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蜂曾經也是野蜂,為什么有產王漿,花粉,蜂膠的特性呢?
意蜂曾經也是野蜂,為什么有產王漿,花粉,蜂膠的特性呢?
意蜂作為世界著名的蜂種,不僅以產蜜量高聞名,而且能產生王漿,蜂膠。所以經濟效益高能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許多國家都有養殖。當意蜂引入我國以后,因為繁殖速度快,產蜜量高,還能生產蜂王漿,蜂膠等其他蜂產品,所以很快占領了中國養蜂市場,傳統的中蜂養殖被越來越多的人拋棄。
這時大家可能就不明白了,為什么同樣是蜜蜂,意蜂不僅能產蜂蜜,還能產蜂王漿,蜂膠呢?難道是天生不一樣嗎?
其實意蜂曾經也是野蜂,在意大利也與中蜂一樣自由繁衍生息了千萬年。意蜂也只是為蜜粉而奮斗,為了讓蜂群繁衍下去而努力。除了個比中蜂大以外,其它的習性和中蜂是十分相似的。在沒有被人工養殖之前,意蜂也不會產蜂王漿,蜂膠的。讓意蜂產蜂王漿,蜂膠都是人工干涉的結果,是不斷優化提純蜂種帶來的變化。
蜜蜂被人工養殖的歷史比中蜂還要短,在18世紀才開始人工養殖。但是在意蜂的養殖過程中一直有養蜂專家不斷的進行蜂種的提純優化,才慢慢變成了現在的意蜂。可以說現在的意蜂已經完全馴化了,不能在野外生存了,適應環境的能力遠遠不如中蜂。可是現在的意蜂確實經濟效益高多了,給人們帶來眾多的蜂產品,價值比曾經的意蜂要高得多。
那么意蜂是怎么樣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呢?我就不數書袋子,講意蜂養殖歷史了,只簡單講一講怎么樣培育意蜂產子量高,產蜂王漿,蜂膠的特性。
在意蜂剛開始養殖的時候,人們也并不知道該怎樣人工育王的。后來養殖規模擴大,為了育王方便,發明了人工育王。養過蜂的人都知道,同一批蜂王會表現出不同的特性。有人發現同批蜂王的產子量有區別,于是就選用產子量高的蜂王幼蟲育王。這樣一代代堅持下去,這個產子量高的蜂王基因就穩定下來了,整個蜂群的蜂王產子量都提高了。
自從摸索出來用選定蜂王幼蟲育王,用許多代近親繁殖的方法穩定蜂王的基因,很多人都開始有目的培育新意蜂品種。發現哪個蜂王的基因特別優良,就堅持用那個蜂王的基因培育蜂王,就有了現在的很多種意蜂品種。
培育產蜂王漿,蜂膠的品種也是這樣產生出來的。發現有的蜂種泌王漿量大,就堅持用這個蜂王的幼蟲一代代育王,就產生了泌王漿多的蜂種。據說中國著名的養蜂專家沈育初為了培育漿王優秀品種,堅持十幾年為選定的蜂王不斷優化提純,才有了中國現在的漿王品種。
蜂膠也是根據蜂種不同而有區別的,有的天生就會有不同,有的也是后天培育的結果。同樣,如果發現哪一個蜂種的蜂膠產量高,然后堅持用這個蜂王的幼蟲育王,經過許多代培育就能培育出產蜂膠量高的蜂種。
可以說正是因為意蜂發明了人工育王,才可了蜂蜂種的優化提成,才會有各具特色的意蜂優秀品種,才有了現在的意蜂,才使人們能吃到蜂花粉,蜂膠,蜂王漿,蜂蛹等其他的蜂產品。
而我們中蜂幾百年來絲毫不能進步,就是中蜂人根本不在乎蜂種怎樣,不愿意人工育王,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目的培育蜂王。這樣的養蜂方法雖然簡單無風險,但是產量確實低下,落后于世界,最終可能會被拋棄。無論中蜂蜜品質是多么的好,不能占領大市場就會失去競爭力。
真正的中蜂人一定要學會人工育王,發現了優秀的蜂種,要把這個蜂王的基因傳播開來,只有所有中蜂人共同努力,才會淘汰劣質的中蜂品種,讓中蜂的品質得到優化,說不定也可以生產其他的蜂產品。
中蜂人工育王最大的困難就是中蜂泌王漿量太少,移蟲難以接受,難以批量的育王。而發生這樣的情況,除了蜂種原因,最主要的還是蜂群太弱小了。哪怕是意蜂,育王群必須達到十幾脾以上的蜂才能正常育王。可有多少人能培育出這樣強盛的中蜂群呢?弱小的蜂群是難以撫育出好蜂王的,而劣質蜂王也難以維持強盛蜂群,這樣就陷入了死胡同。
中蜂人必須跳出不能養強盛蜂群的瓶頸,不能以為三五脾的蜂也能產蜜就知足了。想要培育蜂王一定要在強盛蜂群里,一定要為培育優秀蜂王而盡心竭力。這樣才是真正的愛中蜂,這樣中蜂才能發揚光大。
不要鼠目寸光為表象迷惑,要記住養三五脾的蜂群只能是玩,養六七脾蜂群是養著看(這樣的蜂群產子量大,并不一定有蜜),讓十幾脾以上的蜂群才是掙錢的。如果用養弱群的方法是不能養強群蜂的,如果不改良養蜂技術,永遠不知道該怎樣養出強群,永遠不知道養蜂收益高低有多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