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測試應聘者的道德素質
道德的評價標準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根據研究,規則意識差的人一般道德素質差。規則意識指對各種規章制度、風俗習慣、傳統文化等比較大眾化規則的認同情況。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怎樣才能測試應聘者的道德素質。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企業在招聘員工時,往往很注重應聘者的道德水平。因為道德水平高的人,對企業的忠誠度比較高,企業能放心使用,而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往往可能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在現在的招聘中,用于測試應聘者的道德水平的手段很多,如請專業測試機構、購買測試軟件等,但是這些手段的成本都比較高,費時也多,很多企業沒有相應的財力和物力進行專業的測試。
其實,在招聘的過程中,按照一定的原則,如果能掌握、運用一些技巧,一般也能從基本上判斷出應聘者的道德素質。
首先,根據研究,規則意識差的人一般道德素質差。規則意識指對各種規章制度、風俗習慣、傳統文化等比較大眾化規則的認同情況。按照這個原則,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來評估應聘者的規則意識。比如,可以問:有的人認為“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您發現社會上持這種觀點的人多不多?認同這種觀點的人的規則意識是比較差的,我們可以推斷一般情況下此人的道德水平不會高。再如:你認為對人進行限制是必要的嗎?規則意識強的人一般認為是必要的;而規則意識差的人則持反對態度或不置可否。
其次,道德水平高的人一般來說其親密的朋友的道德水平也高。品性比較相近的人結成好友的概率較大;我們在測試應聘者的道德水平時可以利用這一點。比如,在面試過程中,讓應聘者評價他(她)的好朋友遇到某種情況時的態度和反應。因為這個問題表面上不涉及自己,所以應聘者的回答會比較真實。從答案中,可以大概評價應聘者的道德水平。
第三,投射,道德水平不高的人一般會認為其他人的道德水平跟他差不多。古語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問題:你相信“雷鋒″這一人物是真實的嗎?相信的程度較高的應聘者,一般來說,道德水平較高;反之,懷疑雷鋒的應聘者,就可能是道德素質不高的人。
當然,道德的評價標準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我們上面所提出的幾條原則不是絕對的;另外,不同的行業對道德的認定也不甚相同,例如,廣告公司對人才的創意要求非常高,而這類人才往往不理會社會上的框框架架,按照第一條標準就是不大正確的。我們這里只提供了參考的原則,運用的時候要注意結合實際情況。
道德素質測評的內容和方法:
人生需要職業,職業需要道德,職業道德可以促進社會繁榮,可以幫助企業進步,可以始每一位忠誠地服務社會的勞動者帶來利益和幸福,職業道德隨著職業的出現而出現,并且其內涵逐步深化,其作用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是發展,對于職業道德建設的要求就越迫切。職業道德是引導我們走向,繁榮、走向進步、走向幸福的明燈。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成為企業的第一大資源。企業在引進人才的時候,更多的考評知識、技能、能力等顯性的素質,對于引入的人才能否真正的全心全意的為公司(企業)工作,能否對公司(企業)的核心技術、客戶資料等重要信息嚴格保守商業秘密等職業道德素質卻無法測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總是一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對于個人則傾向于自身效用的最大化,這種情形下,對于職業道德素質測評的要求顯得更重要了。國內外對于職業道德的理論研究已經相當充分,但是對于職業道德的測試與評價卻很少有專家、學者問津。咎其原因,是不同的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形成了多樣的社會意識形態。而職業道德又受到民族信仰、價值觀、傳統習俗等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很難有一份普適性很強的職業道德素質的測評工具。國內各類企業都期待著這樣一個適合中國人群的職業道德素質測評工具。
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研究旨在總結、歸納國內外關于職業道德素質的理論研究,分析我國職業人群的職業道德性相,構建一個適合各類企業使用的職業道德測評體系,切實的完善職業道德素質理論體系,指導企業的生產實踐。
國內外研究動態:
對于職業道德素質測評的研究還要從職業道德談起,職業道德起源于原始社會,形成于奴隸社會,在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是人類歷史上長期形成的職業道德的繼續,他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完善的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在古希臘奴隸社會,職業道德也已經得到明確的闡述。古代西方的著名思想家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寫道:哲學家的道德是“智慧”,武士的道德是“勇敢”,自由民的道德是“節制”。
當“這三個階級在同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擾的時候,便是有了正義。”這里的:智慧”、“勇敢”、“節制”,就有職業道德的意義。當前國外關于職業道德方面的研究主要以職能素質研究的理論、激勵理論和聲譽理論的研究最為豐富。素質研究的理論代表人物為薩伊、熊彼特和奈特。管理激勵理論則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企業的激勵問題,也是近年解釋經理人道德問題中最具影響的理論。最早研究企業家聲譽的是美國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從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假設出發,論證了企業家的職業道德行為。
認為企業家追求良好的聲譽是為了獲得長期收益。早在1929年.美國倫理學家賴持在《倫理學概論》中,就曾比較系統地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各種行業道德。1989年美國總統要求聯邦政府的高級計政人員堅持職業道德方面的高標準。新加坡自1959年獨止以來,法制與道德結合,將一個貪污舞弊成風的政府轉變為一個國際公認的廉潔的政府。日本的實踐則證明,職業道德不僅僅受經濟發展的影響,而且強有力地反作用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國古代中國著名思想家孔子曾說:“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意思是說,各種工匠住于其制造場來完成他們的本職工作.君子則以學習獲得真理為其職責。現代著名學者羅國杰(1994.03)教授指出:職業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道德活動現象、道德意識現象和道德規范現象,它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化。《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強調各行各業領導者要遵守職業道德,要公正廉潔、忠誠積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帶動廣大職業勞動者遵守職業道德,糾正帶有行業特點的歪風,就能提高全社會的職業道德水平,推動整個社會道德風氣的進一步好轉。
總結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可以發現,對于職業道德素質的認識已經相當深入并應用于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建設和職業道德教育,但是對于個人職業道德素質的識別即職業道德素質測評還少有專家、學者嘗試,只有少數憑主觀經驗進行簡單的職業道德考評,沒有一份完整的職業道德素質測評工具。
初步設想及突破點:
在廣泛閱讀文獻,掌握理論知識,充分調查研究,多方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我對于職業道德素質以及職業道德素質測評有了以下新的更深刻的認識:
1. 各行各業有著各自的職業道德規范,但通過歸納、總結和整理,剔除不同行業對任職人員的特殊要求以外,能得到一個相對統一的職業道德標準。
2.職業道德素質是職業素質的一種,不同的道德素質會有不同的心理結構,會形成不同的行為表現,能夠通過心理測評進行相對測量,評價,并應用與實踐。
3.職業道德素質測評會與其他人事測評有很大的不同,人們會因為顧忌而不完全配合測評,導致誤差很大,應該給予有效的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