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病毒病的危害和發病特征有哪些?
蜜蜂病毒病的危害和發病特征有哪些?
蜜蜂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授粉昆蟲,對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增產效應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作為世界第一養蜂大國,中國養蜂業健康發展的意義不僅在于獲取大量高品質的蜂產品,更重要的是發揮蜜蜂授粉的農業增產效應,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和其他動物一樣,蜜蜂健康也受到多種病害的威脅,近年來蜜蜂病毒病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流行與傳播,是導致世界蜂群持續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1、蜜蜂囊狀幼蟲病毒
自1913年被分離鑒定以來,SBV已成為分布范圍最廣的蜜蜂病毒,在世界各地的西方蜜蜂Apismellifera蜂群內均可檢出。蜜蜂囊狀幼蟲病毒并不對西方蜜蜂造成可重視的危害,每年僅在少數早春繁殖期的蜂群中發生。但是它的一個寄生于亞洲東方蜜蜂蜂群內的近緣種,則表現為一種致命的傳染性疾病,能導致染病的東方蜜蜂蜂群的快速消亡。
蜜蜂囊狀幼蟲病毒可侵染蜜蜂幼蟲和成蜂,3日齡前的小幼蟲為易感期,因進食帶毒哺育蜂分泌的含病毒顆粒的蜂王漿被感染。到了封蓋期,染病幼蟲的最后一次蛻皮被抑制,無法化蛹,蛻皮液存積于老舊表皮內,表皮變硬成一囊袋,顏色變黃。蛻皮液內含有高濃度的病毒顆粒在幾天后喪失毒性。
干涸的蟲體形成一深棕色的船型鱗片,黏附在巢房壁上,難以清除。蜜蜂囊狀幼蟲病一半多發于早春蜂群繁殖期,可能與這一時期外界食物缺乏有關系。成蜂無明顯發病癥狀,但可能會縮減其壽命。
2、慢性麻痹病毒
在1963年從麻痹病蜜蜂體內分離鑒定出慢性麻痹病毒之前,蜜蜂麻痹癥一直被懷疑是因蜜蜂氣管螨Acarapiswoodi的寄生引起的。至今,除了南美洲外,其它各地的西方蜜蜂蜂群可被檢出有蜜蜂慢性麻痹病毒。
蜜蜂慢性麻痹病毒主要侵襲成年工蜂,被蜜蜂慢性麻痹病毒感染的蜂群可同時出現2種典型的麻痹病癥,即Ⅰ型麻痹綜合癥和Ⅱ型麻痹綜合癥。
Ⅰ型麻痹綜合癥表現為患病蜜蜂身體和雙翅不正常的震顫,失去飛行能力,只能爬行。伴有腹部腫脹、下痢和雙翅無法閉合等明顯的病癥?;疾∶鄯鋫€體出現病癥后數日內死亡。嚴重時使得蜂群崩潰,多發于盛夏高溫季節。
?、蛐吐楸跃C合癥又被稱為“黑盜蜂”、“黑小蜂”或“脫毛黑蜂癥”等?;疾∶鄯鋫€體初期具有飛行能力,身體絨毛逐漸脫落,體色加深變黑。
病蜂個體看起來比健康蜜蜂小,并有一個相對突出,有油亮光澤的腹部??捎^察到被同群健康蜜蜂攻擊的現象,類似盜蜂時的進攻行為。數日后,染病蜜蜂出現失去飛行能力、身體不停顫抖等麻痹癥狀,之后在短時間內死亡。
蜜蜂緩慢性麻痹病毒病全年均可發生,但多在春夏兩季流行。法國在2007至2009年期間發生了嚴重的蜜蜂病害,許多出現麻痹病癥的蜂群與染病蜜蜂體內高濃度的蜜蜂慢性麻痹病毒有明顯的相關性。但在瓦螨樣本內未發現有蜜蜂慢性麻痹病毒,證明瓦螨并不會攜帶和傳播蜜蜂慢性麻痹病毒。
3、急性蜜蜂麻痹病毒
蜜蜂急性麻痹病毒于1963年在一次蜜蜂慢性麻痹病毒的傳染性試驗中被發現后,世界各地的西方蜜蜂蜂群均有蜜蜂急性麻痹病毒檢出的報道。
不同的發育階段的蜜蜂個體均可檢測到蜜蜂急性麻痹病毒,典型癥狀是染病的成年工蜂表現麻痹癥狀,失去飛行能力,離巢后快速死亡。蜂群內病毒的傳播可能通過被感染成蜂的唾液腺污染幼蟲食物。
當幼蟲攝入過多病毒粒子時,常在封蓋前死亡,或成功羽化后,成為隱性感染的帶毒蜜蜂。蜜蜂急性麻痹病毒已被確認為是一種致使蜂群損失和崩潰的重要病因,特別是染病蜂群同時被一種病毒傳播媒介的蜜蜂寄生螨—瓦螨侵襲時,危害更為嚴重。
4、克什米爾病毒
蜜蜂克什米爾病毒于1977年在一次傳染性試驗中從西方蜜蜂體內被分離鑒定,因病原來源于印度克什米爾地區的患病東方蜜蜂,所以被用當地地名命名。隨后原寄主為亞洲蜂Apiscerana的蜜蜂克什米爾病毒又在沒有亞洲蜂分布的澳洲地區被發現。
至今蜜蜂克什米爾病毒已被證實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西方蜜蜂蜂群中。蜜蜂克什米爾病毒可以侵染處于不同發育階段的蜜蜂個體,以隱性感染方式長期存在于蜜蜂體內。
克什米爾病毒無明顯發病癥狀,一旦少數病毒顆粒進入寄主淋巴液,可在短時間內大量復制,導致染病蜜蜂在3d內死亡。由于蜜蜂克什米爾病毒與蜜蜂急性麻痹病毒有著極高的基因同源性,導致這2種病毒的血清學和病理學特征極為相近,容易混淆。在所有的蜜蜂病毒中,蜜蜂克什米爾病毒是一種在實驗室注射條件下致病性最強的蜜蜂病毒。
但是用混合蜜蜂克什米爾病毒顆粒的食物飼喂蜜蜂,并不會導致取食蜜蜂被感染,證明蜜蜂克什米爾病毒不經消化道途徑危害蜜蜂。這也意味著蜜蜂克什米爾病毒的爆發與“體壁-血淋巴”傳播途徑有關。研究證實瓦螨Varroadestrustor可以攜帶和傳播蜜蜂克什米爾病毒,并在瓦螨達到中等程度危害時,引發致死性病毒病。因此蜂群內的蜂螨密度與蜜蜂克什米爾病毒疾病的流行與爆發直接相關。
5、黑蜂王臺病毒
黑蜂王臺病毒于1977年首次從染病的蜂王幼蟲和封蓋預蛹中分離。黑蜂王臺病毒主要危害蜂王的幼蟲和蛹,春季和初夏為發病高峰期,典型癥狀為患病幼蟲體色變黃,表皮逐漸硬化呈一皮囊。
發病蜂蛹體色變暗,快速死亡,甚至將王臺內壁染成棕色或黑色。黑蜂王臺病毒在世界范圍和不同蜜蜂種間廣泛存在,通常以一種無病癥的隱性感染方式長期存在于被感染蜂群的成蜂或幼蟲體內。
黑蜂王臺病毒主要通過蜜蜂口器互飼行為進行傳播,特別是與蜜蜂腸道寄生蟲蜜蜂微孢子蟲聯合危害時,表現出極強的致病性。雖然在瓦螨體內能檢測到黑蜂王臺病毒,但并未發現瓦螨的寄生與黑蜂王臺病的流行有直接聯系。
6、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
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于2007年才在以色列被分離鑒定??汕秩靖鱾€發育時期的蜜蜂個體和蜂群各級型蜜蜂。典型發病癥狀為:患病蜜蜂體色變暗,絨毛脫落,伴隨翅震顫,逐漸麻痹死亡。
病癥與蜜蜂急性麻痹病毒相似,并且其生物學和系統發育學特性都與蜜蜂急性麻痹病毒和蜜蜂克什米爾病毒非常接近,同時與蜜蜂急性麻痹病毒和蜜蜂克什米爾病毒核酸序列還有65%和75%的同源性。
對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的廣泛關注源于2007年CCD爆發期間,當使用用宏基因組方法進行CCD蜂群和正常蜂群間病原物差異的分析后,數據顯示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與美國CCD蜂群有強烈的相關性。
隨后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在歐洲、亞洲和南美洲的多個國家被報道,證實其廣泛的自然分布。雖然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與CCD相關性優于其它病原物,但并不是所有CCD蜂群都有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存在。
CCD與蜜蜂病毒之間的關系還有待揭示,新的致病原因或是多因子聯合危害的推測還需更多的實驗數據。更重要的是CCD事件引發了世界范圍對因授粉昆蟲持續減少現象帶來的全球農業授粉危機和生態危機的關注,這一現象與因蜜蜂和蜂產品的國際貿易導致多種蜜蜂病毒廣泛傳播有關。
7、蜜蜂卷翅病毒
蜜蜂卷翅病毒于1991從日本發病蜜蜂上被分離鑒定,目前除了大洋洲外的其他地區的蜜蜂蜂群內均有蜜蜂卷翅病毒的分布。此外在東方蜜蜂和另外2種野生蜜蜂也被證實有蜜蜂卷翅病毒存在。蜜蜂卷翅病毒是少數幾種會導致寄主表現典型發病癥狀的蜜蜂病毒,發病成蜂的翅卷曲變皺,身體萎縮,體色變暗,失去飛行能力,只能爬行,1~2日后死亡。
除了成蜂,蜜蜂卷翅病毒可以侵染蜜蜂其他所有發育階段的個體,如卵、幼蟲和蛹。在蛹期不表現明顯危害,而在羽化時出現翅殘缺,羽化數日后快速死亡。無發病癥狀的隱性感染蜜蜂也被認為蜜蜂卷翅病毒會導致壽命縮短。
在瓦螨從原寄主亞洲蜂群中擴散開之前,卷翅病毒對西方蜜蜂蜂群并不表現可重視的危害。研究發現卷翅病毒病的流行與爆發與蜂群內瓦螨的寄生密度有關。
高密度瓦螨寄生的蜂群內,工蜂體內卷翅病毒濃度極高,盡管有時并不表現病癥。進行治螨處理后,蜂群內瓦螨密度降低的同時,蜜蜂個體內病毒濃度也大幅度下降。
這一現象說明蜜蜂卷翅病的流行與爆發是卷翅病毒與瓦螨聯合危害的結果。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源于隱性感染蜜蜂個體內的蜜蜂卷翅病毒,經寄生取食途徑進入瓦螨體內復制,濃度增加,最終被瓦螨注射到寄生蜂蛹體內的高濃度卷翅病毒變異毒株,是引發蜜蜂卷翅病的先決條件。
同樣的,另外一種原寄主為亞洲蜂的寄生螨—小蜂螨Tropilaelapsmercedesae也會引發病毒病的爆發。隨著瓦螨的不斷擴散,蜜蜂卷翅病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蜜蜂烈性傳染病,而蜂螨-病毒聯合危害也被卻認為是導致全球授粉蜂群數量持續下降的首要原因。
8、蜜蜂緩慢性麻痹病毒
于1974年發現的蜜蜂慢性麻痹病毒的2個共存毒株的全基因序列已在近期發表。與急性麻痹病毒注射試驗短時間內出現發病癥狀不同,蜜蜂在注射病毒12d后,才在兩對前足表現出麻痹現象。
這種病毒可以在蜜蜂個體的多個部位檢出,如頭部、下顎、下咽腺、唾液腺、脂肪體和前足,但很少存積于后足、中腸、直腸和胸部。慢性麻痹病毒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工蜂互哺途徑長期存在于被隱性感染的蜂群的。蜜蜂緩慢性麻痹病毒可以蟲媒傳播方式通過瓦螨進行傳播,感染各個發育階段的蜜蜂個體,在群體水平和個體水平上對蜜蜂造成嚴重的危害。
9、其他蜜蜂病毒的危害和發病特征
蜜蜂云翅病毒是一種直徑僅17nm的小顆粒病毒,病毒粒子含一個被包裹在19ku的蛋白衣殼內的由1500個核苷酸構成的RNA鏈。
蜜蜂云翅病毒的典型癥狀是患病蜜蜂翅膀失去通透性,變得云霧狀模糊。盡管染病蜜蜂組織器官沒有明顯的病理學上的變化,但在其胸部肌肉纖維內可觀測到大量呈晶體狀排列的病毒顆粒。目前還不清楚蜜蜂云翅病毒的傳播方式,但是實驗證明不能通過蟲媒注射的途徑感染蜜蜂,但根據病毒顆粒在蜜蜂頭胸部富集的特性,猜測有可能是通過食物和空氣進行傳播。
蜜蜂X病毒和蜜蜂Y病毒是一種直徑為35nm的外被50~52ku衣殼蛋白的RNA顆粒病毒。BVX和BVY是2個非常相似的病毒毒株,它們分別與2種蜜蜂的腸道寄生蟲—馬氏管阿米巴和蜜蜂微孢子蟲密切相關,通過糞便-口器傳播途徑,感染成年蜜蜂的消化道。二者最佳侵染溫度為30℃,低于蜂巢的正常溫度35℃,所以多發于冬季和早春。
阿肯色病毒、伯克立病毒、黃斑鑲嵌病毒外形均是直徑為30nm的二十面體顆粒病毒,其中阿肯色病毒有一個43ku的衣殼蛋白和含6000個核苷酸的RNA鏈;伯克立病毒的約9000個核苷酸組成的RNA鏈包埋于3個大小分別為37、35和32.5ku的獨立衣殼蛋白;阿肯色病毒和伯克立病毒是2種分布在美國的蜜蜂病毒,于1991年從加里弗利亞的弱小蜂群中被同時檢出,有著和昆蟲顆粒病毒相似的形態特征,目前仍不了解它們的分布和危害。
蜜蜂擬黃斑病毒則由一個6500個核苷酸組成RNA基因組和一個24ku的衣殼蛋白構成。蜜蜂擬黃斑病毒分布廣泛,可侵染成蜂和蜂蛹,秋季為疾病高發期??稍谕唑龢颖緝葯z出極高的病毒濃度,加之疾病暴發與瓦螨寄生有著緊密地聯系,而被認為可能是一種原寄主為瓦螨的病毒。目前相關的研究結果僅基于病毒的核酸數據,而真正意義上的病毒學研究仍在進行中。
蜜蜂絲狀病毒和蜜蜂虹彩病毒是雙鏈DNA病毒。AmFV的名字源于它具有的一個長絲狀核蛋白,通過3次8字形卷曲,最終構成一個450nm×170nm的短棒形的有包膜的病毒粒子,內含一個長度為120~150k堿基對的DNA基因組,基因特征與囊泡病毒屬和桿狀病毒屬病毒非常相似。
AmFV常富集在染病蜜蜂的脂肪體、卵巢組織中,特別在發病后期,由于淋巴液中存在大量的被膜病毒顆粒,而使得患病個體血淋巴變為乳白色,成為蜜蜂絲狀病毒病的典型發病特征。AmFV經消化道途徑與蜜蜂微孢子蟲共同侵害蜜蜂,通常不表現癥狀。發病高峰出現在新老蜜蜂交替的春繁期,在一些死亡蜜蜂和患病蜂群樣本中可觀察到血淋巴變為乳白色的發病特征和檢測出高濃度AmFV病毒顆粒。
蜜蜂虹彩病毒。AIV屬于虹彩病毒科,具一個200kb的雙鏈DNA基因組內核,外被一層內膜和一個核蛋白外殼包裹,外形為一直徑為140nm的等軸二十面體大顆粒病毒。AIV與印度東方蜜蜂Apiscerana的一種聚蜂病有關,表現為部分不活躍的蜜蜂聚集成團,并從蜂群分離,多發于夏季。但隨外界蜜源條件的改善而緩解或痊愈。
AIV也可感染西方蜜蜂,虹彩病毒被報道在西方蜜蜂的寄生螨Varroamite樣本內發現,并作為一種與蜂群丟失相關的病原體而納入CCD的研究范圍。近期的一項CCD蜂群和健康蜂群病原體的對比調查報告中,發現AIV與CCD高度關聯,加之高濃度的蜜蜂微孢子中的檢出,意味著二者的聯合危害可能是導致蜂群損失的一個原因。
上一篇:蜜蜂卷翅病的癥狀與防治方法
下一篇:蜂螨之外,西蜂巢內還有其它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