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良種培育的幾點認識
|OK蜜蜂網
以下是飼養中蜂多年的蜂戶,在養蜂過程中的幾點體會,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飼養中蜂多年,過去對中蜂良種的認識非常膚淺,也曾經有過沉痛的教訓,甚至失敗。有一次,在一偶然的場合,收捕到1群野蜂,蜂王體質健壯,性情溫和,產卵造脾能力強,很快培養成為1個11框的強群,當年小葉桉花期,取蜜達12.5kg。從此我才認識到,中蜂這個大家庭,竟有如此強大的生產潛力,而且蜂王的優良與否對養蜂成敗確實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后,我對中蜂良種的培育就很重視。多年的養蜂經驗形成的以下幾點膚淺之認識,公供讀者參考。
1.培育良種需要一個良好的蜜源條件。養蜂生產與蜜源條件息息相關,培育良種也不例外。中蜂幾千年來生活在山區,自生自滅,但其種族自然繁衍的能力很強,在我國南方各省,它是一個優良的當家品種。蜂王的產卵、分蜂一般都在春夏季節,此時,山花爛漫、蜜粉源豐富,是培育良種的黃金時節,尤以4~5月培養蜂王最為理想。因為這時新老交替完畢,外界氣候適宜,加上充足的蜜粉源、箱內子脾大、群勢強、新蜂多、出勤積極,可以想象,在這樣的條件下,培育蜂王比任何季節都理想。我們養蜂人切勿錯過此良機。
2. 注意蜂種遺性能的選擇。在中蜂良種培育中,蜂種遺傳性極其重要。據我多年觀察,中蜂的遺傳以分蜂性、產蜜量、抗病能力、戀巢性最為關鍵,具體表現在是否能成為大群,產蜜量是否高、是否愛逃、是否易產雄蜂卵,這些都是必須考察的內容。有些蜂種,工蜂體形大,腹部黃環明顯,有些工蜂體形小,黑色或深灰色(山洞野蜂),前者造脾能力強,新脾面積大,后者造脾能力弱,新脾面積小而畸形,易逃,這些都是關系蜂場成敗的大問題(尤其是初建的蜂場)。如果我們對中蜂的遺傳性缺乏正確的了解,表面上看蜂場已經建成,實際上是一群"沒有戰斗能力的散兵游勇"。因此,在建場初期就要注意選種,經過多年觀察選育出良種,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3.培育蜂王以天然為主。當育王條件及育王群確定之后,下一步就開始育王,實踐證明,中蜂的天然王臺優于人工育王王臺,我養蜂多年,也習慣培育天然王臺。如果這時外界蜜粉源條件好,而蜂群發展緩慢,還未達到育王群勢,逼造王臺。在一個育王群中,天然王臺的數量不能太多,以選留4~5個位置適宜的為最好,當新王出臺前2天,組織無王九進行分蜂,無王群(交尾群)由2個子脾與1個蜜粉脾組成,而且蜂多于脾,或1個子脾加1個蜜脾也可以,這樣才有助于新王提早交尾和產卵。工蜂興奮,出勤積極,很快成為強群。這時,很有可能當第1批新王產卵之后,接著又產生第2次分蜂,直到全場老舊的蜂王全部更換為止,蜂場也就呈現一片興旺的氣象了。
4. 新王交尾需要一個安靜的天然環境。俗話說"高山有好水",中蜂數千年落戶山區,已成習慣,采蜜量是可觀的,這就表明中蜂新王交尾與山區的自然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一個安靜的環境可以避免新王迷巢與起盜,并且能有效地保存種族間的優勢,這與城市養蜂以及人聲嘈雜的復雜地帶相比無疑是一個優點。中蜂交尾群的放置應以散放為主,我是城市定地放蜂, 但在新王交尾季節則選擇郊外或森林公園為交尾場地或者把交尾群安放在有特定標志的大樹底下,飛行線良好地地方,其成功率都在95%以上,新王產卵力強。新王在交尾初產期,不要開箱檢查,以保持其安靜。
5. 培育良種應注意的問題。
(1)中蜂年年換王,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不可一概而論,從實踐中可以見到,有些中蜂蜂王,其產卵可以持續2年左右,仍不遜色,類似這樣的蜂王,一直可以保存利用到它發生自然交替為止。而有些蜂王,其產卵力1年內就很快衰退,或是出現間歇性產卵現象(即產卵力有高低起伏),我們培育良種是擇其優而去其劣;同樣,中蜂的產蜜量與分蜂性也有強弱之分,我曾經飼養過一個強群,終年保持6~8框左右群勢,產蜜量高,可惜第2子代分蜂后,無法保留其優良性狀。
(2) 育王場地最忌所大山塘、大水庫的地方,并且要求避風向陽,敵害(蜻蜒、燕子、胡蜂之類)較少,以免交尾失王,造成損失。
(3)培育良種,我認為對新建蜂場的鞏固更為重要,因為蜂種往往是各地引進或者收捕而來的,形形色色,很難管理,這樣的蜂群如果未經造脾換五,遇很難成為強群, 更不能投入生產,蜂群也容易罹病和逃跑。
(4)養中蜂與養外來蜂一樣,需要保持強群優勢,有人說,中蜂3框群即可采蜜,但3框群與8~9框蜂的產量就相形見拙了,沒有什么經濟效益。要高產就必須從培育良種著手。可以在蜂場內部篩選出一批良種,優中選優,使之成為一個新的中蜂品種
1.培育良種需要一個良好的蜜源條件。養蜂生產與蜜源條件息息相關,培育良種也不例外。中蜂幾千年來生活在山區,自生自滅,但其種族自然繁衍的能力很強,在我國南方各省,它是一個優良的當家品種。蜂王的產卵、分蜂一般都在春夏季節,此時,山花爛漫、蜜粉源豐富,是培育良種的黃金時節,尤以4~5月培養蜂王最為理想。因為這時新老交替完畢,外界氣候適宜,加上充足的蜜粉源、箱內子脾大、群勢強、新蜂多、出勤積極,可以想象,在這樣的條件下,培育蜂王比任何季節都理想。我們養蜂人切勿錯過此良機。
2. 注意蜂種遺性能的選擇。在中蜂良種培育中,蜂種遺傳性極其重要。據我多年觀察,中蜂的遺傳以分蜂性、產蜜量、抗病能力、戀巢性最為關鍵,具體表現在是否能成為大群,產蜜量是否高、是否愛逃、是否易產雄蜂卵,這些都是必須考察的內容。有些蜂種,工蜂體形大,腹部黃環明顯,有些工蜂體形小,黑色或深灰色(山洞野蜂),前者造脾能力強,新脾面積大,后者造脾能力弱,新脾面積小而畸形,易逃,這些都是關系蜂場成敗的大問題(尤其是初建的蜂場)。如果我們對中蜂的遺傳性缺乏正確的了解,表面上看蜂場已經建成,實際上是一群"沒有戰斗能力的散兵游勇"。因此,在建場初期就要注意選種,經過多年觀察選育出良種,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3.培育蜂王以天然為主。當育王條件及育王群確定之后,下一步就開始育王,實踐證明,中蜂的天然王臺優于人工育王王臺,我養蜂多年,也習慣培育天然王臺。如果這時外界蜜粉源條件好,而蜂群發展緩慢,還未達到育王群勢,逼造王臺。在一個育王群中,天然王臺的數量不能太多,以選留4~5個位置適宜的為最好,當新王出臺前2天,組織無王九進行分蜂,無王群(交尾群)由2個子脾與1個蜜粉脾組成,而且蜂多于脾,或1個子脾加1個蜜脾也可以,這樣才有助于新王提早交尾和產卵。工蜂興奮,出勤積極,很快成為強群。這時,很有可能當第1批新王產卵之后,接著又產生第2次分蜂,直到全場老舊的蜂王全部更換為止,蜂場也就呈現一片興旺的氣象了。
4. 新王交尾需要一個安靜的天然環境。俗話說"高山有好水",中蜂數千年落戶山區,已成習慣,采蜜量是可觀的,這就表明中蜂新王交尾與山區的自然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一個安靜的環境可以避免新王迷巢與起盜,并且能有效地保存種族間的優勢,這與城市養蜂以及人聲嘈雜的復雜地帶相比無疑是一個優點。中蜂交尾群的放置應以散放為主,我是城市定地放蜂, 但在新王交尾季節則選擇郊外或森林公園為交尾場地或者把交尾群安放在有特定標志的大樹底下,飛行線良好地地方,其成功率都在95%以上,新王產卵力強。新王在交尾初產期,不要開箱檢查,以保持其安靜。
5. 培育良種應注意的問題。
(1)中蜂年年換王,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不可一概而論,從實踐中可以見到,有些中蜂蜂王,其產卵可以持續2年左右,仍不遜色,類似這樣的蜂王,一直可以保存利用到它發生自然交替為止。而有些蜂王,其產卵力1年內就很快衰退,或是出現間歇性產卵現象(即產卵力有高低起伏),我們培育良種是擇其優而去其劣;同樣,中蜂的產蜜量與分蜂性也有強弱之分,我曾經飼養過一個強群,終年保持6~8框左右群勢,產蜜量高,可惜第2子代分蜂后,無法保留其優良性狀。
(2) 育王場地最忌所大山塘、大水庫的地方,并且要求避風向陽,敵害(蜻蜒、燕子、胡蜂之類)較少,以免交尾失王,造成損失。
(3)培育良種,我認為對新建蜂場的鞏固更為重要,因為蜂種往往是各地引進或者收捕而來的,形形色色,很難管理,這樣的蜂群如果未經造脾換五,遇很難成為強群, 更不能投入生產,蜂群也容易罹病和逃跑。
(4)養中蜂與養外來蜂一樣,需要保持強群優勢,有人說,中蜂3框群即可采蜜,但3框群與8~9框蜂的產量就相形見拙了,沒有什么經濟效益。要高產就必須從培育良種著手。可以在蜂場內部篩選出一批良種,優中選優,使之成為一個新的中蜂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