自我發展的更高效益。
通過此次學習,使我受益匪淺,令我豁然開朗,從一次次的學習中,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們以鮮活的實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使我的教育教學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現代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國與國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師兢兢業業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認識這一點,才能激發對教師工作的熱愛,也才能把這種愛傾注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去。
創新與創新教育心得體會篇4
假期里我認真的閱讀了彭興順《教育就是喚醒》這本書,這本書讓自己感觸頗深。正如書中開篇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是的,喚醒,一詞用的十分貼切,教育就是喚醒人們心靈最美好的東西,喚醒人們自主創新意識,喚醒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深切感悟,也喚醒我們對教育的思索,對今后工作的思索。
教師要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學生做好榜樣,用美德占據孩子的心靈。教師的師德要在愛中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教師要具有無私的愛,必須高度重視個人修養,端正教學思想,更新知識結構,以高尚的人格、淵博的常識、博大無私的愛去感染學生,成為學生心中的楷模。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寶貝,多年的小學教育工作中我也如同對自己的女兒那樣對一切孩子,這就使我深深體會到,情系學生,像母親一般熱忱地愛每個孩子,這樣你就會感到有意義,學生身體健康,快樂,學習進步,你就會喜悅,就能感覺到工作的快樂。
教師要寬容的對待每一位孩子,當然也要嚴寬適度。對學生的承諾要兌現,講誠信,懂得感恩。總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才會為人師表,為學生樹立楷模,才能談及教育。
作為小學教師對學生的習慣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這關系到學生今后的學習,所以我們更要注意孩子的習慣養成。個人成長過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只有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連續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師一定做好學生的在校習慣教育,并且與家長共同,使之積極配合做好其他的教育工作。
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問,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更要教會他們思考,教會擁有知識的方法;不僅要一顆慈母之心,將自己所有的愛都奉獻給我們的學生,還要用自己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不僅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平等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僅要不斷鼓勵每一位學生,給予他們自信,還要不斷發現學生進步的軌跡,肯定他們努力的結果……讓我們給孩子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訓斥;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賞,少一些打擊,那么你的寬容、關愛、欣賞就會澆灌出一片生機和蔥綠,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光。
做老師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記住,更不是為了讓學生感謝。但讓學生終身難忘的好老師,就是對從事這份職業的最高獎賞。教師的工作是寂寞的,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燈下面對潔白的四壁,靜靜地守候寂寞,撲去心靈的塵土去守望教育,構筑教育的理想,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黑夜里瞑思苦想,悄悄地等待成長, 揮去眼前擋住我們前進的細沙,追求教育的真諦。
讀后這本書細細反思,正如書中自序所說,我感覺到教育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壓力,更是一份動力。對每一位孩子不敢說放棄,也不能說放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激勵喚醒,讓每一花蕾努力綻放,我們努力做好園丁。
創新與創新教育心得體會篇5
女兒王博琳3歲7個月了,在幼兒園小班讀第二學期,對比上學期剛入學時有了明顯的改善,自理能力、精神狀態有了很大的提高。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兒女健康、快樂的成長。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積累一些經驗,對子女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悟。
一、在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盡可能大的自由空間。
孩子從3歲起上幼兒園,就慢慢地踏上了正式教育的節奏。上學放學,生活作息也有了規律,慢慢養成了自己的習慣。隨著幼兒園老師們一天天辛苦的付出,孩子們一天天慢慢的長大,家長們心里的期盼也一天天增高。校門外,隨處可見的早教班、興趣班早就瞄準了我們的孩子,隨時準備給孩子們在起跑線上加油。
筆者個人是反對上這些所謂的興趣班、早教班的,在孩子對這個世界還懵懂的時候,家長以自己的意志讓孩子去學這個那個,過早的給孩子增添了負擔,擠壓了孩子的童年。我們應該讓他們做這個年齡應該做的事,就是一個字,玩。讓他們在玩耍和嬉笑中感知這個世界,無論是在家里、還是野外,在盡可能安全的前提下,自由暢快的玩吧!
聽說幼兒園到現在也沒有教材,很高興。意味著孩子在幼兒園里沒有壓力,每天就是就幼兒園和小伙伴們玩耍中過一天,那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啊!所以,每天接孩子回家時候,筆者不會問孩子今天你學了什么,而是問你今天都玩了什么,快樂不快樂。
二、和睦的家庭氛圍,父母要學會示弱。
家長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大。
孩子成長過程中經驗積累、體會和感悟。
在家里,不光要給孩子一個寬松的環境空間,還要給孩子一個輕松的語言空間,時刻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這一點是筆者慢慢體會到的。每個人的性格、脾氣不同,做事方式不一樣,對待孩子不可能完全一樣。但是,在一個家庭里,對待孩子的理念要達成一致,特別要對爺爺奶奶說明,我們的做法完全是為了孩子好,哪怕是說錯了,也要在當下達成一致。
說的簡單,做起來難。相比于爺爺奶奶的溺愛,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問題是站的角度不一樣,過于強勢。這一點在媽媽們身上更為明顯。
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都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很多媽媽眼尖,一眼能看出孩子三個問題,而且立馬指出還反復強化,甚至當著更多人的面說我孩子就是什么什么不好。這樣會造成孩子內心的緊張和不安。
母親在孩子面前學會示“弱”。強勢媽媽的孩子很難自信,孩子的自信會在你這種狀態里面一點點的削弱。能夠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親,孩子的內心必然自信而堅強。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實現對孩子的托舉,處處占孩子上風的母親,孩子只有站下風,最后甘愿站下風,沒有一點競爭性,也沒有一點動力,極端的會追求叛逆性、破壞性來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長。
三、善于和孩子溝通,啟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帶來的天使,要和天使交流,你也要變成天使。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學會平等地與孩子交流,靜下心來傾聽孩子要訴說的一切,哪怕此時你在忙、再累,也要專心致志地傾聽,不時地詢問孩子:“在學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嗎?上課時你對自已的表現滿意嗎?每次筆者問女兒時候,女兒都會眼睛放光的把自己的見聞詳說一遍。等女兒說完,可能一塊哈哈
孩子成長過程中經驗積累、體會和感悟
大笑,也可能親親女兒的臉蛋,表示她做的好!
除了言語的溝通,陪孩子玩耍也是重要的一個溝通手段。
玩耍不光是你陪著她在游樂場里面玩玩具,有一種兒童的假裝游戲非常重要。比如,孩子們都打過針,而且孩子對打針這種“游戲”印象深刻,回到家里,拉著你的裝扮成當醫生護士,給家里的玩具們挨個打針。如果你能充分發揮想象力,把家里的東西當做道具,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戲,孩子會興奮的一遍又一遍玩相同的游戲,樂此不疲。這種兒童假裝游戲影響孩子元認知等眾多能力發育。
好奇心是孩子們的天性,我們應充分發揮孩子的求知欲望,讓他們對學習感興趣。
畫畫、音樂、運動、模仿等等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孩子們都感興趣,都想參與,那就讓孩子去玩,去體驗。孩子是社會上最靈活、領會能力最強的一部分人。不用為他們發愁,他們會找到自己的生活道路并適應生活。家庭教育意味著每一位家長都必須努力去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探索的動力,它源于孩子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感受刺激和熱望學習的急切需要。
總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筆者不期望3歲多的孩子學到什么知識,而是孩子要時刻保持一顆好奇心,多提問題,多去感知、思考這個美麗的世界,在快樂和玩耍中自由的成長。我們家長要做的是,成長我們自己,多一點愛和耐心,用行為影響孩子,呵護孩子自由的天性,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