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囊狀幼蟲病的防治
1981年報道了泰國的印度蜜蜂上分離的一株囊狀幼蟲病病毒毒株,與西方蜜蜂的囊狀幼蟲病病毒密切相關,但有其獨特性。稱之為囊狀幼蟲病病毒泰國毒株。其癥狀與西方蜜蜂囊狀幼蟲病十分相近,病毒的直徑為30 nm,沉降系數160 S,浮密度(C3CI)為1.35 g/ml,基因組份單鏈RNA,分子量為2.8×106道爾頓,這些特性與囊狀幼蟲病病毒一致,但其蛋白質組份與囊狀幼蟲病病毒不同。
1971年我國廣東也發生中華蜜蜂囊狀幼蟲病,病情嚴重并很快蔓延至全國,但由于當時國內昆蟲病毒病的研究基礎薄弱,對該病害的研究重點放在防治方法的研究上,對病原研究甚少,直到1984年董秉義等人的研究才證明中蜂囊狀幼蟲病病毒與西方蜜蜂囊狀幼蟲病病毒除形態大小相似外,二者在交互感染試驗及血清學反應中均表現出不同的特異性。該作者認為:中蜂囊狀幼蟲病可能是由一種在生物學特性、血清學關系上與意蜂囊狀幼蟲病毒不同的新毒株引起的,但要證實這株新病毒,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提取的中蜂囊狀幼蟲病毒直徑為30 nm,但有許多理化特性有待于進一步確定,現暫定名為囊狀幼蟲病病毒中國毒株。
⒈發生情況
1971年冬,廣東省佛岡、從化、增城等地首先發生了中蜂囊狀幼蟲病,次年全省流行。很快就迅速蔓延到福建、江蘇、江西、浙江、安徽、湖南、四川、青海、貴州等省,現已蔓延至全國的中嬸飼養區。病害在新區暴發時,傳染速度極快,危害性很大,可造成30%~90%的蜂群損失。老病區病害雖已趨向平穩,但某些年份也會突然重新短暫的流行,如福建省的部分地區1990年春中蜂囊狀幼蟲病又局部流行,造成了約50%的蜂群損失。近年又有新的變異毒株出現,廣大中蜂飼養地區應加強病害監測。
⒉癥狀
6d大幼蟲死亡,30%死于封蓋前,70%死于封蓋后,發病初期出現“花子”,接著即可在脾面上出現“尖頭”(圖 1),抽出后可見不甚明顯的囊狀(圖 2)。體色由珍珠白變黃。繼而變褐、黑褐色。封蓋的病蟲房蓋下陷、穿孔。蟲尸干后不翹,無臭,無黏性,易清除。
圖 1 “尖頭”狀幼蟲
圖 2 囊狀蟲尸
⒊病害的消長與外界環境因素的關系
每當氣候變化大,溫濕度不穩定,蜂群又處于繁殖期時容易發病,廣東、福建病害終年可見,但發病高峰期一般從當年10月至翌年的3月,以當年11~12月及翌年2月下旬至3月為最高峰,4~9月通常病害下降,夏季常自愈。
發病嚴重與否主要與氣溫有關。溫度低,溫差大,蜂群保溫差,易發病,特別是早春寒流襲擊后,病害發展更為迅速。春季格蜜蜂于易受凍再加上機械損傷,所以常表現為每搖1次蜜,病害加重1次。
另外疾病與食物也有關。病害的大暴發一般伴隨著大流蜜期的到來而出現,在福建,季節上多見于清明后,及冬初,溫度不穩,而蜂群子脾大,一旦缺蜜,幼蟲營養不足,質量下降,抵抗力也下降。有時流蜜盛期,氣溫晴暖,卻大流行,主要原因是取蜜太頻繁,群內蜜粉不足,幼蟲缺食。
夏、秋疾病自然好轉,是由于溫度穩定,天氣干燥。蜂王減少產卵,成年蜂與幼蟲比例大,為了度夏群內一般飼料較足,幼蟲飼喂好,發育健壯,少量病蟲很快被清除,殘存于巢內的病毒在干燥的夏季迅速失去感染力。
⒋傳播途徑
病蟲是主要傳染源,通過工蜂的飼喂活動傳播至健蟲。早春及初冬,被感染的工蜂則是傳染源。傳染是經口進行,病毒隨食物進入幼蟲體內。
⒌防治
⑴選育抗病品種
⑵適時換王
針對2個高峰期適時換王,特別是中蜂,換王也是生產上的需要。換王抑制病害的意義在于:①斷子,箱內缺少寄主,切斷傳染的循環,減少主要傳染源;②體內帶毒工蜂無蟲可育,出巢采集,新出房的工蜂因群內無病蟲,無需清除病蟲,不會受到感染,在哺育下一批新王產卵孵化的幼蟲時不成為傳染媒介;③通常新蜂王生活力強,帶毒也少;
⑶加強飼養管理
加強保溫,以減少群內溫度變化的幅度,非繁殖期可幽王斷子;群內留足飼料,使幼蟲發育正常;取蜜勞作要快、輕、穩,減輕幼蟲受溫濕度影響及機械損傷程度;
⑷藥物治療
國內篩選了許多有一定療效的中草藥,現介紹幾種:
①華千斤藤(海南金不換)干塊根,8~10g,煎湯,可用于10~15框蜂的治療。
②半枝蓮的干草50g,煎湯,可治20~30框蜂。
③五加皮308,金銀花15g,桂枝9g,甘草6g,煎湯,可用于40框蜂的治療。
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