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精神教師演講稿件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你知道多少長征精神教師演講稿件?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幾篇長征精神教師演講稿件,希望對你有幫助。
長征精神教師演講稿件一
大家好!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回顧紅軍長征的艱苦歷程,我們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少年,更是感觸頗深。我的家鄉——古藺縣太平渡,到處傳頌著當年紅軍的故事,因為她是紅軍長征途中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紅軍曾從這里幾次渡過赤水河。
在每天每人吃三兩毛糧的艱苦長征中;天險激流與雪山草地的惡劣環境下;在前截后追的強大敵人面前,憑著堅強的信念,無畏的精神,無比的辛勞,戰勝了隨時可能出現的生死考驗。如果說,紅軍長征是中國革命的一次關鍵舉措,那么,四渡赤水則是長征中關鍵的關鍵。沒有長征北上抗日,中國革命的勝利就要推遲。同樣,沒有四渡赤水調動了敵人,長征的勝利也不是那么的容易。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戰略戰術上的得意之筆,是古今中外戰爭史上調動敵人,牽制敵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可說是絕無僅有。古藺是一塊光榮的紅土地,七十年前,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舉行了千古壯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赤水河畔譜寫了“四渡赤水”的英雄史詩。“四渡赤水”期間,紅軍三次轉戰古藺,途經太平、二郎、雙沙等66個鄉、38個場鎮,歷時54天。在太平渡和二郎灘等渡口進行了二渡和四渡赤水,在雙沙召開了遵義會議后第一次由毛澤東主持的政治局會議,發布了《告全體紅色戰士書》,在二郎鎮開倉分鹽,救助勞苦百姓……赤水船工搖櫓撐船。太平、二郎百姓下門扛木幫助紅軍渡河,純樸的山民冒著生命危險救護紅軍傷員,張二婆收養了賀子珍在雙沙生下的孩子,二郎灘人用郎酒勞軍,全縣有八百熱血男兒隨軍北上,為共和國的誕生立下了不朽功勛。紅軍業績千古流芳,古藺人民永志不忘。
事實上,長征它體現出一種精神,向我們昭示,古藺七十萬人民將發揚紅軍光榮傳統,以紅軍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向貧困宣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展望二十一世紀,我們深信,古藺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古藺這塊紅軍走過的熱土,建設得繁榮富強,赤水河一寫會再度輝煌!
謝謝大家!
長征精神教師演講稿件二
大家好!每當五星紅旗隨太陽一同升起,耳邊又響起雄壯昂揚的《義勇軍進行曲》,總會令我感動,每次我感動就會憶起我們人民革命的艱苦歷程,想起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次改變中國命運的征程已在人們的評說中過去了大半個世紀。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話,突破時代和國界,在世界上廣為傳揚。
回首風雨來時路,漫漫征程,說不完的艱難困苦,道不盡的嚴峻險阻。冰封的皚皚雪山、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峽谷急流、有烏江天險、有彎彎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蔣介石百萬大軍的圍追堵截、糧食的嚴重短缺,每一條都足以讓人恐懼、絕望。可長征中的人,卻利用自己的兩只腳,長驅直至兩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他們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二萬五千里血與汗的洗禮。
長征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才是英雄好漢。長征中的人們明知征途有艱險,卻毫無畏懼、萬死無辭,前仆后繼地奔向一個目標!這就是長征精神:堅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撓的求索,無所畏懼的前行,向著理想勇敢奮斗。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民族又開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長征。雖然再沒有雪山和草地,但我們同樣面臨著歷史和時代的挑戰。這種挑戰,是一種更為長期、更為嚴峻的考驗。它表面上看起來并非那么艱難,那么壯烈,但要取得勝利,卻是相當不易的。
同學們,當你沉溺于網絡游戲,失去自我的時候;當你留連于武打小說,不思進取的時候;當你吃著肯德基,喝著沃爾瑪,為超女瘋狂的時候……想一想長征吧,想一想7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作為當代的熱血青年,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遠大理想,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也是一次充滿艱辛的長征,這是時代賦予我們青少年的新的長征!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我們要接過長征精神的光輝旗幟,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同學們!讓我們重踏長征路,弘揚長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尋金色的理想,追尋明媚的春光,追尋火紅的太陽!
謝謝大家!
長征精神教師演講稿件三
現代人們常說,物質上的匱乏并不可怕,精神上的空虛尤為致命。從某種程度上講,物質解決人的溫飽問題、住行需要,而信仰解決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問題。哲學里也是這樣描述的,思想意識對一個人的行動是具有指導作用的。時至今日,長征精神依舊如一個謎一樣等待著人們去揭開,到底是怎樣一種精神,怎樣一種信仰竟超越了物質需求,超越了生死,硬是讓血肉之軀得以在缺衣少糧之下戰敵人、斗嚴寒、抗冰雪,最終走完二萬五千里的漫漫征途。
許多年后,重拾起那段血雨腥風的革命歲月,似乎最規避不了要談及的就是長征。毛主席也曾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的失敗而告終的。”今天重溫那段歲月,于我們而言,雖少了一些切身的體會與感受,但不得不驚嘆他的偉大與獻身。
長征途中,我黨我軍何以能擺脫蔣介石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何以能爬雪山、過草地,開創歷史上的雄偉壯舉,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似乎現在一切詞語去形容那段征途歲月都會顯得那么蒼白無力。我們依舊可以從金一南將軍著作《苦難輝煌》這本書想象得到,國民黨數十萬大軍、飛機大炮一路左跟右隨,一路硝煙,一路戰火,數不盡的狹道天險,道不盡的高山險阻。有一點你將很難忘懷,就是長征所展示的不死精神足以照射千秋萬代。這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信仰所煥發出的磅礴力量。
現代漢語把“信仰“解釋為“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信奉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紅軍的信仰不是一種物質給予,解決不了吃喝穿問題,但它卻能作為一種精神需求不斷的鼓勵著人奮勇前行,是一種精神給養。這一信仰作為一種精神追求遠遠超越了物質需求,作為一種催人奮進的信仰已經根植于當時每一個紅軍人的心中。
這到底是一種什么信仰,竟能產生如此大的威力,我們是不難找到真相的。紅軍是百姓的隊伍,是為勞苦大眾打天下的,所以,這種“聽黨話,跟黨走”的信仰就成了無數人的信仰,成了當時占中國人口大多數即勞苦大眾的信仰,一旦匯聚一起,足以凝聚成一股摧枯拉朽的磅礴力量,而這一種力量超越了生死,成了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國民黨的武器裝備無論多么精良,也抵不住這一股由信念匯聚而成的堅不可摧的強大力量。
也說,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精神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如何豐富,我認為就是在無數次的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探索歷史經驗寶藏和豐富時代文化過程中獲得。
信仰的缺失是最可怕的缺失,信仰的動搖是最可怕的動搖,作為武警國防生的我們就必須要根植一種信仰――“聽黨話,跟黨走”,樹牢攜筆從戎、獻身國防的思想基礎,打牢過硬的軍政素質基礎,為建設現代化武警、有效履行職責使命貢獻自己的青春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