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蠟哈氏莖蜂,屬于膜翅目,莖蜂科。近兩年在河北省中部黑龍港流域嚴重危害白蠟樹,去年華北石油任丘礦區的白蠟樹有蟲株率達到80%以上,嚴重的區域有蟲株率達到100%,平均每棵樹有蟲10條以上。從幼蟲越冬情況來看,栽植兩年的樹木越冬幼蟲達到5條以上,有蟲株率達到78%;胸徑10厘米的白蠟樹越冬幼蟲達到15條以上,最多的達到48條,有蟲株率達91%。因此,白蠟哈氏莖蜂為害非常嚴重,防治形勢不容樂觀,抓住有利時機是防治的關鍵。
危害方式 主要危害白蠟樹當年生長旺盛的嫩枝條髓部。初孵幼蟲從當年新生枝條第一對葉柄處蛀入嫩枝髓部,然后向上串食前進,其排泄物充塞在蛀空的隧道內,一般每一被害枝條內有1至5條幼蟲,致使被害部位的復葉青枯萎蔫,影響景觀效果。
形態特征 雌成蟲體長13毫米至15毫米,黑色,有光澤,分布有均勻的細刻點;觸角絲狀,27節,鞭節褐色;翅透明,翅痣、翅脈黃色。雄成蟲體長8.5毫米至10毫米,觸角24至26節,其余特征同雌蟲。幼蟲乳白色或淡黃色,體長約12毫米,頭部圓柱形淺褐色,腹部9節,乳白色或淡黃色。蛹為離蛹。
發生規律 華北地區一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當年生枝條髓部越冬。3月上中旬至3月底(白蠟芽萌動前后)陸續化蛹,4月上中旬(白蠟樹當年生長旺盛的嫩枝條長約10厘米至20厘米、弱短枝停止生長時)開始羽化,4月中下旬,初孵幼蟲從復葉葉柄處蛀入嫩枝髓部危害,5月初,可見受害萎蔫青枯的復葉。幼蟲一直在當年生枝條內串食為害并越冬。
越冬幼蟲識別 幼蟲在越冬前橫向啃食木質部,蛀孔僅留枝條表皮,在枝條上的癥狀表現為直徑5毫米至7毫米圓形或橢圓形褐色斑點,斑點中央有一個直徑為2毫米僅留下枝條表皮透明狀的圓孔,此處即為成蟲羽化孔口,它是查找該蟲的重要標記。每個當年生枝條有羽化孔1至4個,幼蟲在羽化孔的下方1毫米至3毫米處的枝條髓部,在此處折斷枝條可以發現幼蟲。
防治方法
1、結合冬季樹木修剪,消滅越冬幼蟲。一般在冬季修剪時,剪除有褐色斑點的枝條,集中燒毀,減少越冬幼蟲的數量。
2、區域聯防。白蠟哈氏莖蜂成蟲有較強的飛翔能力,防治時應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進行聯防聯治,封鎖成蟲的生存空間,縮小擴散范圍。
3、化學防治:根據白蠟哈氏莖蜂生活習性和危害狀況,在化學防治上,要采用內吸性殺蟲劑。因此,可采用灌根與葉面噴霧相結合的防治措施。
(1)噴霧:采用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或10%的吡蟲啉1500倍液加增效劑對葉面及枝條噴霧。葉面與枝條噴到、噴勻即可。在無風的清晨或傍晚噴施為宜。
(2)防治時間:防治白蠟哈氏莖蜂應掌握在成蟲羽化期至幼蟲孵化期。最佳防治期掌握在4月上中旬。
危害方式 主要危害白蠟樹當年生長旺盛的嫩枝條髓部。初孵幼蟲從當年新生枝條第一對葉柄處蛀入嫩枝髓部,然后向上串食前進,其排泄物充塞在蛀空的隧道內,一般每一被害枝條內有1至5條幼蟲,致使被害部位的復葉青枯萎蔫,影響景觀效果。
形態特征 雌成蟲體長13毫米至15毫米,黑色,有光澤,分布有均勻的細刻點;觸角絲狀,27節,鞭節褐色;翅透明,翅痣、翅脈黃色。雄成蟲體長8.5毫米至10毫米,觸角24至26節,其余特征同雌蟲。幼蟲乳白色或淡黃色,體長約12毫米,頭部圓柱形淺褐色,腹部9節,乳白色或淡黃色。蛹為離蛹。
發生規律 華北地區一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當年生枝條髓部越冬。3月上中旬至3月底(白蠟芽萌動前后)陸續化蛹,4月上中旬(白蠟樹當年生長旺盛的嫩枝條長約10厘米至20厘米、弱短枝停止生長時)開始羽化,4月中下旬,初孵幼蟲從復葉葉柄處蛀入嫩枝髓部危害,5月初,可見受害萎蔫青枯的復葉。幼蟲一直在當年生枝條內串食為害并越冬。
越冬幼蟲識別 幼蟲在越冬前橫向啃食木質部,蛀孔僅留枝條表皮,在枝條上的癥狀表現為直徑5毫米至7毫米圓形或橢圓形褐色斑點,斑點中央有一個直徑為2毫米僅留下枝條表皮透明狀的圓孔,此處即為成蟲羽化孔口,它是查找該蟲的重要標記。每個當年生枝條有羽化孔1至4個,幼蟲在羽化孔的下方1毫米至3毫米處的枝條髓部,在此處折斷枝條可以發現幼蟲。
防治方法
1、結合冬季樹木修剪,消滅越冬幼蟲。一般在冬季修剪時,剪除有褐色斑點的枝條,集中燒毀,減少越冬幼蟲的數量。
2、區域聯防。白蠟哈氏莖蜂成蟲有較強的飛翔能力,防治時應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進行聯防聯治,封鎖成蟲的生存空間,縮小擴散范圍。
3、化學防治:根據白蠟哈氏莖蜂生活習性和危害狀況,在化學防治上,要采用內吸性殺蟲劑。因此,可采用灌根與葉面噴霧相結合的防治措施。
(1)噴霧:采用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或10%的吡蟲啉1500倍液加增效劑對葉面及枝條噴霧。葉面與枝條噴到、噴勻即可。在無風的清晨或傍晚噴施為宜。
(2)防治時間:防治白蠟哈氏莖蜂應掌握在成蟲羽化期至幼蟲孵化期。最佳防治期掌握在4月上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