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飛逃的原因和征兆
中蜂對自然環境適應極為敏感,一旦原巢的環境不適應生存時就會發生遷棲,另尋適當巢穴營巢,這種習性稱之為“飛逃”。這是中蜂抗逆性強的表現,它有利于于中蜂種族的生存繁衍,但這種習性常常給養蜂生產造成損失。針對中蜂飛逃的原因,為中蜂創造較好生存條件,采取防中蜂飛逃飼養管理措施,是養好中蜂的重要環節。
1.單群飛逃
⑴中蜂飛逃的原因
巢內缺蜜當外界蜜源枯竭,或因盜蜂導致巢內缺蜜時,蜂群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易發生飛逃。
病蟲敵害侵襲,中蜂由于幼蟲病嚴重,或受到巢蟲嚴重侵擾或胡蜂襲擊,對蜂群的生存構成威脅時,便會棄巢遷逃。
異味刺激新法飼養的中蜂,若使用有濃重木材或油漆氣味的新箱,或蜂箱、巢脾和巢框等被汽油、農藥、消毒劑等污染,具有異味均會引起遷逃。
震動驚擾蜂群在過箱、轉地、防治病害、檢查時受驚擾,或是蜂箱放在木樓板過道,行人經常走動震驚蜂群也會發生遷逃。
中蜂嚴重被盜,導致蜂群缺蜜或嚴重干擾蜂群生活時易飛逃。
氣候不宜,如嚴寒和酷熱,威脅蜂群的生存,蜂群不能維持繁殖所需溫度和濕度時易引起飛逃。
⑵飛逃前兆
工蜂出勤減少,哺育幼蟲次數減少;
工蜂叼食2日齡以上的幼蟲,造成巢內無子狀況;
蜂王依然產卵,但接受到的飼料減少,產卵量減少;
工蜂沒有像分蜂活動那樣追逐蜂王,有一些工蜂(包括采集蜂)吸飽蜜汁后,停留在巢脾上部一動不動。
⑶飛逃發生時間
一般當群內已沒有幼蟲及很少蛹時,在上午發生飛逃。.飼
⑷飛逃發生情景
飛逃時全群傾巢而出,直飛空中。多數蜂群不在蜂場停留,直飛遠處的新址,也有的蜂群在蜂場周圍的樹杈上稍作停留,但停留時間很短。蜂群飛逃之后,巢脾上幾乎沒有蜜,也沒有幼蟲和殘留的幼蜂。
⒉集體飛逃.蜜蜂.
當蜂場中有一群蜂發生飛逃時,常引起其他蜂群一起飛逃,各群的工蜂集合在一起,在蜂場附近的樹杈上結成大型蜂團,所有飛逃蜂群的蜂王都聚集在大蜂團中。由于各群的氣味不同,在這種大蜂團中發生圍王現象,結果多數蜂王被圍而死亡,工蜂之間也互相廝殺,造成蜂場的嚴重損失。
如1974年12月14日,福建省南靖縣南坑鄉南塘大隊養蜂場,有116群中蜂運往廈門,采大葉桉繁殖,開箱后的次日下午9∶00,有6群蜂同時擁出巢門飛逃,逃群在蜂場上空盤旋,在嗡嗡聲吸引下,又有28群蜂相繼傾巢而出,以后又不斷有蜂群投入,至第3日,除2群留下2框幼蜂外,全場114群、518框蜂全部集體飛逃在一棵核樹上結團,把筆直碗粗的樹干都壓彎低垂下來,互相廝殺而死的工蜂無數。蜂王有的被咬死,有的在地面上被工蜂圍住。到第6日,蜂場只剩十幾框蜂。
王志忠(1981)認為:轉場到新場地之后,由于工蜂對新環境不熟悉,開巢門后產生迷巢現象而引起集體逃亡。
據認為,在集體飛逃的蜂群中,那些原先沒有飛逃“情緒”,還處于正常生活狀態的蜂群也出現飛逃,可能是由于飛逃蜂發出高頻率的嗚叫聲及強烈的招呼信息素(蜂臭)所誘發的。這也是中蜂對外界敏感性極高的一種特性。
遷棲(飛逃)行為是蜂群對內外不利因素的一種群體反應,是一種反抗不良條件的生存方式,與自然分蜂不同,自然分蜂是蜂群在適宜條件下正常繁殖行為。
中蜂對自然環境適應極為敏感,一旦原巢的環境不適應生存時就會發生遷棲,另尋適當巢穴營巢,這種習性稱之為“飛逃”。這是中蜂抗逆性強的表現,它有利于于中蜂種族的生存繁衍,但這種習性常常給養蜂生產造成損失。針對中蜂飛逃的原因,為中蜂創造較好生存條件,采取防中蜂飛逃飼養管理措施,是養好中蜂的重要環節。
1.單群飛逃
⑴中蜂飛逃的原因
巢內缺蜜當外界蜜源枯竭,或因盜蜂導致巢內缺蜜時,蜂群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易發生飛逃。
病蟲敵害侵襲,中蜂由于幼蟲病嚴重,或受到巢蟲嚴重侵擾或胡蜂襲擊,對蜂群的生存構成威脅時,便會棄巢遷逃。
異味刺激新法飼養的中蜂,若使用有濃重木材或油漆氣味的新箱,或蜂箱、巢脾和巢框等被汽油、農藥、消毒劑等污染,具有異味均會引起遷逃。
震動驚擾蜂群在過箱、轉地、防治病害、檢查時受驚擾,或是蜂箱放在木樓板過道,行人經常走動震驚蜂群也會發生遷逃。
中蜂嚴重被盜,導致蜂群缺蜜或嚴重干擾蜂群生活時易飛逃。
氣候不宜,如嚴寒和酷熱,威脅蜂群的生存,蜂群不能維持繁殖所需溫度和濕度時易引起飛逃。
⑵飛逃前兆
工蜂出勤減少,哺育幼蟲次數減少;
工蜂叼食2日齡以上的幼蟲,造成巢內無子狀況;
蜂王依然產卵,但接受到的飼料減少,產卵量減少;
工蜂沒有像分蜂活動那樣追逐蜂王,有一些工蜂(包括采集蜂)吸飽蜜汁后,停留在巢脾上部一動不動。
⑶飛逃發生時間
一般當群內已沒有幼蟲及很少蛹時,在上午發生飛逃。.飼
⑷飛逃發生情景
飛逃時全群傾巢而出,直飛空中。多數蜂群不在蜂場停留,直飛遠處的新址,也有的蜂群在蜂場周圍的樹杈上稍作停留,但停留時間很短。蜂群飛逃之后,巢脾上幾乎沒有蜜,也沒有幼蟲和殘留的幼蜂。
⒉集體飛逃.蜜蜂.
當蜂場中有一群蜂發生飛逃時,常引起其他蜂群一起飛逃,各群的工蜂集合在一起,在蜂場附近的樹杈上結成大型蜂團,所有飛逃蜂群的蜂王都聚集在大蜂團中。由于各群的氣味不同,在這種大蜂團中發生圍王現象,結果多數蜂王被圍而死亡,工蜂之間也互相廝殺,造成蜂場的嚴重損失。
如1974年12月14日,福建省南靖縣南坑鄉南塘大隊養蜂場,有116群中蜂運往廈門,采大葉桉繁殖,開箱后的次日下午9∶00,有6群蜂同時擁出巢門飛逃,逃群在蜂場上空盤旋,在嗡嗡聲吸引下,又有28群蜂相繼傾巢而出,以后又不斷有蜂群投入,至第3日,除2群留下2框幼蜂外,全場114群、518框蜂全部集體飛逃在一棵核樹上結團,把筆直碗粗的樹干都壓彎低垂下來,互相廝殺而死的工蜂無數。蜂王有的被咬死,有的在地面上被工蜂圍住。到第6日,蜂場只剩十幾框蜂。
王志忠(1981)認為:轉場到新場地之后,由于工蜂對新環境不熟悉,開巢門后產生迷巢現象而引起集體逃亡。
據認為,在集體飛逃的蜂群中,那些原先沒有飛逃“情緒”,還處于正常生活狀態的蜂群也出現飛逃,可能是由于飛逃蜂發出高頻率的嗚叫聲及強烈的招呼信息素(蜂臭)所誘發的。這也是中蜂對外界敏感性極高的一種特性。
遷棲(飛逃)行為是蜂群對內外不利因素的一種群體反應,是一種反抗不良條件的生存方式,與自然分蜂不同,自然分蜂是蜂群在適宜條件下正常繁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