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病害與敵害防治大全
一、美洲幼蟲腐臭病
【病原】美洲幼蟲腐臭病由幼蟲芽孢桿菌所引起,菌體長2~5微米,寬0.5~0.7微米,只發生在意大利蜂等西方蜜蜂種的各亞種,中蜂及東方蜜蜂種不發生此幼蟲病。
【癥狀】死亡的多是封蓋后的幼蟲,孵化后24小時的幼蟲最容易感病,患病蜂群的封蓋子脾表面,常呈濕潤、油光和下陷并有針頭大的穿孔,形成所謂的“穿孔子脾”。
【防治】發病較輕(爛子面積小于30%)時,可人工清除蟲尸并用棉簽蘸75%酒精消毒,發病較重時應徹底換箱換脾,并將換下的蜂箱及巢脾焚燒處理。
二、歐洲幼蟲腐臭病
【病原】歐洲幼蟲腐臭病的致病菌是蜂房蜜蜂球菌,其余為次生菌,如蜂房芽孢桿菌、側芽孢桿菌及其變異型蜜蜂鏈球菌等,其發生的先決條件是群勢弱,強群中發病較輕。
【癥狀】3~4日齡幼蟲染病后初呈蒼白色、扁平,失去正常的飽滿和光澤,后漸變成黃色乃至黑褐色,幼蟲尸體呈溶解性腐敗,有酸臭氣味,染病幼蟲多在封蓋前死亡。
【防治】飼養強群、蜂箱保溫、補喂蛋白質飼料,提高蜂群抵抗力,發病較輕時可人工清除蟲尸并用棉簽蘸75%酒精消毒,發病較重時應徹底換箱換脾并將換下的蜂箱及巢脾焚燒處理。
三、蜜蜂敗血病
【病原】蜜蜂敗血桿菌對不良環境抵抗力較差,在蜜蜂尸體里可存活I個月,潮濕的土壤里能存活8個月以上,經甲醛蒸氣處理7個小時可殺死,74℃下30分鐘殺死,100℃下3分鐘就可殺死。
【癥狀】病蜂腹部膨大,體色發暗,行動遲緩,患病嚴重蜂群可看到大量死蜂及病蜂排泄的糞便并發出惡臭,死亡蜜蜂尸體變軟、發黑,在潮濕的環境下尸體出現肢體、頭、胸和翅斷裂。
【防治】在治療時可選擇土霉素和氯霉素這兩種藥物,每干克糖漿內加入土霉素或氯霉素10萬單位,每框蜂飼喂藥物糖漿50~100毫升,每4~5天1次,連續3—4次為~療程。
四、蜜蜂副傷寒
【病原】蜜蜂副傷寒病是由蜜蜂哈夫尼腸桿菌引起的,革蘭氏染色陰性,對熱和化學藥劑的耐受力很弱,在沸水中只需1~2分鐘即死,在58℃~60℃的熱水中也只能活30分鐘。
【癥狀】染病蜂群排瀉時排出許多非常粘稠、半液體狀的深褐色糞便,檢查蜂箱內部可發現尚有足夠的飼料貯備,但全部巢脾都被糞便弄臟了,病蜂消化道可見腸道腫脹且呈灰白色。
【防治】用復方新諾明和氯霉素治療效果最好,每千克濃糖漿(1:1)加復方新諾明1~2克和氯霉素2克,混合均勻后喂蜂,每框蜂一次喂50~100克,每隔3~4天喂一次,連續3~4天。
五、中蜂囊狀幼蟲病
【病原】中蜂囊狀幼蟲病是由囊狀幼蟲病病毒中國毒株引起的中蜂大幼蟲病害,1971年起在我國南方地區開始發病,病情嚴重并很快蔓延至全國,至今仍是中蜂的一種危害性極大的病害。
【癥狀】發病多為5~6日齡或剛封蓋的大幼蟲,大約1/3死于封蓋前,2/3死于封蓋后。幼蟲死后呈黃褐色,尸體不腐敗,無粘性,也無臭味,蟲尸表皮增厚變粗糙,蟲尸內充滿粒狀液體。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密集蜂群,及時合并過弱的蜂群并挑出蟲尸,用酒精棉簽消毒巢房,對于病情較重的蜂群應采取換箱換脾,并將換下的蜂箱及巢脾焚燒處理。
六、蜜蜂蛹病
【病原】蜜蜂蛹病是危害我國養蜂生產的一種新的傳染病,由蜜蜂蛹病毒引起的,患病群常出現見子不見蜂,造成蜂蜜和王漿產量明顯降低,嚴重者全群死亡。
【癥狀】患病蜂群工蜂出勤率降低,在蜂箱前場地上可見到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或發育不健全的幼蜂,封蓋子脾不平整,有巢房蓋開啟的死蜂蛹或有“插花子脾”現象。
【防治】巢脾和蜂具消毒處理并換以優質蜂王,噴喂防治藥物蛹泰康,每包藥加水500毫升,每脾噴10~20毫升藥液,每周2次,連續3周為一個療程,病情可得到治愈。
上一篇:蠟螟誘殺燈怎么制作?
下一篇:蜜蜂最簡單的殺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