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勵志故事及感悟(7篇)
職場勵志故事及感悟?很多小伙伴都會經常找一些經典的職場勵志故事來看, 以此來激勵自己。既然這樣,那么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職場勵志故事及感悟(7篇),供大家參考。
職場勵志故事及感悟(篇1)
戴上樂觀眼鏡的人,永遠是先找優點,再看缺陷。
所以,面對同樣的對象,樂觀的人會先問自己:“他有什么是讓我喜歡的?”
于是乎第一個想法就出現了:“哇,他笑容可掬,甜甜的,真舒服。”而也許過了一陣子之后,才會發現:“只可惜鼻子稍大了些。”
感覺到其中的差別了嗎?
樂觀者并不是無知的盲目,他們仍然能對事情有清晰的觀察,只不過他們習慣先看事情的優點,而且樂意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令人興奮之處,并多花精力經營這些優點,因而往往就比那些只挑毛病的悲觀者,有著更豐富和精彩的結局。
因此,別忘了你已戴上樂觀的眼鏡,從這會兒開始,不論是新到一個地方,新認識一個朋友,或是新遭遇一個狀況,請發揮樂觀眼鏡的神奇功效,先找優點,再看缺陷。
老教授約克博士有句經典口頭禪:幸虧沒有更糟。表示目前的狀況其實還算不錯。
研究進行得不順時,做學生的我們垮著臉去求救:“怎么辦?幾個月的心血都毀了!”約克教授會花兩分鐘看看手上的報告,然后拍拍你的肩,笑著說:“幸虧沒有更糟!”接著抓著你出去走走,花兩個小時開導心情。于是,第二天我們又開心地進研究室繼續拼命。
甚至有一次約克太太遭遇車禍撞斷了一條腿,聞訊后我們匆匆忙忙趕到醫院,七嘴八舌地表示大伙兒的遺憾之意,沒料到約克教授仍面帶微笑地回答:“還有一條腿沒事兒,幸虧沒有更糟!”就是他這種積極樂觀的態度,讓我們學會在任何困境中仍能找到值得慶幸的地方,保持熱忱不致絕望,并且進一步將危機變成轉機。
因此,不管發生什么挫折,原來總是想“真是糟透了”的你,別忘了換個角度:“幸虧沒有更糟!”就能找回感激能力,并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未來。
悲觀無濟于事,只會讓情況雪上加霜。唯有樂觀,才能牽引出奇跡。
職場勵志故事及感悟(篇2)
給舍友發微信幾天不見,在干嘛呢?
在叔叔家看書呢,我這兩天反思我之前找工作的狀態過于急躁了。
中午和兩個好友吃飯,全程話題依然是找工作,留北京還是去地方、去銀行企業還是黨政機關又或者是創業,這些曾經是別人家的選擇瞬間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最現實的考量。
這不,最近清華男神梁植在某檔節目也談了面臨畢業后最大的糾結選擇什么樣的工作?不料卻慘遭同為清華校友的高曉松痛批沒有名校生的風范,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高曉松到底是藝人,懂得怎么制造話題性,熟稔打造一檔火爆節目應該具備的元素,如他自己所說任何一個話題,我們都可以聊到很有意思!對梁植是批評更是鞭策,誰說過能經得起多大詆毀,就能擔得起多少贊美,別忘了最后評委說了一句山水有相逢!
我倒欣賞梁植在面對評委翹著二郎腿痛批之時沒有反駁,展現了自己的涵養和該有的分寸。
一直以來,清華人最不擅長的就是反駁,因為他們不愿意把精力淹沒在隔靴騷擾漫無邊際的口水仗中;可是,清華人又最擅長于反駁,因為他們敢于直面問題在反思中用行勝于言的精神將責任與擔當書寫得擲地有聲。
曾經問在中科院工作的一位清華老學長:您認為,清華人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學長答社會的多元性也讓我們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多樣化,但我想清華人不管在哪行哪業,都擁有著家國情懷,內心深處必定都滿含著對國家和民族深深的感情。
在入學教育時,史老師的一句話讓我深鏤于心,那便是一所偉大的大學能給人一種胸懷。擁有胸懷讓人獲得高度,而后對未來把握會更清晰而精當,反觀具體事物時也能銳眼灼灼。
職場勵志故事及感悟(篇3)
34年前,發行量超過200萬冊的《中國青年》雜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曉、充滿青年人困惑的長信《人生的路啊!為什么越走越窄》,引發了一場持續半年多時間全國范圍內的潘曉討論人為什么要活著,這個事件后來被稱之為整整一代中國青年的精神初戀。
34年后的青年,我們依然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只不過時空變換。
不同的是物質之聲愈發鼎沸,紅塵愈發璀璨,消費的浪潮把人壓扁到了只顧眼前的茍且,恥于談理想,羞于聊情懷,依靠潛規則出人頭地,依靠花點銀子開天辟地,便再有才華也是窮其一生只為披金掛印實現生命的世俗價值。一方面抱怨社會病態,一方面又削尖了腦袋蠅營狗茍,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成為社會新中產階級。
今年10月的時候,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博的同學去北大拜訪了錢理群先生。先生直言:80后、90后是與歷史和未來都脫節的一代,和歷史的脫節就是你們沒經歷過過去幾十年的大變革,那種遍布全國和全球每個角落的大變革。和未來脫節,說的是你們當中的很多人,迫于生活生計和升學壓力,只能專注于范圍較窄的社會、經濟事務,而未來的世界是一個大融合的世界,和歷史又有很大關聯。
錢理群先生想對年輕人說:這個社會靜悄悄地存在變革。許多人是不滿足于現狀的,但由于體制問題,無能為力去改變大的環境、大的秩序。但可以從改變自己和周圍的人做起,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生活。
借用魯迅的一句話說: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這句話到現在都是擲地有聲的,所謂合理,就是去調節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利益和相互影響。
職場勵志故事及感悟(篇4)
三人出門,一帶傘,一帶拐杖,一空手。
回來時,拿傘的濕透了,拿拐杖的跌傷了,
第三個好好的。原來:
雨來時有傘的大膽地走,卻被淋濕了;
走泥路時,拄拐杖的莽撞地走,時常跌倒;
什么都沒有的,大雨來時躲著走,
路不好時小心走,反倒無事。
趙放陽職場感悟:老是惦記著自己的優勢的人,往往就是敗在自己的所謂的優勢上。覺得自己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他人沒有,就會忽視自己優勢也有短板存在。在一樣的起跑線上,別輕視對手,也別忽視自己的短板!
職場勵志故事及感悟(篇5)
一只烏鴉在飛行的途中碰到回家的鴿子。
鴿子問:你要飛到哪?
烏鴉說:其實我不想走,
但大家都嫌我的叫聲不好,所以我想離開。
鴿子告訴烏鴉:別白費力氣了!
如果你不改變聲音,飛到哪都不會受歡迎的。
趙放陽職場感悟:職場上,自己改變(包括個人心態、處事態度、個人正能量的提升),則自己所感受的職場環境也將改變。不然,你就算換份工作,也是和你原來差不多,不會有什么成就!
職場勵志故事及感悟(篇6)
野豬和馬一起吃草,野豬時常使壞,不是踐踏青草,就是把水攪渾。馬十分惱怒,一心想要報復,便去請獵人幫忙。獵人說除非馬套上轡頭讓他騎。馬報復心切,答應了獵人的要求。
獵人騎上馬打敗了野豬,隨后又把馬牽回去,拴在馬槽邊,馬失去了原先的自由。
趙放陽職場感悟:職場上,寬容不了他人,就會傷害到自己。“殺敵1000,自損800”的道理你懂得!!
職場勵志故事及感悟(篇7)
那年,我應邀去日本一家制造汽車的企業考察,當參觀到制造板簧的工序時,一名操作工人鉆錯了孔。 這事正巧被工長看到了,打電話找來設計人員,把情況跟設計人員說了。剛說完,設計人員便一口承認自己的設計有問題,說自己的設計應該想到這些問題才對。我是搞設計的,覺得這樣成熟的工藝,又干了這么多年,干錯了,應該屬于操作工的失誤,怎么把責任推到設計人員的頭上呢?我正納悶之際,工長已經叫停了這項工作,我感到奇怪,就問:“工作怎么說停就停了呢?”工長答:“設計有問題,就應該停。”
我一直很關心這件事,想知道日本人是怎么處理此事的。幾天后,我又去那家企業,專門去看那套模具,沒想到,模具已經重新改裝過了,這次改裝的模具,就算工人放錯板簧也進不到模具里面去,徹底解決了工裝問題。
在贊賞日本人效率的同時,我深感慚愧,在國內,這樣的事經常碰到,像這樣的錯誤,對產品質量又沒有多么大的影響,若工長沒看見,操作工就會悄悄地處理掉;若被工長看到了,多數情況下,對操作工一番教育,最多一罰了之。對比之下,日本人面對這種錯誤,處理的方法就大相徑庭了,他們會把這種責任一查到底。錯不要緊,但必須弄明白這事究竟錯在哪。找出源頭,才能徹底解決。
我終于明白了,這是一個理念問題,也就是我們跟日本人的經營理念有區別,我們處理的是表面,而日本人處理的是問題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