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案例
班主任工作有哪些案例呢?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班主任工作案例的文章,歡迎閱讀。
班主任工作案例篇1
要把班級建成一個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的集體,是每位班主任苦苦探索和孜孜以求的目標。而班主任和學生之間應該保持怎樣的距離,眾說不一。筆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潛心研究高中學生心理,認為班主任和學生各是剪刀的一葉,班主任和學生的距離就是“剪刀差”。
高一年級是學生對中學生活的適應期。新的學校、新的環境、新的教師、新的同學,一切無不從“新”字開始,同時也是新的風氣、新的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班級工作抓得好,極有利于養成良好班風,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和學生的交往上,要做到“離多接少”。此時的學生,大都愿意把自己的長處、優點顯露給教師,而不良習慣在新環境中處于自我抑制的隱蔽狀態,不敢冒頭。學生也愿意在師生共同制定的班紀班規中約束自己,展露才華。這段時期班主任在了解學生,學生也在了解班主任,他們通過班主任處理每一件事的方法來摸清班主任的脾氣。班主任此時應和學生保持“離多接少”的距離,對學生嚴而有方、嚴而有度,讓學生覺得老師很嚴。這一時期中,班主任認真帶領學生做好班級的每個第一次,形成良好的開端,對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到高二年級,學生進入高中生活的轉折期。隨著學生對環境的熟悉,自身的缺點、毛病也開始暴露,松懈情緒出現,同時從生理心理上已基本跨入青春發育期,學生情緒不穩定,動蕩分化較為劇烈。學生對教師的態度也發生明顯的變化。此期的班主任和學生間的距離,已不再是高一那樣“離多接少”,而已在相互了解中逐漸縮短,形成一種“若即若離”的距離。對學生的教育本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原則,讓學生覺得老師雖嚴,但嚴而有據,嚴而有愛。在工作中能洞察學生的思想變化,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引導學生走出誤區,進一步提高班主任在學生中的威信。
高三的到來,對學生而言是人生道路的轉折期。他們渴望得到教師的理解與信任,尤其是教師的支持與鼓勵,這一時期絕大多數同學對學習有一種緊迫感,學習壓力和心理負擔均較以往增大。此時班主任應和學生多接觸、多談心、多理解,保持“離少接多”,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走到學生中間和他們打成一片,建立亦師亦友的親密、和諧、平等的關系。教育中掌握“以教為主,教訓結合”的原則,講究工作方法,注意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時班主任工作更應細致深入,從關愛學生出發,與學生推心置腹地交談。讓學生感到師愛的溫暖,體驗到被信任和被尊重的幸福感,對班主任產生由衷的尊敬和愛戴,并樂于接受班主任的要求和指導,使班主任真正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朋友和指導者。
從高一到高三,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由不了解到逐漸了解,再深入了解的整個過程,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也經歷了最遠、漸近到最近的變化,這就像一把張開的剪刀,班主任和學生各是剪刀的一葉,剪刀張口最大處,兩刀葉相距最遠,處在高一,師生距離最遠;慢慢隨著歲月的推移,兩刀葉之間距離縮短,師生間距離逐漸縮短;到高三結束,刀葉交叉并攏,相距最近。在對學生了解得越來越深的過程中,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如絲絲春雨,潤物無聲,已深深浸入學生的心扉,班主任也已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班主任工作案例篇2
我班學生石磊,喜歡下象棋,在初二下學期初經常利用課間十分鐘與同桌在楚河漢界上廝殺。由于課間休息時間短,如此這般必將分散上課的注意力。多次看到這種現象后,我想:象棋是益智游戲,它能鍛煉人的大腦,使人思維敏捷。問題是如何引導學生把這類益智游戲安排在放學后進行?此時正值第一次月考之后,在班會課上我突然提出一個問題:“會下象棋的同學請舉手。”有的學生不敢舉手,他想:不知班主任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我接著說:“只要會下象棋就盡管舉手,我建議我們班可以舉行一場棋賽。”這時學生可樂壞了,紛紛舉手表示愿意參與。可這又苦了不會下象棋的同學,我又建議:“不會下象棋的同學可進行跳棋賽。”我宣布:“本次象棋賽欲參賽的同學直接找石磊同學報名,由他和同桌全權負責,只要興趣一定能做好。跳棋賽由班長負責。但下棋的時間得聽我的,只能在放學和晚自修后。”石磊和同桌積極性大增,和我商量了比賽的方案,并極其負責地組織好比賽,同時他獲得本次比賽的第一名,代表班級參加本次運動會的象棋賽。通過這次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又引導了學生的下棋時間。
一位哲人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在教育學生時,教師若能捕捉學生的閃亮點,巧妙應用語言,創設賞識的情境,將使學生找回自信,并促其學業的進步。
石磊的學習成績屬班上落后水平,但該生接受知識的能力較強。初三總復習之初,我與他交流,提醒他若想讀好,總復習開始就得緊緊跟上,只要努力學習,發揮出自己的潛能,相信他能讀好。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他更投入、更用功。在本學期第二次月考,該生明顯進步到班級第25名。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在一所小學里,他們聲稱要評估學生們的未來發展前景,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學生的名單神秘地交給教師,還要求保密。戲劇性的事情發生在8個月之后,當初名列“有發展前途”名單的學生的成績果然進步更快,性格更開朗活潑,跟老師的關系也更好。當教師贊嘆心理學家的評估驚人準確時,研究者揭開了謎底;其實那份名單是隨機選出來的,跟評估一點兒關系也沒有。真正影響學生表現的,是教師無意中流露出的對“天才學生”的關愛和期望。所以,尊重學生的天性,適時地加以引導,給學生恰如其分的鼓勵和支持,很大程度上將促進學生的進步。
班主任工作案例篇3
我班學生盧文浩,學習較努力,但性格偏內向,脾氣暴躁,在初二上學期,偶爾遇到情緒不佳,未經請假就不想自修。在我班凡遲到、曠課要罰打掃衛生。有一次處罰時,他很不樂意,甚至對老師和勞動委員的語氣很沖動,言語很不友好。在這種情況下,若采取訓斥、指責,甚至體罰的手段去對付學生,往往越搞越僵,既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又傷害了師生感情。我翻出出勤記錄,把他的遲到、曠課情況一一列出,讓他清楚勞動委員的安排是公正的。在事實面前和老師的開導下,他暴躁的情緒逐漸氣息。從那以后,我欣喜地發現他再沒有遲到曠課。
有一次,盧文浩在語文課上不想寫作文而與科任老師發生摩擦。我沒有在班里公開批評,而是及時和他進行了一次長談。經了解,該生在小學時對語文就不感興趣,不愛寫作文。我耐心地開導他偏科的危害,目前他的學習成績還有很大提高空間,但科目的不均衡發展又是中考的一大弱勢,科任老師完全是為了他的前途負責任。另一方面,我直截了當地指出其性格的薄弱點——性格暴躁,若注重個人修養,學會自我調控,增強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可以改善的。在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為避免詞不達意,傷害雙方的感情,可以先打腹稿,理清思路,再與人交流。若情緒不好,可以在課余時間通過打球、散步、聽歌等消除煩燥的情緒,放松心靈。
在初二上學期末語文考試,該生竟然考及格了,我抓住時機,及時鼓勵他,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他很高興,學習積極更高。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該生性格變得開朗,遇到事情要請假,他已經會禮貌地和老師交談。有一次違反學生常規,他還主動地向老師認錯。
教師在傳播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如何為人處事,養成良好的性格和平和的心態,以適應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而心態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若學生經常處在不良情緒的環境中,則易分散精力,影響學習效率,還易產生孤獨感或任性行事,亂發脾氣,由此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班主任在與學生的接觸過程中,對暴躁型的學生的教育應避其鋒芒,注意體察學生的心理狀態,善于選擇有利于學生悔過認錯的教育時機,采取和風細雨、以理服人的方式,耐心細致地擺事實、講道理,穩定學生情緒,促使學生轉變思想,提高認識,使問題得到解決。總之,培養學生加強自我調控的能力,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每一項學習任務,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將會隨之提高。
以上是我在處理學生問題的兩個事例,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