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的特性(下)
十、分蜂性強
自然分蜂指在蜜粉源豐富、氣候適宜、蜂群強盛的條件下,原群蜂王與相當數量工蜂和部分雄蜂飛離蜂巢,另擇新居營巢生活的群體活動。它是蜜蜂群體自然增殖的唯一方式。中蜂好分蜂,這是適應性強的表現,但由于好分蜂,難于維持強群,對提高單位蜂群產量不利。
㈠促使分蜂的因素
主要包括環境因素、蜂群因素和季節因素。
⒈環境因素 包括外界環境因素和巢內環境因素。
⑴外界環境因素:主要是蜜粉源條件和氣候條件。較豐富的蜜粉源為蜜蜂的群勢發展和分蜂后的蜂群生存提供了物質條件,所以分蜂均發生在蜜粉源較充足,蜜蜂群勢增長的季節。悶熱的氣候易促成分蜂的發生。
⑵巢內環境方面:蜂巢擁擠、通風不良、巢溫過高、粉蜜充塞、壓縮子脾、供蜂王產卵的巢房不足、缺乏造脾余地等,都能加劇分蜂熱程度。
⒉蜂群因素
包括蜜蜂群勢、蜂王狀態、卵蟲數量、哺育蜂數量等。強盛的群勢是分蜂的前提,這是蜜蜂與環境適應的結果,因為弱群分蜂后的分出群和原群生活力減弱。蜂王狀態、卵蟲數量、哺育蜂數量是影響分蜂熱相互關聯的因素。新蜂王控制分蜂能力比老蜂王強,因為新蜂王產生并釋放的蜂王物質較多,新蜂王產卵力強,使蜂群中有更多幼蟲。由于幼蟲少、哺育蜂多,產生蜂群哺育力過剩,是導致分蜂的重要因素。
⒊季節因素
分蜂熱程度與季節有關,分蜂季節蜂群普遍發生分蜂熱,即使群勢不是很強。在云南昆明,中蜂分蜂的季節僅限于2~4月和8~10月,其他季節即使達到8~10足框的強群也基本不分蜂。長白山中蜂自然分蜂多發生在5月中旬~6月中旬。
㈡分蜂機制
通過對分蜂行為的觀察,發現從建造臺基,迫使蜂王在臺基中產卵,培育新王,減少對蜂王飼喂使其腹部收縮,驅趕和引導蜂王離巢分蜂等一系列分蜂行為均由工蜂主導。蜜蜂行為往往與自身的生理發育有關。
通過對東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的大量解剖研究發現,與無分蜂熱的蜂群相比,分蜂熱蜂群中工蜂卵巢出現不同程度的發育。由此推斷,工蜂卵巢發育與分蜂行為密切相關。但蜂王存在是分蜂的前提條件之一,若因失王導致的工蜂卵巢發育是不分蜂的。因此分蜂機制是,在蜂群中蜂王存在的前提下,卵巢發育的工蜂導致蜂群的分蜂行為。
進一步研究分析,能夠促使分蜂的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導致工蜂卵巢發育。將能促使分蜂的內外因可綜合歸納為蜂王物質不足、工蜂營養過剩和環境溫度偏高等3個直接導致工蜂卵巢發育的因素。
(1)蜂王物質不足蜂王物質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抑制工蜂卵巢發育。蜂王物質絕對不足是圍蜂王老弱,蜂王物質釋放不足造成的。所以,新蜂王的控制分蜂能力比老王強。在強群中雖然蜂王較好,但因工蜂數量多,使得每個工蜂得到的蜂王物質相對不足,同樣引起工蜂卵巢發育。
(2)工蜂營養過剩蜜蜂卵巢發育以脂肪體的發育為前提,發育的脂肪體釋放卵黃原蛋白,為卵巢發育提供了物質基礎。在活動季節工蜂脂肪體與卵巢發育有正相關關系。工蜂營養過剩促使脂肪體發育,因而導致工蜂卵巢的發育。
工蜂營養過剩的直接原因是大量的蜜蜂出房,哺育蜂增多,在粉蜜充足的前提下,因分泌的王漿過剩而自耗。工蜂營養過剩的間接原因是工蜂因工作量不足,體內營養消耗少造成的。強群青壯工蜂多,外界蜜源泌蜜量不大,巢內粉蜜已貯滿,又無造脾余地,工蜂不能投入采釀活動;或蜂王產卵銳減,巢內幼蟲少,哺育工作減輕,導致工蜂無事可干。
(3)環境溫度偏高通過對不同環境溫度下紗籠中工蜂卵巢發育的觀察,發現天氣冷工蜂卵巢很少發育,而天氣較熱則大量工蜂出現卵巢發育現象。這種現象可能因溫度偏高無需工蜂大量耗能產熱以維持巢溫而減少營養消耗造成的。環境溫度偏高主要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群勢強盛致使巢內擁擠和通風不良;二是由于氣候悶熱或蜂箱遮蔭不足,陽光長時間直射導致巢內溫度偏高。
十一、白天性情躁,夜間溫馴
中蜂性情比意蜂暴躁,特別是在蜜源缺乏的季節或是在陰冷的天氣更為突出,對那些失王群、有病群或有盜蜂的情況下開箱檢查,就難以避免挨整。中蜂容易騷動和發怒螫人,與其人工飼養馴化時間較短有關,也與它嗅覺靈敏有直接關系。中蜂長期處于自然界野生狀態,很少受到外來的干擾,更由于在自然界生存,為了維護群體的安全,具有較高的警戒本能,加上嗅覺靈敏,容易發現異物和異味,尚保留很強的防衛能力,常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因此,在白天不如意蜂溫馴,但在夜間中蜂的防衛能力很差,當夜間開箱檢查時,工蜂容易離脾,但不會隨便使用整針攻擊敵害物,這點剛好與意蜂相反,意蜂在夜間只要稍微揭開箱蓋,手碰巢脾時就立即被螫。
十二、盜性強
盜蜂是指工蜂進入它群蜂箱內竊取蜂蜜現象。中蜂嗅覺靈敏,容易察覺蜂箱(蜂群)散發出的蜜味,從而導致攻入它群箱內盜取食料。中蜂發生盜蜂常在蜜源缺乏的時候,特別是在久雨初晴或蜜源末期發生,這是由于工蜂有強烈的采集欲念,對蜜源十分敏感,于是蜂場上灑落的蜜汁,別群的貯蜜,以及倉庫里的蜂蜜等,都成了它們窺探的對象。
發生盜蜂,一般是強群盜弱群,有王群盜無王群,缺蜜群盜有蜜群,無病群盜有病群。發生盜蜂時,輕者受害群的貯蜜被盜空,引起饑餓;重者出現全場互盜,造成工蜂大量傷亡、蜂王遭受圍殺和引起逃群。
十三、蜂群失蜂王后易出現工蜂產卵
當中蜂群失去蜂王,群內又無可供改育成蜂王的工蜂小幼蟲或卵時,失王蜂群中少數工蜂2~3d后卵巢就會發育,并在工蜂巢房中產下未受精卵。工蜂產下的卵,培育出的成蜂均為雄蜂,且個體較正常雄蜂小。
工蜂產卵初期,通常也是1個巢房1粒卵,甚至會在王臺基內產卵。缺乏經驗的養蜂人員,容易誤認為是蜂王產的卵,但又找不到蜂王,只要認真對比即可辨別出來。工蜂產卵不是成片有秩序地進行,常有漏產的巢房,或卵產不到巢房底的中央。后期出現1個巢房中產數個卵,且產下的卵東倒西斜,十分混亂。
出現工蜂產卵的蜂群出現渙散不安,出勤大減等現象,群內工蜂體色開始變成黑亮色,容易激動,主動攻擊靠近蜂群的人和畜,飛行時發出嘶啞聲音。
西方蜜蜂的歐洲幾個亞種如歐洲黑蜂、意大利蜂等,失王后開始出現工蜂產卵的日數比中蜂推遲10d左右。非洲的幾個亞種如埃及蜂、東非蜂、海角蜂等則在與中蜂差不多的日數出現產卵工蜂。
已出現工蜂產卵的蜂群,一般不接受外來的王臺,產卵工蜂發現王臺后,像******王一樣把王臺咬破,但能夠接受剛出房的******王。******王交尾成功開始產卵后,蜂群可以逐漸恢復止常活動,但超過20d以上的工蜂產卵群對誘入的******王也難以接受。
十四、造脾迅速
中蜂造脾快又整齊是它一種本能,是長期遺傳下來的一種特性。中蜂在自然界生存,為了防御巢蟲危害,常常要咬掉舊脾再造新脾;為了避開不良環境常常要遷飛,另營新居。因此,造就了中蜂多泌蠟、快造脾的特性。
營巢造脾一般由5~18d的工蜂擔任,這個時期工蜂泌蠟細胞最發達,泌蠟能力最強。據觀察,外界氣溫要在18℃以上,工蜂才泌蠟造脾,中蜂造脾的適宜巢溫為33~35℃的范圍內。
營巢造牌的蠟,是工蜂腹部四對蠟腺的分泌物。工蜂在泌蠟之前,必須先大量吸蜜,蜜液在腹內經過一系列的轉化就變成蠟質。液態蠟質分泌到蠟腺的鏡膜上以后,遇到空氣便凝結成透明、易碎、近于白色的蠟鱗。蠟鱗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又小又薄,而且很輕,大約4萬片才有1kg重,蜜蜂分泌1kg蠟鱗需要消耗3~4kg的蜂蜜。每只工蜂每次只能分泌8片蠟鱗,建造一個工蜂房需用50片以上,而建造1個雄蜂房要用120片的蠟鱗。
蜜蜂造脾用蠟時,是用后足脛節和跗節之間的夾鉗,將蠟鱗夾送到口里,經口器咀嚼,并加唾液,使之成為柔軟富有彈性的蠟質。在天然蜂巢中,中蜂營巢時往往排成鎖鏈般的連串,懸掛在準備筑造的巢脾的基部,掛在下面的工蜂不斷往上部筑巢的蜜蜂輸送已經柔合的蠟質,而且是不斷輪班作業,經過日夜奮戰而逐漸筑成垂直且互相平行的巢脾。
采用新法飼養的蜂群,蜜蜂在人工巢礎上上造脾,一方面提供的巢礎加大了蜜蜂造脾的工作面,另一方面蜜蜂可利用巢礎上的蠟造脾,使得造脾速度更快,造成的脾也更整齊。一般情況下,中蜂只要1~2d便可造成1個巢脾。
由于中蜂不采膠,所以中蜂所營造的巢脾潔白,但強度比意蜂巢脾差。
十五、中蜂好咬舊脾,喜新脾
通常中蜂會在冬季、初春和越夏度秋時期咬毀舊巢脾。冬季咬脾是為了保溫,從咬脾的位置和狀況來看,中心巢脾咬的圓洞大,向外兩側逐漸縮小。洞的整體也像個圓球形,冬季蜂團聚結在圓洞里,便于傳溫和保溫,咬脾的程度視群勢的大小,蜂齡的長幼、貯蜜的多小、巢脾的新舊、巢外條件的不同而異。初春咬脾是為了更新蜂巢供蜂王產卵,由于中蜂蜂王不喜歡在舊脾上產卵,工蜂將巢房內有原來幼蜂遺留的繭衣和糞便的舊脾咬除,重新修建新脾供蜂王產卵,有利幼蟲的發育和生長。越夏度秋時期咬脾是為了驅逐巢蟲,中蜂將有巢蟲存在的巢脾上巢房壁甚至深達巢房底咬掉,追逼巢蟲落到箱底后,才重新修補巢房。
中蜂好咬除舊脾是一種生存的適應性,但中蜂咬脾不僅要消耗許多蜂蜜,而且蠟屑堆積箱底,不利飼養管理。
中蜂喜愛新脾,一旦巢脾比較陳舊,就將其咬除,然后再在原位筑造新脾。另一方面,中蜂蜂王喜再新脾上產卵,常常脾上巢房筑造到1/2深度時蜂王就開始在中產卵。
十六、抗病蟲害特性
⒈中蜂的抗螨性
雅氏瓦螨,又叫大蜂螨,是當前養蜂業中嚴重危害西方蜜蜂,特別是意大利蜜蜂的寄生螨類(圖 5)。其若螨寄生在封蓋內,使蛹發育不良,無法發育成健康的成蜂。蜂螨是中華蜜蜂的原始寄主,經長期互相抗爭,已對中華蜜蜂沒有明顯危害。工蜂的蛹不被寄生。只有少數若螨寄生在雄蜂的封蓋幼蟲及蛹內(占雄蜂房10%以下),不造成危害。
圖 5 意大利蜜蜂寄生大蜂螨
關于中蜂如何抵抗大蜂螨的危害,不少學者做了許多工作,彭英新、方月珍(1987)認為:大蜂螨發出的特殊氣味,被中蜂工蜂的觸角接受,從而引起叼咬蜂螨行為。有的學者認為:東方蜂種的工蜂封蓋蛹期發育日歷比意大利蜂短,而使若螨在封蓋房中無法完成發育成螨過程而死亡。楊冠煌等(1999)在群內采用同步攝像技術對中蜂對抗蜂螨行為和機理進行的研究顯示:
(1) 工蜂的復眼是發現大蜂螨存在的主要感覺器官把大蜂螨放在封蓋脾上,當大蜂螨不爬動時,距離在1cm之內的工蜂都無法發現當蜂螨爬動時,立刻引起周圍2~3cm的工蜂的注意,并有個別工蜂爬向前叼起蜂螨,但有時叼起的部位不準確。在只放幾只工蜂的小盒中把工蜂的復眼蓋住后,不能發現蜂螨存在。
(2)工蜂被大蜂螨附著后通過擺動腹部發出信息招來同伴幫忙清除把蜂螨放在正在工作的工蜂身上,立刻引起該上蜂腹部急劇擺動,同時發出頻率為275~500Hz、聲強達85dB以上的聲波,比正常狀態高10 dB以上,引起附近工蜂的注意。如果蜂螨不清除,這種動作會一直延續下去。而意大利蜜蜂的工蜂被蜂螨附著后,不擺動腹部、也不發出比正常狀態高的聲波,周圍工蜂也不注意。
當被蜂螨寄生的工蜂發出信息之后,立刻會有1~2只工蜂前來梳理,尋找蜂螨。只有當蜂螨在胸背板或腹部前二節背板爬動時,清理的工峰才容易發現它并將其叼起飛出巢門。蜂螨爬到并胸節或腹板等較隱蔽部分時,不易被清除,但被寄生工蜂一直不能安寧,引起更多工蜂前來梳理,直到把蜂螨清除了,被寄生工蜂才恢復安靜。
(3) 蜂蛹體內銅元素含量少影響蜂螨發育把中、意蜂工蜂的封蓋蛹取出,勻漿后,經乙醚提取,進行微量元素測定。發現中蜂工蜂蛹體內銅元素含量不及意大利蜂的1/2。同時我們測量其中保幼激素Ⅲ的劑量。中蜂封蓋前蛹期的量明顯高于意蜂。因此認為:中蜂工蜂蛹期發育日歷短于意蜂24h不是影響若螨發育的主要因素,而2個蜂種蛹期內的微量元素及其他物質差異才引起若螨發育的不同。
此外,中蜂對小蜂螨(亮熱厲螨)也具有抗性。福建農林大學龔一飛教授曾于1962年7月特地用意蜂受小蜂螨嚴重危害的2框爛子脾,脾上可見小蜂螨縱橫爬行,分別插進2個中蜂群的中央,3d后檢查蜂群,發現爛子全部被清除干凈,并一直觀察到第2年7月,試驗群繁殖和采蜜正常不受危害。
⒉抗美洲幼蟲腐臭病
美洲幼蟲腐臭病是歐洲4大名種蜜蜂的一種頑固的傳染性幼蟲病害。蜂群得病后引起3~4d幼蟲死亡。該病病原是幼蟲芽胞桿菌,這種桿菌抗藥性很強,一般很難根治,是一種嚴重危害西方蜜蜂蜂群的病害。中華蜜蜂幼蟲不受此病感染,如果將已得美洲腐臭病的意大利蜂子脾插入中蜂群內,中蜂工蜂會清理其中有病的意蜂幼蟲,從而不傳染本群幼蟲。中蜂抗美洲幼蟲腐臭病的原因是幼蟲體內的血淋巴蛋白酶不同于西方蜜蜂,具有抗美洲腐臭病基因。
⒊中蜂抗胡蜂
南方山區危害蜜蜂的胡蜂達5種,都是十分兇惡的,尤以馬蜂最兇猛。但中蜂飛行靈活敏捷,進出巢門直入直出,在巢門口停留的時間很短,善于巧避胡蜂危害。特別是胡蜂猖獗的炎夏期間,中蜂還有在清晨和黃昏突擊進行采集的特殊習慣,可以大大減少胡蜂及其他敵害的捕殺(圖 6)。若遇到小型胡蜂在巢門口侵襲時,中蜂守衛蜂數量增加至幾十只,在巢門板邊上排列成一行,一起搖擺腹部,突然緊縮翅膀發出一致發出“唰”、“唰”聲,以恐嚇胡蜂。當大型胡蜂侵犯時,守衛蜂龜縮到巢門內,讓來犯者進入巢門。胡蜂進入巢門后,巢門內附近的青年蜂立刻與胡蜂廝殺,扭成一團,由于在巢內廝殺,胡蜂無法逃脫,眾多工蜂把胡蜂殺死。 中蜂這種防御胡蜂的能力遠遠超過西方蜜蜂。
圖 6 胡蜂危害蜜蜂的情況
⒋中蜂清巢力弱,抗巢蟲力差
中蜂具有好咬舊脾的習性,常常將舊脾咬除。中蜂咬下的舊脾蠟屑掉于箱底,沒法清理,成為蠟螟幼蟲的食料,導致巢蟲大量滋生,上脾蛀食巢脾,危害封蓋子,造成封蓋蛹脾死亡。尤其是小群,更容易產生蛹脾“白頭翁”現象。
中蜂無法清理藏匿在巢脾中肋的巢蟲和藏匿在蜂箱縫隙的巢蟲蟲蛹。
十七、中蜂抗寒
中蜂個體比較耐寒。中蜂個體的安全臨界溫度為10℃,意蜂的為13℃。中蜂在氣溫5~6℃時出現輕度凍僵,2~4℃時開始完全凍僵,0℃時完全凍僵;意蜂在氣溫7~9℃時輕度凍僵,4~5℃時開始完全凍僵,2~5℃時15~20min完全凍僵。
觀察研究顯示,中蜂在氣溫9℃就能安全采集鵝掌柴蜜源;在晴天,即使陰處氣溫只有7℃時,中蜂也能大量出勤采集柃樹蜜源。而意蜂要在14℃以上才能正常出外采集。據觀察,氣溫低于14℃時的鵝掌柴花期,中蜂蜂群出勤數明顯高于意大利蜂群。中蜂耐寒的特性,有利于利用冬季的蜜源。
另據觀察,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林區的野外中蜂群,能在冬季零下30℃以下在樹洞中安全過冬;春季平均氣溫l~2℃時群內蜂王便開始產卵繁殖后代,比意大利蜂群提早半個多月;對北京中蜂的越冬蜂團測定中發現:中蜂冬團內溫度十分穩定。
中蜂是一個抗寒性強的蜂種。由于中蜂群具有完善的抗寒特性,從而也說明它的起源是在溫帶地區,然后再向亞熱帶、熱帶地區擴散。
十八、蜂蜜日產量低
中蜂工蜂個體比意蜂小,每次采蜜量也比較少。根據蜜蜂所楊冠煌的測定:北京中蜂在荊條花蜜期,每次來回的花蜜為5.8~22.8mg,平均12.6mg;而意蜂為7.8~30.8mg,平均17.8 mg。中蜂為意蜂的71%。根據福州劉仰文測定:福建中蜂在荔枝花期個體平均采蜜量為37.18 mg,而意蜂個體平均采蜜量為53.17mg。在龍眼花期中蜂個體平均采蜜量為29.82mg,而意蜂為35.80mg。假設在荔枝花期以同樣均有10000只外勤蜂群勢的兩種蜜蜂,每日每只外勤蜂都出外采集10次,每次個體采蜜量按上述測定的數量計算,這樣的話,中蜂群日采荔枝蜜3718 g,而意蜂日采荔枝蜜達5317g,中蜂群的日采荔枝蜜量僅有意蜂群的71.6%。
上述可見,北京中蜂和福建中蜂與意蜂日采蜜量的比較基本符合,說明中蜂在大流蜜期的日采蜜量不如意蜂。但中蜂習性勤勞,早出晚歸,善于充分利用零星空源,在同樣零星蜜源情況下,意蜂入不敷出,而中蜂尚有貯存。
十九、蜜房封蓋干白型
中蜂封蓋蜜脾潔白整齊干爽。這一方面是由于中蜂的蜜房封蓋是工蜂自身分泌的純蠟,無樹膠等其他雜質摻入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中蜂封蓋蜜巢房的封蓋屬干型封蓋,即巢房內蜂蜜與蠟蓋之間留下微小的間隙,巢房內的蜂蜜不與蠟蓋接觸,使蠟蓋保持原來潔白顏色所致。
中蜂蜜房于爽潔白的特性給生產巢蜜提供有利的條件。利用中蜂來生產巢蜜,可以生產出巢脾新鮮、蜂蜜純正、封蓋平整、顏色潔白、無破裂濕面高質量的巢蜜。
二十、認巢能力差,易錯投
由于中蜂認巢能力差,易錯投,所以排列蜂群時應利用地形地勢,并且蜂群之間有適當間隔。
雙群夾箱飼養時,巢門應互向開設。
為防止中蜂錯投,也可在蜂箱或蜂箱前壁涂上不同顏色,在蜂箱前壁設計不同圖案供蜜蜂辨認。
二十一、蜂王易母女同巢交替
中蜂一旦蜂王衰老、殘疾或因生理性產卵量下降,就會自行培育新蜂王替換原有蜂王,而且老蜂王在新蜂王出房,甚至產卵后還會與新蜂王同巢生活一段時間。
方文富 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