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品種差?可能是優秀蜂種被埋沒了
中蜂品種差?可能是優秀蜂種被埋沒了
中蜂是我國獨有的優良的蜂種,以適應能力強,便于管理,產蜜優質而著稱。但中蜂還是未馴化的蜂種,充滿野性,難以維持強群,產量十分低下,這也使很多人放棄養中蜂。中蜂的這些不良品質是由蜂種決定的,無論是多么精良的養蜂技術,都不能使中蜂與意蜂一樣能維持強盛的蜂群,能有高的經濟效益。
所以想要突破中蜂難以維持強群,產量低的瓶頸,還是從找到優秀蜂種入手。可是再優秀的蜂種,必須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才能發揮效益,如果隨便引進蜂種,可能因為氣候條件不適合而更加難養。而且,中蜂的良種場很少,如果是不是專門的育王蜂場,是難以有真正優質的蜂種。一般的養蜂人是難以控制蜂王品質的,也不會去認真的測量蜂種的特性。所培育出的蜂王品質怎么樣全靠運氣,在這樣沒有資質的蜂種場引進蜂王怎么能靠得住呢?
在這里,我奉勸大家不要隨便引進中蜂王,也許很多人隨便拿個蜂王當做良種蜂王出售,購買后因為氣候不適宜反而更糟。想得到良種的中蜂王,我們可以自己想辦法。
其實人工馴化出來的蜂種是有利有弊的,比如意蜂為了達到高產的目的,大量的產子,過于強盛的蜂群,反而喪失了在野生環境中生存的能力。意蜂如果逃到野外,是沒辦法存活下去的,哪怕不是螨蟲的原因,不根據環境繁殖會很容易陷入餓死的境地。所以養殖意蜂要比中蜂難的多,投入和風險也更大。而我們的中蜂還保留著適應野外生存的能力,不必要追尋意蜂馴化的過程,還是要保留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選擇出優秀的蜂種。
野外生存的中蜂肯定會比養殖的中蜂要難得多,野蜂能夠生存下來肯定不會差。每一個地方的野蜂為了能夠生存下去,都會為了適應環境而努力,那些適應能力不強,有劣質基因的蜂種就會被淘汰。這也是每個地方的蜂種特性會各不相同的原因,也是不能隨便引進其他地方蜂種的原因。
那些原生的野蜂可能會保留更優秀的基因,當我們收蜂成功時,不要因收蜂而沾沾自喜,要注意考證這個蜂種的特性如何,要利用這些具有優良蜂種的蜂王幼蟲移蟲育王,培育出更多的優秀蜂種。有些人把蜂收回來以后,放入蜂箱里,就只等著收蜜了,以為蜂自己去采集,自己繁殖就可以了。根本不會去管這群蜂的特性如何,蜂群活不下去也不知道如何去管理。
再優秀的蜂王必須搭配足夠的工蜂才能發揮最高的產子量,再好的蜂種必須達到足夠的蜂數才能產出蜂蜜。可收回來的蜂群基本上都比較弱小,如果不及時進行飼喂,補充蜂數,可能就難以發展起來。這樣幾百幾千只的弱小蜂群就根本不會知道產子量如何,產蜜量高低,再好的蜂種也會埋汰了。
收回來的蜂我們一定要認真管理,要及時飼喂,補充子脾,讓蜂群能迅速達到三脾左右的基本蜂數,保證蜜粉充足讓蜂王能多多產子。這樣,我們再來比較在同等蜂數和同樣的蜜粉源條件下,產子量和產蜜量到底如何,這樣就能發現蜂種的優劣了。
如果確定蜂種真的十分優秀,我們就不要浪費了。要盡可能的用優秀蜂王的幼蟲育王,如果有可能就要進行移蟲育王,讓這個蜂王的優秀基因盡可能的擴散開來。哪怕不能進行人工移蟲育王,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蜂王的幼蟲造自然王臺,把這個蜂群產生出來的自然王臺,介入到其他蜂群里去。這有整個蜂場都用優秀蜂王的后代做王,蜂群的種性才能穩固。否則再優秀的蜂王培育出來的下一代蜂王就會因為雜交而改變種性,優秀蜂王的基因很快就會被埋沒。
曾經有些中蜂朋友告訴我,得到了一群特別優秀的蜂王,產子量產蜜量遠遠高于其他蜂群。可是后來這個蜂王死了,這樣的蜂群就再也沒有出現。這就是不注重人工選育蜂王的結果,中蜂王的品質,參差不一,得到一個好蜂王可能靠運氣。但是如果有了好蜂王,不想辦法讓好蜂王的基因保留下來,那就是養蜂人的無能,甚至是罪過了。
很多中蜂人認為,自然王比人工育王品質好,換王時總指望蜂群里的自然王臺。所謂的自然王臺更好,只不過是矮子里面拔將軍而已。自然王是工蜂心甘情愿培育的,所以會照顧的更好,比起人工育王來可能更健壯。可蜂種的特性不會改變,那些劣質基因的蜂王永遠不能培育出真正優秀的蜂王。如果每群蜂都是用各自蜂群的自然王,劣質蜂王很容易改變優秀蜂王的基因,就得不到真正的好蜂王了。
我希望中蜂人能在野蜂中發現優秀蜂種,那些在野外能夠生存壯大的蜂群絕對不會差。要對收回來的蜂認真考證,發現優秀蜂種要盡可能能想辦法用這個蜂王的幼蟲育王。這比網購蜂王可能要靠譜的多,這樣的蜂王才是真正適應當地氣候的蜂王。希望大家不要依賴自然換王,要把選中的蜂王幼蟲育王,這樣才會使整個蜂場能得到更優秀的蜂王。如果所有中蜂人都懂得人工選育優秀蜂王,那些劣質的蜂種就會被淘汰,整個中蜂品種就會提高,中華蜜蜂才能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
上一篇:中蜂越冬管理對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