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體會心得體會
鄉村振興體會心得體會篇1
實施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產業與農民就業問題,保證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而不論是解決農民就業還是確保群眾增收,都是需要以產業發展為基礎。農業強,產業必須強。產業旺,才有鄉村振興的底氣。要實現產業興旺,首先要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是通過培育農業品牌、加強科技創新、強化城鄉融合,補齊農業發展短板,促進農村產業集聚。人才振興是支撐。“人才興,事業方興”。發展離不開人,鄉村振興自當不例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要解決人的間題。因為受前些年農村發展“錢景”不大的影響,很多人口外出務工,農村缺人尤其是缺少能人的問題,已經成為振興鄉村的制約瓶須。
實施鄉村振興必須將人力資本開發放在第一的位置,做好農村人才政策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務機制建設。既重視本土人才的培育,培養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使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主要生カ軍。同時也要廣納懂科技、懂市場、懂法律、懂管理的賢才能人到農村來創新創業,讓農村成為賢才能人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質專業化鄉村振興隊伍,加強農業發展的創新驅動力與農村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文化振興是靈魂。
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鄉村文化作為我國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匯集著鄉土人文之美。假如說沒有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更或者沒有鄉村文化的同步振興,那那鄉村振興就失掉真正的靈魂。所以,實施鄉村振興務必抓住鄉村文化這一靈魂根本。不但要順應新時代的要求,推動城鄉文化融合,保護并承傳好鄉村文化,提升文化產品,促進文化供給,大力發展具有特色的鄉村文化以及產業。也要打通農村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破文化服務難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深深扎根,不斷提升鄉村群眾在文化成果上的獲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生態振興是根本。“錄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只有實現生態振興才可以體現文明和諧的鄉村振興目標,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振興,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因為前些年鄉村環境保護相對滯后,這無疑為農村生態振興帶來了更多的難題,需要花費較大的力氣來解決。應該始終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改進農業生產方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持續攻堅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提升能源供應的良性循探索鄉村綠色發展之路。不斷提高鄉村振興的恒久生命力。樹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廈巍峨靠的是地基堅固,鄉村振興戰略讓國之基更穩,祖國務必將更加堅實屹立在世界洞東方,讓我們信心倍增地苦干實干加油干,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牽引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番農村力量。
鄉村振興體會心得體會篇2
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長期以來我國都是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政策,新時期我們實現了總體小康,但是要實現全面小康,就一定好抓好鄉村發展,要充分認識關鍵在少數這一重要觀點和論述,抓好鄉村振興工作不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要借助“五條腿”齊發力才能順利抵達全面小康的幸福“人民公社”。
鄉村振興,核心要抓產業振興。發展現代農業,就要“固本強基”在結合我國農村實際的前提下,既要搞好平原地區的大機器生產作業,也要發揮“丘上林業,丘間塘,花田瓜谷果魚糧”的丘陵地區農業發展,要深度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讓農業產業走上產業發展之路,走“規模化、機械化、融合化、集體化、常規化、網絡化、產業化”的發展路子,讓群眾在大發展中憑土地和勞動力享受農產品的紅利,提高群眾的積極性;適時建設一批高標準、成規模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引領農村產業發展,在農業生產中,打造匯聚生產、加工、服務和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綜合體,逐步建立農產品的“直銷”路徑,讓群眾既掌握生產環節也掌控銷售環節,同時還明白市場需求環節,從而開展符合社會需求的農業生產活動。
鄉村振興,關鍵要抓人才振興。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基礎。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鼓勵大批具有農技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深入基層、扎根基層、投入基層、奉獻基層,為農村一線發展注入專業技術血液;采取“授人以漁”的模式,利用夜間、午間農民空閑時間組織專家教授到農村開展巡回培訓教學,著重以理論培訓、現場教學、問題簡答等方式豐富教學課程,全力破解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的問題,尤其重視現場教學和案例講解,通過直觀的教學方式讓農民掌握種植技巧、領會發展思路、開闊行業眼見,大力培育新型化職業農民。
鄉村振興,重點要抓文化振興。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要站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齊發展的角度,進一步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展現農村淳樸的風土人情,要善于挖掘農村最本質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方式、理想追求、家風家訓等民俗民風,要提高鄉村文化個體的綜合素質,著力加強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讓鄉村意識形態引領農民思想道德建設和基層文化發展;鄉村文化發展起來了,就能實現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的融合,讓第二產業有了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讓農村更有看頭、更有想頭、更有奔頭。
鄉村振興,基礎要抓生態振興。隨著現代農村發展,城鎮化規模不斷擴大,農村與城市的差別也在縮小,農村廢棄物隨處投放、垃圾不能及時清運和進行無害化處理的問題也比較突出。長期以來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這是農村的先天優勢。實現鄉村振興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和認識,不斷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要在農村采取建立畜糞尿、生活垃圾、危害性垃圾分類處理的垃圾桶,對垃圾進行科學無害化處理,要把農村最美好的生態環境優勢保存好、利用好、規劃好、發展好,要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長河中,把宜人、宜居、宜旅游的良好生態環境保護好。
鄉村振興,根本要抓組織振興。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問題始終是黨最關心、最關切的問題。鄉村振興發展還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作用,農村基層黨組織強不強,基層黨員干部工作能力行不行,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工作開展的好與壞。鄉村振興進程中,基層黨組織必須突出問題導向,著力破除積弊、夯實基層基礎,積極引導農村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創新工作方式,帶領群眾積極投身到農村產業發展進程中去,讓農村發展有帶頭人、有目標、有方向、有成效。
鄉村振興體會心得體會篇3
(一)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升級。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樣是20個字的要求,但有幾個方面已經根據新情況進行了調整,更好地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要求。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原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就是要求我們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鄉村振興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振興,又包括治理體系創新和生態文明進步,是一個全面振興的綜合概念。鄉村振興的關鍵和重點是產業振興。因為只有農村產業振興了,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崗位,為農民增收和農村富裕拓展持續穩定的渠道。加快振興農村產業,首先,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其次,要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多維功能,促進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和農業與二三產業尤其是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農村新興服務業,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供更加堅實的農村產業支撐。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有強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撐。當前,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農村科技服務力量薄弱,農產品技術含量低,已經成為農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制約因素。我國農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不僅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更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3%至6%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批農村青年人不斷向城鎮遷移,農村人口老齡化和村莊“空心化”趨勢日益嚴重。要全面振興鄉村,就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資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創新資源,完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農村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依靠科技創新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同時,要激勵更多優秀的城市人才下鄉創業,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加強農村干部、農民和新型主體培訓,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鄉村振興體會心得體會篇4
前不久,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上映,引發了廣泛的“家鄉”熱潮,劇中以醫療、旅游、教育、生態、建設五個方面為主線介紹了當下基層干部、人民群眾最樸素的美好生活寫照。說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_年作為“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十四五”規劃的編制之年,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做好“兩個五年”計劃轉折的銜接,基層干部要用“興”為家鄉“謀”好發展。
“興”醫療,為家鄉百姓“謀”健康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從“我用老家的蒲公英就好,不用手術”到“家鄉的蒲公英算是保住了”的過渡,最真實地表達當下醫療保障的發展。偏方雖偏,但是基層干部的覺悟不能偏,應時刻把百姓健康放在首位,全面普及醫療政策,少花錢、看好病、解擔憂,提高百姓醫療保障就是提高百姓的歸屬感、幸福感、滿足感。“酒足飯飽才有力氣干活”,“人民健康才能加強祖國建設”,只有全方位提高醫療保障,才能保住家鄉的“蒲公英”。
“興”旅游,為家鄉百姓“謀”經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員干部應加強鄉村旅游建設,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以景帶人、以景創收,帶動集體經濟發展,實現全民小康、全面小康。以“十三五”規劃收官,向“十四五”規劃邁進的熱血,大力推動鄉村振興。永葆只爭朝夕、真抓實干的精神,讓水更綠、讓山更青,抓住時代發展的“黃金期”,時刻牢記“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興”教育,為家鄉百姓“謀”人才
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影片中“二加二等于掰”這個梗多次出現,等于八的當上了家鄉村長,等于六的當上了家鄉書記,雖然小時候算術答案并不正確,但是教育給他們帶來的選擇卻是正確的。人才的培養能夠提升基層建設,加快祖國的發展。為教育事業保駕護航是基層干部義不容辭的責任。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為根本目標,最終實現造福人民。
“興”生態,為家鄉百姓“謀”環境
“好好學本事,回來讓這里變個樣子”來自影片中高媽媽寄托給自己學生的希望,電影中這名學生應該是每一名黨員干部的縮影。“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貼在心窩窩上”,“黃土”是一個心結,更是一個承諾,一個改變生態環境的承諾。強調,“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基層干部要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自身的責任感、使命感。建設美麗家鄉、美麗中國,為百姓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鄉村振興體會心得體會篇5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產業興旺是“三農”論述的重要內容,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所在,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求的有效載體,是新時代農村農業建設的基礎工程。
如何才能推動農業產業快速發展,助力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呢?關鍵就是要牢牢把握鄉村振興總要求,進一步凝聚“產業興才能鄉村興、企業強才能經濟強”的共識,把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有力抓手,千方百計凝聚起產業興旺新動能,以產業興旺撬動鄉村振興。
沒有經營主體的枝繁葉茂,就難有產業發展的花繁果碩。在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中,要的是更多的創新、更多的改革和更多的方法,要的是喚醒農民的意識、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激發農民的創業激情,要的是把保護廣大普通農民利益作為不可逾越的底線,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雙方共同利益,促進鄉村快速全面振興。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農村承包農戶不斷分化,家家包地、戶戶務農的局面已然發生變化,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下,如今的農村處處煥發著生機,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的興起正為農村振興注入著新的“血液”、增添著新的“引擎”、輸入著新的“動力”,我們的農村也正在與時俱進、大步邁向新時代的輝煌,持續培育壯大農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我們早日實現鄉村振興,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制勝法寶。
鄉村振興體會心得體會篇6
近期,我鎮在全鎮范圍內開展了“鄉村振興,我村怎么辦”大討論活動。各村召開黨員、村民代表會議,一起商討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村莊該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從商討的結果來看,很大一部分村莊只是提出一些近期工作任務,根本談不上鄉村振興策略。因此,我對鄉村振興的發展有了以下幾點不成熟的見解:
形成鄉村振興合力,培養新農人隊伍。農民是勤勞能干的農民,但是他們大多數人的思想還停留在傳統的農耕上。換句話說,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很多農民的思想跟不上當下我國生產力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戰略方針為要求,把各行業中熱愛“三農”優秀人才吸納進來,充實農村工作隊伍,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等鄉村振興合力,通過培養新農人隊伍和解放思想,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人才和思想基礎。
給村干部以適當壓力、發揮村民主人翁精神。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干部作為全村發展的帶頭人,必須要有與時俱進、居安思危的精神狀態。如果一個村的村干部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那么這個村莊的發展也就止步于當下,落后于未來。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制定振興戰略時,要以村民愿不愿意,答不答應,高興不高興為尺度。只有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們才會關心村里的鄉村振興戰略,把它當成自己的事。因此,黨委政府要給村干部以壓力,使村干部有緊迫感,緊跟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帶領村民致富,同時充分發揮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使鄉村振興戰略落在實處。
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黨的領導。只有在黨的正確引導和帶領下,鄉村振興戰略才能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繪制出藍圖,把工作落實到位,使農業強大、農村美麗、農民富裕。同時,鄉村振興也離不開黨的支持。黨的以來,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開創了“三農”工作的新局面。因此,鄉村振興需要繼續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落到實處,加大各種資源配置的投入向農村傾斜,為實現農村振興打好政策和設施基礎。
鄉村振興體會心得體會篇7
一直以來,鄉村的人才短缺是制約鄉村發展的重要因素。人才是鄉村發展的“魂”和基石。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好的政策才能落地,鄉村資源才能被有效地利用起來。“要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要念好鄉村振興“人才經”,筑牢鄉村振興人才基石。
鄉村人才振興,建立人才工作機制是基礎。要落實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抓總的責任制度,建立和完善鄉村人才工作各單位工作職責,充分調動各部門的人才工作積極性,例如,主責部門要制定定期的人才培養計劃,做好鄉村振興人才工作的考核指標定期匯總等工作。鄉村人才的培養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鄉村資源特色,開展本土鄉村人才差別化培育,可以采用“訂單化”培育模式,根據人才的期望、興趣愛好培育懂管理、懂技術、懂“三農”的實用性人才隊伍,合理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
鄉村要振興,必須破人才瓶頸。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提升,綠色農業、休閑農業的蓬勃發展,農村電商的興起,以及智慧農業的建設,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人才短板逐漸凸顯。如何為人才搭建干事創業舞臺、充分激發人才活力,成為各地實施鄉村戰略中重要的課題。
在此課題中,要為人才引進、人才返鄉創業搭建好干事創業平臺,構建鄉村振興人才可持續發展機制,注重以政策招才、感情聚才、事業留才,讓人才在鄉村有事業可干、有才華可展。要注重發現、培育好農村年輕黨員、村兩委成員和大學生村官等“后備型”人才,建立健全鄉村振興本土“人才庫”,有針對性加以培育,把更多“土專家”“田秀才”培養成為村級黨組織帶頭人,并給予政治上的待遇,打造起引領鄉村振興的本土“生力軍”。
在此課題中,既要引才、育才、用才,亦要惜才、愛才、護才。要建立健全鄉村人才評價機制,為新型人才創造更好的創業條件和發展空間。要注重建立人才容錯糾錯機制,人盡其才,營造鄉村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讓人才真正留得下來、干得出彩。
鄉村振興體會心得體會篇8
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發源地,浙江省安吉縣為我們樹立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板。安吉縣是全國首個生態縣、聯合國人居獎唯一獲得縣,不僅環境優美宜居、經濟富美宜業,而且景色秀美宜游、民風淳美宜文。德清縣在美麗鄉村建設上為我們樹立了另一個標桿,該縣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因勢造景發展休閑旅游、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熱情、共建共治共享美麗鄉村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人勤春來早,凡事貴在干。綜觀安吉縣、德清縣的建設改革成功實踐,究其原因,概而言之,就是走在前列、干在實處。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真干、實干方能開拓先業、鋪墊基業、成就事業、鑄就偉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安吉縣、德清縣的實際情況與全國各地或多或少有著相似之處,學習這些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對深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有著重要啟發意義。我認為,實施鄉村振興,得做到心中有“主”,具體來說,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保持定力,貫徹主略。安吉縣、德清縣之所以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成績突出,一個根本緣由就是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安吉縣剛開始也是“臟亂差”的局面,但自2008年起,安吉在全縣開展“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行動,以“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為總體目標,以“尊重自然美、側重現代美、注重個性美、構建整體美”為主要原則,以“環境提升、產業提升、服務提升、素質提升”四大工程為基本路徑,馳而不息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生態環境“美”如畫、歷史文化“韻”如詩、人居環境“凈”如洗、經濟發展“業”如歌。當下,黨中央提出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一個需要久久為功的戰略。我們要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的定力和決心,這樣才能貫徹落實好這一遠大戰略,才能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具體到我們當地的實際,細而化之,我們要努力探索鄉村振興的本地模式、路子、做法。水滴石穿,是因為堅持不懈、堅定不移、堅韌不拔,對于鄉村振興該如何振、怎樣興,有了總體戰略和具體措施之后,我們就要一心一意、一戰到底、一舉成功。
因地制宜,打造主業。鄉村振興,基礎在于產業,關鍵在于產業。沒有產業作支撐,鄉村振興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產業興旺,最為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找到適合本地發展、體現本地特色、發揮本地優勢的主要產業,凝心聚力打造好、運營好、發展好。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上墅鄉劉家塘村、靈峰街道大竹園村和蔓塘里自然村,德清縣阜溪街道五四村、莫干山鎮燎原村,這些地方的成功實踐有力地證明了找準業、建好業的重要性。德清縣莫干鎮燎原村依托優越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挖掘“民國文化”“農耕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保護傳承村落人文色彩與鄉土古韻并存的傳統風貌和歷史記憶,致力于開發清境文創園、郡安里度假區等文化體驗類旅游產品,形成集創意辦公、文化展示、論壇基地、精致西餐、藝術酒店、室外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休閑、創智、創業特色基地,全力打造中西風格融合、民國風情彰顯的莫干山門戶,成為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海派風情文化名村。
人民參與,激發主角。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沒有人的參與,鄉村振興只能是停留于口頭上、文件中。光有政府唱獨角戲的鄉村振興,不能稱為振興,也不能振興。鄉村振興的主角是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鄉村振興的建設者、推動者、實踐者。無論是安吉縣的經驗,還是德清縣的做法,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實踐、推動。由此,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人民群眾的才智,強化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群眾的活力、動力、偉力,這樣,方能凝聚起推動實施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最終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戰略目標。
精心謀劃,當好主導。千人千面,千村千貌。各地的鄉情、村情、民情不一樣,實施鄉村振興的思路、路徑、方法、策略等也應不一樣。針對各地的差異性、特異性、具體性,政府要精心謀劃,做好主導者。要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按照“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謀劃好農村改革、綠色美麗農業、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移風易俗,塑造主流。文化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是我們的根與魂。鄉村振興需要健康向上積極正確的文化為鄉村鑄根立魂。因此,要加強鄉風文明、民風淳樸、家風良好建設與引導,破除、轉變惡風陋習,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主流導向。當前,在農村,賭博現象、迷信文化、庸俗低俗媚俗文化、鋪張攀比現象等不良文化風俗仍在一些地方存在,需要我們用健康、積極、正確的文化風俗去消解、破除那些病態、消極、落后的文化風俗。有了好的風俗,才會有好的精神狀態和面貌。
鄉村振興體會心得體會篇9
一要高度重視生態提升。農村美不美,關鍵看治水;
發展快不快,關鍵看生態。結合實際,在工作中,我們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環保、經濟、社會三者關系,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生態環境保障。下老鄉有豐富的龍灘庫區水面、獨特的花衣壯文化及兩省三市交界的區位優勢等資源,在下步的鄉村振興工作中,我們將以浙江經驗指導實踐,把農村的垃圾、污水、糞便集中高效處理、綠化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環節抓實抓好。
農村污水能接入污水處理管網的,盡可能接入污水處理管網進行處理;
不能接入的,通過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對剛剛清理完畢的龍灘庫區水面,嚴格按照規劃并以集體經濟投入為主發展養殖業。村莊綠化的目標是村在林中,同時還要注意小巷、庭院內外的綠化美化。起步階段,可以通過美麗庭院、美麗街巷建設,從細節入手,突出花衣壯特色,追求個性,彰顯魅力,打造以生態文明為特色的美麗鄉村。
二要解放思想凝聚共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首先沒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
在浙大的X節集中授課中,X位專家、教授課堂中無一不提到浙大的創新、浙商的解放思想理念及浙江人的務實吃苦精神。浙江各級黨委、政府及廣大群眾從X年代開始進行鄉村治理,在三十多年的建設過程中,都以“法無禁止即可為”的思想發展民營經濟和鄉村建設,在發展過程中發現問題后,法律法規及政策出臺禁止后才停止不干。從而才有今天的溫州經濟、義務國際小商品市場及中國鄉村建設樣板。
深刻反思,我們在開展多項工作特別是重大工作時,時常出現各部門、各級干部都是一定要找到法律法規及文件政策依據后才去落實、實施,如果沒有找到明確的依據寧可不去落實,秉承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不作為路線,從而導致好多機遇在大家尋找依據的過程中已悄然逝去。其次沒有農民的廣泛參與,就沒有鄉村振興的持續健康發展。實事求是的講,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廣泛參與到各項工中來,事關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成敗。為此,我們要抓住農村社區的三大關鍵群體——黨員干部、婦女和青少年,廣泛深入地開展宣傳發動工作,激發起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全社會營造鄉村振興利大家、搞好振興靠大家的濃厚氛圍。
鄉村振興體會心得體會篇10
談到鄉村振興就會想到鄉村旅游。而鄉村旅游的持續蓬勃發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內涵。一個地方的歷史積淀、氣候環境、風土人情、飲食起居,風俗習慣等等構成了一個地方的地域文化,而這種文化帶給人們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體驗。譬如,有人喜歡“大漠孤煙直”的蒼涼,有人喜歡“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們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讓每一個來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這片土地與眾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鄉風文明的約束力。“仁義禮智信、誠孝檢勤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在鄉村振興中,如果我們充分發掘鄉規民約、族譜家訓這些道德資源,發揮身邊榜樣的力量。讓向善向美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人心、引領道德、淳化民風,那么“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鄰里和睦”等等都會成為村民發自內心的尊崇。
農村的公共文化建設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只有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提高鄉村文體活動質量,讓廣大村民在豐富的文化體驗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
《周易·賁卦·彖傳》中解釋文化,“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無形的,它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三觀”和生活方式,要想振興鄉村,就得以文化鑄魂。有了靈魂的鄉村便有了生機和活力,有了青山綠水和鄉愁,有了希望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