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的唯一缺點是易產生自然分蜂,即分蜂性較強而難以培育成大群。筆者于2007年春從南安市東田鎮一養蜂場引購15框中蜂,至今已發展至80框。在中蜂養殖過程中,總結出人工分蜂的一些簡單實用經驗,現介紹給養蜂愛好者,以供交流探討。
中華蜜蜂簡稱中蜂,南方各地的丘陵、山區分布最廣。中蜂行動敏捷,嗅覺靈敏,采集勤奮,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對南方氣候、蜜源等環境條件有極強的適應性,能產出較高的經濟效益,因而深受蜂農喜愛。中蜂的唯一缺點是易產生自然分蜂,即分蜂性較強而難以培育成大群。筆者于2007年春從南安市東田鎮一養蜂場引購15框中蜂,至今已發展至80框。在中蜂養殖過程中,總結出人工分蜂的一些簡單實用經驗,現介紹給養蜂愛好者,以供交流探討。
1. 掌握自然分蜂規律,選好人工分蜂時間
通常1框中蜂巢脾兩面爬滿約3000只蜜蜂,當氣候溫暖、蜜粉充足時,群體壯大達4~5框蜂,導致巢內擁擠,通風不良,蜜粉充塞,卵圈受壓,缺乏造脾發展余地等,這些都容易促成自然分蜂,而且大群、老蜂王也易發生分蜂,從而導致工蜂減少飼喂蜂王,蜂王減少產生蜂王物質和減慢蜂王物質的傳遞,最終促成蜜蜂筑造王臺,逼迫蜂王向王臺基產卵,促使蜂群發生自然分蜂。出現上述情況后,有80%~90%的蜂群會培育雄蜂,造王臺,進行自然分蜂。群數較多的養殖場多數采取人工分蜂,人工分蜂可增加蜂群數量,擴大生產,能按計劃在最適宜的時期繁殖新蜂群,同時可減少自然分蜂時收捕的麻煩。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距離當地大流蜜期45天以上,蜂群已發展至滿箱時進行人工分蜂,才不會減少蜂群的采蜜量。當發現蜂王已在王臺基內產卵或者臺基內的王蟲日齡達3~4日時,即可剪去蜂王一邊翅膀的3/5。王臺的發育日期:3日卵期,5日幼蟲期,8日封蓋期(即王臺封蓋至第八日新王出臺)。一般在王臺封蓋到第五至六日,即王臺下部的繭已露出并呈偏黃黑色時,可進行人工分蜂。
2. 兩種簡單實用的中蜂人工分蜂方法
①具有強烈分蜂熱的蜂群應在原場地近距離人工分蜂。
對具有強烈分蜂熱的4~5框蜂,且王臺已封蓋5~6日,可于晴朗天氣下午15∶00~16∶00,從原箱中提出2~3框蜂另置于新箱,如果剪翅王能找到(多數情況找不到),可將關住剪翅王的囚王籠置于新箱巢框上,把新群搬至距離原群位置4~5米或者更遠的地方,再從原群或別群中提取1個封蓋5~6日齡的王臺介入,注意不要震動或損傷王臺。因為是具有強烈分蜂熱的蜂群,新分出群于當日下午僅有少數外勤蜂飛返原巢。如果飛返原巢的蜂較多,應退出多余的巢框回原箱,保持蜂脾相稱。原群保留1個大型端正成熟王臺,其余王臺去除。根據新王出房日期應檢查其是否出臺,再行處理。
②未起分蜂熱的蜂群在距場地5000~6000米外實行人工分蜂(借用王臺,提早分群)。
從傍晚未起分蜂熱的4~5框蜂的強群中提出2~3框蜂另置于新箱中,固定好巢框(注意不要提出老王),然后立即關閉兩邊巢門,打開后氣窗,載到距原蜂場5000米或5000米外的場地,這樣可以避免分出群的蜜蜂飛返原巢和發生盜蜂。第二日查看巢脾上是否有急造王臺,如果有要先除去,然后介入1個5~6日齡的封蓋王臺或成熟王臺。
3. 中蜂人工分蜂后的管理
介入王臺后,應根據王臺發育日期,檢查新王是否按時出臺,主要觀察新王行動是否正常,雙翅是否殘缺。如果新王正常,出臺后第三日即出巢試飛熟悉蜂巢位置。不過人工分蜂后蜂群仍然過于強大,分蜂熱尚未解除的人工分蜂群往往還會再次自然分蜂,應特別注意。新王5~6日齡性成熟后外出交尾,交尾成功后第七至十日即可產卵,有的可拖延至12~13日產卵,超過15日未產卵的蜂王應立即淘汰。交尾成功的新蜂王產卵以后,可以每隔1周用從強群中提出的封蓋子脾補1框,起初補帶幼蜂的,以后補不帶蜂而將要出房的封蓋子脾,補成能迅速發展的蜂群。如新分群的群勢較弱,最好在缺乏蜜源時立即補助飼喂,保持充足飼料,并且縮小巢門,注意防止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