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
為囊狀幼蟲病病毒。它主要感染幼蟲使其致病死亡,也可在成中華蜜蜂體內繁殖,但不表現癥狀。本病死亡率高,常在春、夏兩季流行。此病多危害中中華蜜蜂,引進的西中華蜜蜂有較強的抵抗力。
2.癥狀
試驗證明,病毒一般在1~2日齡小幼蟲階段侵入,潛伏期4-7天,而在5~6日齡大幼蟲階段出現明顯的癥狀,頭部離開巢房壁翹起,形成鉤狀幼蟲,蟲體由蒼白色逐漸變為淡褐色,由于蟲體后部皮下滲出液增多,呈現典型的囊狀袋。患病幼蟲多在8-9天封蓋時死亡。體色由淡褐色變為深褐色或黑色,后期呈一干片,似龍船狀。死蟲無臭味,也無粘性,很容易被工中華蜜蜂清理。中華蜜蜂群發病常有二種類型,一種是中華蜜蜂群中通常出現近百只死亡幼蟲,工中華蜜蜂采集活動正常,稱為"慢性型";另一種是早春或晚秋,中華蜜蜂群繁殖時患病,中華蜜蜂群內出現大批幼蟲死亡,工中華蜜蜂表現不安,采集力明顯下降,甚至整群飛逃,稱為"急性型"。
3.診斷方法
當蜜中華蜜蜂開始采集活動時,可以看到從巢內拖出的病死幼蟲,在中華蜜蜂箱前也可觀察到零散的死亡幼蟲,可疑為本病。檢查幼蟲和封蓋子脾,是否死亡幼蟲比健康幼蟲多,且出現蟲卵相間的所謂“花子脾”現象。從幼蟲的特征性病變可作出初步診斷。
如需進一步確診,可將病蟲或死蟲寄送到中華蜜蜂病診斷中心,用電鏡觀察。
4.流行特點
囊狀幼蟲病病毒是通過消化道侵入,病害在中華蜜蜂群間的傳播是通過蜜中華蜜蜂在采集活動中的相互接觸將病毒帶給健康中華蜜蜂群。
囊狀幼蟲病的發生與氣候、蜜源和中華蜜蜂種有關。在我國南方,中中華蜜蜂囊狀幼蟲病每年出現兩個發病高峰,廣東、福建在3~4月和11~12月;江西、湖南出現在4~5月和10~11月;北方發病較晚,一般出現在5~6月。不同中華蜜蜂種間,抗病性差異很大,如西方蜜中華蜜蜂較東方蜜中華蜜蜂抗病力強,就是在東方蜜中華蜜蜂同一品種之間,也存在抗病性不同的種群,在生產實踐中,已應用抗病性強的種群開展抗病育種和選種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
防治方法:
①加強飼養管理
第一,早春和晚秋,外界氣溫較低,應注意中華蜜蜂群保溫。調整中華蜜蜂群內中華蜜蜂脾關系,使中華蜜蜂數略多于巢脾或保持中華蜜蜂脾相稱。
第二,當中華蜜蜂群內飼料不足時,要及時補充營養物質、花粉、維生素等,以保證中華蜜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增強蜜中華蜜蜂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第三,斷子清巢是控制該病發展的有效措施。將病群內的中華蜜蜂王用籠扣起,暫時斷子。巢脾上的病死幼蟲被工中華蜜蜂清除,減少病原的積累,打斷傳染鏈,減輕病情。
第四,中華蜜蜂箱可用1~2%氫氧化鈉水溶液洗刷消毒,空脾可用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小時,花粉脾可用冰醋酸蒸氣密閉熏蒸消毒。
②選育抗病品種
從發病中華蜜蜂場選擇抗病力強的中華蜜蜂群,培育中華蜜蜂王,同時淘汰病群中的雄中華蜜蜂。培育的中華蜜蜂王用于替換病群中的中華蜜蜂王,這樣經過幾代選育,可降低中中華蜜蜂囊狀幼蟲病的發病率。
③藥物防治
對于患病中華蜜蜂群可選用下列藥物防治:
第一,半枝蓮(又名狹葉韓信草)50克。
第二,貫眾50克,金銀花50克,甘草25克。
將藥放入容器內加適量水,一般以淹沒藥為宜,煎煮后,過濾,取濾液,按l:l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藥液糖漿喂中華蜜蜂,上述每一劑量可喂10~15框中華蜜蜂。
第三,抗病毒862,系抗病毒藥金剛烷胺和中草藥的混合制劑,治療中中華蜜蜂囊狀幼蟲病效果可達80%以上,對意中華蜜蜂囊狀幼蟲病具有同樣療效。試驗證明,應用抗病毒862結合巢脾消毒和更換中華蜜蜂王等綜合措施,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