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報道了泰國的印度蜜蜂上分離的一株囊狀幼蟲病病毒毒株,與西方蜜蜂的囊狀幼蟲病病毒密切相關,但有其獨特性。稱之為囊狀幼蟲病病毒泰國毒株。其癥狀與西方蜜蜂囊狀幼蟲病十分相近,病毒的直徑為30 nm,沉降系數160S,浮密度(C3CI)為1.35 g/ml,基因組份單鏈RNA,分子量為2.8×106道爾頓,這些特性與囊狀幼蟲病病毒一致,但其蛋白質組份與囊狀幼蟲病病毒不同。
1971年我國廣東也發生中華蜜蜂囊狀幼蟲病,病情嚴重并很快蔓延至全國,但由于當時國內昆蟲病毒病的研究基礎薄弱,對該病害的研究重點放在防治方法的研究上,對病原研究甚少,直到1984年董秉義等人的研究才證明中蜂囊狀幼蟲病病毒與西方蜜蜂囊狀幼蟲病病毒除形態大小相似外,二者在交互感染試驗及血清學反應中均表現出不同的特異性。該作者認為:中蜂囊狀幼蟲病可能是由一種在生物學特性、血清學關系上與意蜂囊狀幼蟲病毒不同的新毒株引起的,但要證實這株新病毒,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提取的中蜂囊狀幼蟲病毒直徑為30nm,但有許多理化特性有待于進一步確定,現暫定名為囊狀幼蟲病病毒中國毒株。
⒈發生情況
1971年冬,廣東省佛岡、從化、增城等地首先發生了中蜂囊狀幼蟲病,次年全省流行。很快就迅速蔓延到福建、江蘇、江西、浙江、安徽、湖南、四川、青海、貴州等省,現已蔓延至全國的中嬸飼養區。病害在新區暴發時,傳染速度極快,危害性很大,可造成30%~90%的蜂群損失。老病區病害雖已趨向平穩,但某些年份也會突然重新短暫的流行,如福建省的部分地區1990年春中蜂囊狀幼蟲病又局部流行,造成了約50%的蜂群損失。近年又有新的變異毒株出現,廣大中蜂飼養地區應加強病害監測。
⒉癥狀
6 d 大幼蟲死亡,30%死于封蓋前,70%死于封蓋后,發病初期出現“花子”,接著即可在脾面上出現“尖頭”(圖10-1),抽出后可見不甚明顯的囊狀(圖10-2)。體色由珍珠白變黃。繼而變褐、黑褐色。封蓋的病蟲房蓋下陷、穿孔。蟲尸干后不翹,無臭,無黏性,易清除。
圖 10-1 “尖頭”狀幼蟲圖10-2囊狀蟲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