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創業還是打工?
導語:有兩個永恒的討論,一個是創業和打工,一個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差不多所有人都困擾在其中無法自拔,今天討論的問題就是創業和打工。
其實這個問題討論的前提總是錯的,里面總蘊含了一個中國傳統的價值判斷,就是創業是給自己干的,打工是給別人干的,所以給自己干的哪怕賺的少也很光榮,而打工的賺的多也不那么磊落,似乎是公司的緣故,而不是你真的有本事。說實話,這個價值判斷十分的坑爹,根本不考慮價值體現和成本收益,完全通過一個行為來判斷是否高尚,十分非理性。而這種思潮大概是從《贏在中國》這個坑爹的節目開始的,事實上,這個節目最后也爛尾了,還有好多錢沒有付給獲勝者,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太不靠譜了,誰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明知道不靠譜還要投給他,投資人也不傻的。
所以我們要重新樹立一下這個價值觀。我們判斷一個事情是否靠譜,一定要從這個東西創造的價值上來講,比如說一根火柴用來點煙,和用來點火箭,就是兩個層面的價值。打工是為企業創造價值,創業則是為社會創造價值,你在什么樣的選擇上創造的價值更多,你就選什么。完全不要考慮我一畢業就當個CEO什么的很威風之類的無聊想法,因為這種事情我干過,說實話,真不好干。
打工是一個自己做零件的過程,你要學會適應各種環境,了解各種企業的運作,因為你是在一個成熟而且成功的體系內工作,所以,你會收獲很多的經驗。創業則是從0開始,靠想象和經驗來構建一個體系,如果你剛畢業就創業的話,顯然就只有想象沒有經驗,所以成功的幾率就非常的低。當然,這個世界永遠有天才可以靠想象建立事業,只是一般說來那個人肯定不是你。
我一般經常會說做技術的人,會有一種很強的技術誤區,他總會認為事情做的不好是因為技術原因造成的,總會懊惱假如這個技術問題解決了,就會成功了。類似的事情會發生在很多專業人士身上,比如有人覺得是產品不好,所以沒成功,有人說是包裝不好,所以沒成功,有人說是理念不好,所以沒成功,有人說是價格不好,所以沒成功。其實,最終,只是你的人不好而已。大部分成功是一個很綜合的狀態,你在各個部分都達到了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才可以很好的運轉,而這個時候突然出現一個機遇(注意是機遇不是努力),你就會一下子飛起來。小財靠勤,大財靠命就是這個道理。而如果沒有這個機遇,你也能活的還不錯,那就是能力了。
所以,我會發現,創業成功的人,比較共通的特點是決策能力強,承壓能力強,畫餅能力強,邏輯能力強,這里面最難得是承壓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欠一屁股債,明天要發工資,還能談笑風生睡的踏實睡覺。我本人就是死在這個環節上,所以只能踏實打工。總體說人最基礎的兩個能力是說和寫,最重要的兩個能力是獲得別人信任的能力和平等溝通的能力,具備這些能力之外,想要創業,往往還要有承擔壓力的能力。
而且另一個需要說明的是,不用避諱什么打工,創業可以成功的人,打工一定也是一把好手,不存在什么人天生就不會打工,只會創業當老板的。其實很多人創業無非就是為了逃避就業壓力罷了,和考研差不多一個道理,并不是真的想讀書什么的,就是對工作比較恐懼。如果用老爹老媽的錢創業,畢竟還是一個花錢的過程,也沒人給自己施加壓力,自然就比較熱衷和積極。其實大部分是一個坑爹的選擇,我還是建議,在你打工打的不錯,對企業行業的運作有一些基本了解情況下再去考慮創業。
所以,選擇創業還是打工,核心的判斷標準是怎么樣能讓你創造最大的價值,就好像很多科學家不愿意回國并不是愛不愛國一樣,在國外的平臺確實好很多,可以突破比如說從100進步到110推動人類進步。而如果回來,可能是重復從50-80的建設,只有一個愛國情懷。所以什么事情,無非都是一個判讀標準的問題,嚴苛的對錯價值判斷,并不合適。
從我的經驗來看,大部分還是適合打工的,所以要知道你適合不適合創業,先把工打漂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