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米考星對美幼病的防治效果
美洲幼蟲腐臭病(AFB)是由革蘭氏陽性細菌類幼蟲芽孢桿菌(Pacnibacillus larvae)引起的蜜蜂幼蟲病害。由于它的芽抱能長時間存活,因此該病難以防治。以往常用土霉素防治,目前在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已出現抗四環素的菌株;其他抗生素如泰樂菌素和林肯霉素也能有效防治,但卻沒有關于替米考星(Tilmicosin)防治美幼病的信息。替米考星是一種由泰樂菌素半合成的大環內酯類藥物,是動物專用抗生素。阿根廷研究人員設計了三方面的實驗,一是檢測23株不同地域的芽抱桿菌對替米考星的抗性或敏感性;二是檢測該抗生素對成年蜂和蜜蜂幼蟲的毒性;三是用田間試驗評價該抗生素對感染AFB蜂群的防治效果。
實驗用的23株類幼蟲芽孢桿菌分別來自患病蟲尸和蜂蜜樣品,其中3株對四環素具有抗性。實驗內容之一為敏感性實驗:一是利用瓊脂稀釋技術對替米考星最低抑菌濃度(MIC)進行檢測,濃度分別為0.0078、0.015、0.0313、0.0625、0.125、0.25、0.5和1 μg/mg培養基,37.8℃ 培養48 h;二是瓊脂擴散試驗(ADT),將含有替米考星15、10和5μg的濾紙片分別放于涂布芽孢桿菌的營養瓊脂平板中央,37.8℃培養48 h,然后測量抑菌圈的直徑,判斷該抗生素對菌株的抑制作用。實驗內容之二為成年蜂口服急性中毒測試和對蜜蜂幼蟲毒性的田間試驗,其中前者測試濃度為50、100、200和400 μg/只成年蜂,用樂果作為毒性對照,50%蔗糖溶液作為空白對照。在24、48和72 h統計死亡率,并計算成年蜂死亡一半時對應的劑量(LD50);后者用12群意蜂,每群2萬只成年蜂,2張子脾,6框蜂和2張蜜粉脾,測試組分別為含有l g替米考星的糖45 g+5 g櫻桃軟糖(作引誘劑)47 g水和含有1.25 g鹽酸土霉素的糖45 g+45 g櫻桃軟糖,包于紙包中飼喂,,每群標記136個幼蟲房(1~5日齡),并在給藥后7 d 和21 d計錄卵、末封蓋幼蟲、封蓋幼蟲和空房數量,統計死亡幼蟲。實驗內容之三為檢測田間效果,用30群蜂,每群1.8萬只成年蜂,5張子脾(3張末封蓋和2張封蓋),2張蜜粉脾和3張巢礎,進行AFB病原接種,蜂群感染AFB的臨床表現由Alippi等設計的7水平法表示,進而對比替米考星與泰樂菌素、林肯霉素和應用最廣的土霉素的防治效果。用30群蜂,6種處理方式,分別是含有1 g替米考星的糖45 g+45 g櫻桃軟糖+5 g滅菌水,含有1.25 g鹽酸土霉素的糖48 g+5 g櫻桃軟糖,泰樂菌素酒石酸鹽和林肯霉素按土霉素的方法配制,不加抗生素的糖紙包作為空白對照,這些處理是在蜂群感染美幼病30 d后進行的。每2周評估一次,共150 d,并通過統計分析進行AFB感染程度的比較。
根據上述三方面的實驗得出所有供試菌株均對替米考星高度敏感,其中MIC值為0.0625~0.5 μg/mL,另外,使50%和90%的菌株受抑制的MIC值(MIC50和MIC90)為0.25 μm/mL;瓊脂擴散試驗得出所有供試菌株對替米考星敏感,含有15 μm 的替米考星濾紙片對應的抑菌圈直徑為21~50 mm;通過口服急性中毒試驗得知,替米考星對成年蜂在24、48 和 72 h 的LD50分別為10478.438、1539.876和1316.164 μm/只蜜蜂,而樂果的LD50分別為0.324,0.198和0.158 μm/只 蜜蜂;由蜜蜂幼蟲的毒性實驗得知,經替米考星處理的蜂群死亡率為13%。14%,這與健康蜂群的正常死亡率14%相一致,泰樂菌素和林肯霉素對應死亡率為12%~26%,并且替米考星較土霉素安全,而土霉素有傷蜂現象。可見替米考星對成年蜂和蜜蜂幼蟲均無毒性。將含有1 g替米考星的糖飼喂感染美幼病的蜂群,在60天后,與未處理的蜂群對比,可觀測到加入替米考星的蜂群病情癥狀受抑制,這是對替米考星抑制美幼病的首次報道。其中重要的是3株對四環素有抗性的類幼蟲芽抱桿菌均對替米考星高度敏感,MIC值為0.0625 μg/mL,另外4株對四環素中度敏感的類幼蟲芽孢桿菌也均對替米考星敏感。根據田間實驗結果和對幼蟲與成年蜂無毒情況進行分析,得知替米考星與泰樂菌素效果相似。
目前主要用抗生素來防治蜜蜂(幼蟲)細菌病,其中在對美(歐)幼病的防治方面,加拿大和阿根廷用土霉素,美國用四環素和泰樂菌素,墨西哥用鏈霉素和磺胺類藥物。歐洲不允許在蜂群中使用抗生素。目前,在養蜂業中備受關注的是食用蜂蜜藥物殘留問題,鑒于這種考慮,應該鼓勵養蜂者采用衛生管理等措施來綜合處理幼蟲病害。此外,應禁止在流蜜期使用上述化合物,以減少抗性菌株的產生和抗生素在蜂蜜中的殘留。
吳艷艷 譯
《中國蜂業》2009,60(6)
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