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理論心得
心得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創新教育理論心得參考,希望對大家寫創新教育理論心得有幫助。
創新教育理論心得篇1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一書中有關教學媒體的一節,印象非常深刻。
教學媒體能使給學生生動形象,給他們以更大的思維空間。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也變得生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可以從各個渠道,,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從中懂得了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更好的駕馭。
現代的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生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板書和投影也是教學媒體中很重要的一環,通過板書和投影,把教學內容很清楚的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與體會。老師講授的知識,剛開始會忘記,而好的板書可以讓教學內容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對于有些稍難一點的知識,不容易的理解的知識,我們教師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作為出發點,用較通俗的語言對教育新理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為我們教師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啟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習用書。有關教與學的理念部分是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對指導我們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通過閱讀本書,可以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以現有教育教學理念為起點,以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借鑒。
創新教育理論心得篇2
《教育的奇跡》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后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涂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么?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牛頓曾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頓的親人中,除了年邁的祖母和改嫁的母親外,還有一個親舅舅。他叫威廉·艾薩庫,畢業于劍橋大學,是一位牧師。威廉從牛頓安靜、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識地感覺到牛頓身上有別的孩子沒有的東西。對學習毫無興趣的牛頓,在期末考試中總是處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學就給牛頓起了個綽號,叫他“笨蛋牛頓”。威廉舅舅對此很不滿意。為了培養牛頓的學習興趣,威廉經常給牛頓買學習用品、課外讀物等。一有空閑,威廉就到農場給牛頓講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開導下,牛頓對讀書有了一些興趣。舅舅又給牛頓買來科學方面的書籍,對他進行有目的的引導。這些書都是關于數學、生物和科學簡史等方面的。他想,讀這些書也許能夠培養牛頓對科學知識的興趣。牛頓的成功是對威廉舅舅最好的回報。
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師都能像牛頓的.舅舅那樣,耐下心來,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和學生,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調皮好動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熱愛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唱歌、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著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著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職責,更多是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還是舅舅、姑媽、后媽等人的責任!總之,無論是來自哪一個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創造真正的奇跡。而這一個個奇跡的背后,無時無刻不在顯示人性的愛!是愛,各種各樣的真愛,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
創新教育理論心得篇3
孔子的教育理論有很多,給我很深印象的是一篇“對學生的愛,盡在授之以漁”。孔子在教學時,將自己的學毫不保留的傳授給學生,使他們也能走上自己喜歡的為學之道。孔子非常喜歡將自己認為滿意的求學經驗與心得、人生體會與信仰傳授給學生。
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中,因為有教學時間不足等借口,自己在課堂上往往是提出了問題,想讓學生完成“捉魚”的過程,自己又很少把解決問題的相關經驗及時有效地與學生進行交流,這讓學生難以有足夠的方法完成這個捉魚的過程,這時我就怕學生的思考和交流耽誤了自己寶貴的教學時間而把學生的探索過程叫停,然后自己把問題的答案整理給他們。這樣,雖然促進了學生成績的相對提升,卻造成了學生能力的相對下降。學生在我這里只學到了低年級課本上的知識,卻沒有從我這里得到相關年級段能力的培養,更別提有多少令其終生受益的方法的獲取和習慣的養成了。這也讓我明白了這段話的含義:“學生能否感受到教師的愛,或者感受多少老師的愛,也只要回憶一下老師是否曾給自己傳授過“漁”,傳授過什么樣的“漁”。反思一下,自己其實并沒有向學生傳授多少真正觸及他們心靈的漁,并因此讓他們強烈的感受到我們的愛,也就確實沒有多少理由抱怨學生離開自己的班級后,便把自己忘了”。
一、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孔子的教育宗旨首先是“有教無類”。大意是說任何人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那又憑什么說“人人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就是先進的教育理念呢?人類的發展史告訴我們:知識是改變客觀世界極為強大的力量,而改變人類生存環境是每個地球人的義務,可沒有權利接受教育,如何改善環境?這個先進性通過發達的美國把“保證教育機會均等,提高教育質量”鑲嵌在教育部墻壁上,可以得到證實。
二、指出立德的恰當時間
做事是改變環境的直接體現,但決定做事性質優劣的是做人,而決定做人優劣的是品德。我們的圣人孔子在兩千五百年前明確指出教育的根本方向:“朽木不可雕也”,正確的品德教育必須從小開始。那么憑什么說孩提時期是樹立優良品德最佳的時間呢?美國精神分析學家艾里克森研究表明:(0~5歲)開始認識世界,到青春期(12~18歲)形成基本了世界觀。那么這個樹立品德的黃金階段再不進行恰當的德育,卻追求知識教育無疑是舍本求末之舉。等人生觀、世界觀已經形成了,再教育就如同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一樣了。所以從小建立優秀品德是涉足人生極為關鍵的第一步,是以“做不好人更做不好事”的總體角度出發,如此即可確保立世創業的根基,所以從小立德是極為深刻高遠、超越時代的教育理念,如此這樣的教育理念不具備先進性?
三、教育、學習理念具有科學性嗎
孔子的教育理念不是千篇一律地說教,而是在了解學生的習性和個性心理后,根據不同情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綱領。那么為什么說因材施教就是科學的教育理念呢?我們知道建設人類的共同家園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因環境、遺傳等因素影響,每個人天賦、個性自然各異,那么不論智力的高低快慢,均采取一刀切、滿堂灌的教育方式難道就具有科學性了?發達的西方社會告訴我們:簡單的教育模式,只能獲得單一的人才。而采取順勢疏導,流速更快,力度更大,所以科學地教育在于因人而異地因材施教。
創新教育理論心得篇4
《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是一本指導老師或者家長促使兒童美育發展和為中小學美術教師提供教學方法的有效用書。為美術教室研究兒童美術有一定的幫助。此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講的是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下篇講的是兒童美術教學方法的研究。作者根據40年的教學實踐和20年的美術教育教學經驗積累,全面的論述了兒童美術教育的體會,作者從美術教育與人的素質發展到兒童接受美術教育的心理特征再到建構開放性教學實踐體系,用圖文并茂的方法,向讀者講述了尊重兒童教育與啟發兒童創造思維的重要性。上篇主要是針對兒童寫的,而下篇就是為教師而寫的。從教育觀與教學方法到叫的藝術里面,作者舉了很多實例穿插。那么下篇其實講述的就是教學法的實施與探究。
作者引導美術教師要尊重職業,熱心教育,給了我很大的感觸。選擇了教師等于選擇了一份天職,我們在做的不僅僅是為了兒童的美育發展,還考慮到兒童成年后通過美育學習如何促進社會的發展,社會與美術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在教育的同時,也在培養國家高素質的人才。所以作者提出,教師對本專業不僅要有較全面系統的專業知識技能,還應有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對世界多元文化藝術和傳統文化藝術有所了解,能給學生提供參考與進行指導并幫助學生開拓知識。
創新教育理論心得篇5
讀完之后,我不由得按著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已:我是不是一個理想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著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么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于讀書,充實自我,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我想能從這本書學習點經驗,所以比較關心書中對于理想教師的描述。朱教授在書中描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總之,我讀了教育類這書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歡看教育類的書籍,但在這幾年沒怎么看過,是因為沒有,可現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時都會看看,從中學到一些經驗,有些隨機帶到教學活動中去。了解當前教育的須要,特別是這位教授寫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讀的幾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淺。
創新教育理論心得篇6
數學來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歸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與靈性,用生活的理念構建數學課堂,正是《小學數學課堂標準》中提出的新境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只是自己不能把這些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知識,這些教學環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直接經驗轉化為間接知識,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從而使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學而有用的喜悅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來自生活、回歸生活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要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把教學歸樸于實踐,歸樸于生活,那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而且能較好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迅速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自己不能把這些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知識,這些教學環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直接經驗轉化為間接知識,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從而使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學而有用的喜悅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得到了較好的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來自生活、回歸生活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要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把教學歸樸于實踐,歸樸于生活,那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而且能較好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迅速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