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蜂好還是中蜂好,中蜂和意蜂的區別?中蜂對環境適應性強,利用零星蜜源能力強,躲避空中敵害能力強,造脾能力強。但也有不少缺點,如蜂王產卵力強,愛咬脾,好盜蜂,好飛逃。
中蜂為土生土長蜂種,既耐寒又耐熱。在天然樹洞里能度過-30℃至-40℃的嚴冬,在10℃的氣溫下就可出巢飛翔采集,在氣溫40℃時,還能照常采集、造脾和繁殖。
中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中蜂嗅覺靈敏、勤勞,在外界有少數零星蜜源開花時,它便能采集,維持蜂群正常繁殖。在同樣情況下,意蜂蜂群就需要補充飼喂,否則就會處于饑餓狀態。
中蜂飛行靈活,不易被胡蜂、燕子、麻雀、蜻蜓等捕食。在山區胡蜂很多時,中蜂也可以活得很好。中蜂有天然的抗螨和抗美洲幼蟲病的能力。
中蜂造脾能力強。不用巢礎也能造出整齊的工蜂巢脾,并且蜂群造脾速度快,蠟質好,色澤潔白,熔點高。
中蜂愛分蜂,不易維持強群,導致了蜂群采集力差,利用大宗蜜源能力不及可維持強群的其他蜂種。中蜂喜歡新脾,常常咬掉舊脾,建造新脾繁殖。在蜜源缺乏時,容易盜竊其他蜂群的蜂蜜。在嚴重缺蜜或無法抵抗敵害時,蜂群會棄巢飛逃。
飼養中蜂應充分了解其優缺點,揚長避短,才能充分挖掘該蜂種的經濟價值。
意蜂一般比較溫順,在提脾翻轉檢查時,能保持安靜。蜂群育蟲力特強,從 意大利蜂早春可直至深秋都能保持大面積子脾(地中海型的育蟲周期)。分蜂性非常弱。特強的蜂群在仲夏仍能很好地工作,這樣就能在主要季節,節省大量管理勞力。由于意蜂吻較長,可以利用它為紅三葉草授粉。它的造脾性能優越,蜜蓋潔白,可以生產巢蜜。意蜂分泌王漿的能力特強,并善采貯大量花粉。在夏秋,往往采集較多樹膠。清巢能力強,抗巢蟲。但意蜂以強群越冬,食料消耗大。在較高緯度地區,越冬困難。早春育蟲時,工蜂往往受凍損失,因而春季群勢發展遲緩。若夏季流蜜不佳,由于消耗大,容易出現飼料短缺。
意蜂抗病力弱,常見的疾病有美洲幼蟲腐臭病、歐洲幼蟲腐臭病、麻痹病、孢子蟲病、壁虱病、白堊病等。對蜂螨的抵抗力弱。
意蜂是地中海氣候的產物。地中海地區冬季溫和、潮濕且較短,夏季流蜜期長而干旱。實踐證明,在各地類似的氣候條件下,意蜂是一個非常優良的品種;但在冬季較長,早春氣候多變的地區,它是難以適應的。一百多年來,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北部,人們幾經引種,它都未能很好地立足。
由于意蜂的群勢很強,又非常機敏,因此在流蜜良好的情況下,意蜂能表現出特別優越的采集力。然而,這種特殊的機敏性,也會導致盜性。
意蜂定向力很弱。在養蜂室同時飼養許多蜂群的情況下,外勤蜂經常迷巢、錯投。
在美國,意蜂的形態與原產地基本一樣,但黃色部分增加,這是偏愛淺色蜜蜂有意識選留淺色類型的結果。美國在育種工作上,還特別注意子脾的發展速率、開箱檢查時蜜蜂的安靜程度,以及對某些流蜜植物的適應性。于是形成了一些“美國意蜂”的新品系。
意蜂在中國養蜂生產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廣泛飼養于長江下游、華北、西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它還適于追花奪蜜,突擊利用南北四季蜜粉源。在油菜、紫云英、荊條、椴樹、荔枝、烏桕等主要蜜源花期中,一個生產群日進蜜超過5kg,一個花期產蜜超過50kg甚為常見。其產漿性能是所有蜜蜂品種中首屈一指的,經選育的優秀品系,年群產王漿可達5~7kg。它也適于生產蜂花粉、蜂膠、蜂蛹及蜂毒等,生產性能堪稱全面。
1884年,意大利蜂被引入澳大利亞南部的坎加魯島(袋鼠島),翌年,南澳議會通過了一項法令,將該島劃為意大利蜂保護區,這一法令至今仍然生效。今日該島意蜂與原產地意蜂相比,除前翅稍變窄以外,無其他差異。1973年波蘭蜜蜂育種專家沃克博士(J.Woyke)訪問了該保護區,認為該島現今所保存下來的意蜂比意大利本土的意蜂更純,且更接近于原產地意蜂,此項工作是十分有價值的。
1913年中國由日本引入第一批意蜂到福建,20~30年代又大量引入,通常說中國意蜂即為其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