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我國黑龍江省。原是由西伯利亞引進的前蘇聯遠東黑蜂。它是一個已為長期生產實踐所證明了的適應當地氣候、蜜源特點的蜜蜂優良品種。它不僅已經成為黑龍江省的當家品種,而且也是我國的一個寶貴蜂種資源。
血統分析 1956年,前蘇聯的舍爾賓納(Щерьина Л С)所著《養蜂學》中提到:“遠東蜜蜂原是被運到沿海邊區去的烏克蘭蜂。該蜂遍布烏克蘭,喙長,溫和,色比中部俄羅斯黑蜂鮮明”。
1975年,德國的魯特涅(Ruttner F)在《蜂箱與蜜蜂》中提到:“類似卡尼鄂拉蜂(A. m. carnica)的蘇聯南部烏克蘭草原蜜蜂(A. m. acervorum)顯然是過渡到黑蜂( A. m. mellifera)的中間類型”。
1982年,劉宗唐在《黑龍江養蜂資料選編》中提到:“據資料記載,蘇聯的遠東在100年前曾是歐洲黑蜂與卡尼鄂拉蜂的混居地帶。 蘇聯西伯利亞的喀爾巴阡蜂( Carpathian bee)和遠東蜂都是卡蜂的品種。歐洲黑蜂在十七世紀以后,人們將它越過烏拉爾山帶到西伯利亞。這充分證明西伯利亞不僅曾經飼養卡蜂,也飼養過歐洲黑蜂。根據遺傳學的觀點分析,東北黑蜂具有穩定的遺傳性,并具有其特殊的形態指標和生物學特性,它應該成為一個品種。東北黑蜂來源于歐洲黑蜂和卡蜂的混居地帶。它在某些方面和歐洲黑蜂相似,另在某些方面又和卡蜂相似,這就充分說明歐洲黑蜂和卡蜂皆是東北黑蜂的親代,同時可以斷定,東北黑蜂是由歐洲黑蜂與卡蜂自然雜交后,經長期自然選擇結合人工選擇而形成的一個新的品種”。
1982年,虎林縣的楊玉華、饒河縣的金垣在上述同一選編中分別都認為東北黑蜂源于前蘇聯遠東黑蜂,現已成為適應當地氣候、蜜源條件的地方生態型。
1993年,劉先蜀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養蜂卷》關于西方蜜蜂條目中提到:“在前蘇聯養蜂業中具有一定位置的遠東黑蜂,是烏克蘭蜂和中俄羅斯蜂(歐洲黑蜂的一個生態型)長期雜交形成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混有高加索蜂和意大利蜂的血統”。
綜上所述,東北黑蜂乃源于蘇聯遠東黑蜂,而遠東黑蜂是烏克蘭蜂與歐洲黑蜂的一個生態型─中俄羅斯蜂長期雜交形成的,而烏克蘭蜂接近于卡尼鄂拉蜂。由此,可得出一個結論:東北黑蜂的主要血統應是卡蜂和黑蜂。
筆者曾分別于1950年、1957年、1959年,先后引進純種卡蜂、東北黑蜂、遠東黑蜂種王來福州試養。1987年8月在波蘭接觸過歐洲黑蜂。1990 年夏考察了東北黑蜂保護區。1992年夏又有機會考察了新疆黑蜂保護區。這樣,綜合中外有關各方面的資料、形態指標、生物學特性以及個人直接感觸比較,東北黑蜂性情溫順、管理方便;而歐洲黑蜂或伊犁黑蜂兇暴異常,近之如臨大敵。因此,按主次而論,至少從飼養角度上可以認為東北黑蜂這一品種,血統基本上乃屬于卡蜂(Carnica)的,其中雜有歐洲黑蜂(Mellifera)的相當成分。 至于今日其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某些高蜂(Caucasica)以及南來意蜂( Ligustica )的性狀,則多半是本世紀30年代以至50年代以后所受到的影響。
飼養簡史 19世紀中葉,即1857年中俄愛輝條約簽署之后,隨著沙俄勢力的深入擴張和大量移民入境,并將遠東蜜蜂帶入黑龍江省。
1878年,地處完達山東側,瀕臨烏蘇里江西岸,交通十分閉塞的饒河縣,一位名叫鄒兆云的少年15歲就到對岸為俄國雇主飼養黑蜂,由于潛心斯業,深諳蜂性,成績斐然。1918年遷歸故里,在同行王德臣的資助下,首批從江東用馬馱回15桶蜜蜂,前后計3批共40余群,并自行設計了“方脾18框箱”,在葦子溝定地飼養。 幾年時間,蜂群繁殖很快,逐年擴散,成為當今“饒河東北黑蜂之源”。
1947年,饒河全縣養蜂者達70余戶,蜂群1,850箱,年產蜜40余噸。1955年全縣養蜂2,600余群,產蜜超百噸。
1959年饒河895農場馬忠杰、劉良德帶東北黑蜂96箱入關,轉地河北、 河南、湖南、廣西等省,由于該蜂具有獨特性狀和優越的生產表現,沿途甚受各地同行的稱贊,并被爭購一空。1979年饒河建立了東北黑蜂原種場,蜂業進一步發展。
70年代以后,公路交通改善,異種蜂群相繼入境,蜂種雜交,嚴重威脅東北黑蜂的存在。為保住這一優良的蜜蜂品種,經養蜂專家馬德風、戴日鑣、楊俊伍、韓行舟等努力呼吁并得到省地縣主管部門的重視,1980年5月8日黑龍江省政府簽發85號文件,將饒河、虎林、寶清三縣劃為東北黑蜂保護區,并立即建立監查站,常年巡回檢查。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對養蜂生產、蜂種提純進行了技術指導。1989年饒河全縣有蜂場159個,養蜂4,652群,年產蜜290t,群平均產蜜62.34kg。
形態標準 東北黑蜂是自然形成的一個地方品種,由于蜂王是在空中交尾且是一雌多雄,這就決定了蜜蜂遺傳的雜合性,所謂純種也是相對的。因此,它的性狀實際上是在一定范圍內所表現的混雜性狀。
那么,東北黑蜂的純種形態標準是什么樣子呢?這個問題只能根據所掌握的數據來進行鑒定和回答。如果掌握的東北黑蜂其形態特點都比較相對地穩定,也就是說,它的形態指標變化幅度不大,通過生物統計計算其標準差或變異系數都比較小,且體色一致,這就說明所掌握的東北黑蜂即為純種。根據有關人員多年的觀察、測定,認為它的形態特征應具有如下的標準:
蜂王:有2種類型。一是全部為黑色;另一種是腹部1~5節背板有褐色的環紋。在腹部背板正中線上,從第一腹節至末節都有倒三角形的黑斑。兩種類型蜂王的絨毛皆呈黃褐色。
工蜂:有2種類型。一種是幾丁質全部呈黑色;另一種是第2、3兩腹節背板兩側有較小的黃斑,胸部背板上的絨毛為黃褐色。兩種類型的工蜂,每一腹節都有較寬的黃褐色毛帶,毛帶比高加索蜂稍窄些,腹部的第1、2、3節腹片的下緣均為黃色,第4、5、6節全部呈黑色。
雄蜂:只有一種黑的體色。腹部1~5節背板的后緣皆有褐色光澤的邊沿,最末節為黑色,其腹端毛很長,胸部背板的絨毛為黃褐色。
工蜂的經濟器官 吻長6.4mm(6.0~6.5mm)、右前翅長9.94mm(8.9~9.9mm)、寬3.22mm(3.0~3.5mm);第一對蠟鏡長2.38mm(2.2~2.5mm);肘脈指數2.63(2.0~3.0);絨毛指數1.32(1.16~1.50);翅鉤數22.75(20~28);后足脛節加第一跗節總長5.57mm(5.4~5.9mm);跗節指數1.99(1.71~2.16);細度指數1.80(1.70~1.89);第3、4腹節背板總長4.81mm(4.6~4.9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