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對西方蜜蜂采用1和2日齡工蜂幼蟲產漿的王臺接受率和不同時間取漿漿量進 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① 2日齡工蜂幼蟲的王臺接受率(80.67%)極顯著高于1日 齡的(49.33%);② 1和2日齡幼蟲產漿的臺平均產漿量最高峰分別在各自移蟲后第84 小時和第72小時,漿量較高時段分別在移蟲后第78-90小時和第66-78小時。 兩日齡幼 蟲產漿最高漿量之間及漿量較高時段的漿量均無顯著差異,但采用2日齡幼蟲產漿的比 1 日齡幼蟲的提前12小時達到臺平均產漿量高峰和漿量較高時段。③ 采用2日齡幼蟲產漿 其總產漿量可比采用1日齡的增加56%。通過本試驗我們認為:西方蜜蜂產漿采用2日齡 幼蟲,并在移蟲后第66-78小時內取漿最適。
關鍵詞:西方蜜蜂、工蜂幼蟲、王臺、移蟲、產漿量
蜂王漿是養蜂生產的重要產品之一。在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蜂王漿生產中, 傳統上采用1日齡(18-24小時齡)的工蜂幼蟲移蟲,并在移蟲后第48-68 小時取漿( 龔一飛,1981)。但近年來隨著蜂王漿生產的發展,許多蜂學工作者對王漿生產采用的 工蜂幼蟲大小和取漿時間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的探討和研究,他們有的認為采用2 日齡的 幼蟲可提高產漿王臺接受率和縮短產漿周期,從而提高王漿的總產量(馬德風等,1990; 王強,1990);有的則認為采用12-48小時齡的幼蟲其王臺接受率無顯著差異,且在同 等條件下,同樣長的時期內不同時間取漿其總產漿量差異不顯著(沈基楷,1991;陳世 壁等,1992);看法不一。究竟采用1日齡工蜂幼蟲產漿好?還是采用2日齡的好?至今尚無定論。
蜂王漿生產采用適齡工蜂幼蟲和適時取漿是奪取蜂王漿高產的重要技術之一。筆者 在對中華蜜蜂( A. c. cerana )產漿適齡工蜂幼蟲和產漿時間的研究中發現,采用 2 日齡幼蟲(30-36小時齡)產漿可顯著提高王臺接受率,縮短取漿周期,從而使王漿的 總產量提高1.5倍(方文富,1994)。如若西方蜜蜂產漿也有類似情況, 那么改變傳統 采用1日齡幼蟲的作法,采用較大日齡的工蜂幼蟲并適時取漿將大大提高蜂王漿的產量。 為給西方蜜蜂產漿制定采用適齡幼蟲和適時取漿的時間這一技術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本 文通過對意大利蜜蜂產漿采用不同日齡工蜂幼蟲的王臺接受率和不同時間王臺中王漿量 的探討來研究確定西方蜜蜂的適齡產漿幼蟲和取漿時間。
1.1 材料與方法
試驗于1995年5-6月間在福州西郊進行。試驗意大利蜜蜂 8群,采用繼箱飼養,其 中4 群為試驗群,用于產漿試驗;另4群為輔助群,用于提供產漿用工蜂幼蟲和提供試驗 群提取王臺后的補充王臺。試驗期間蜜粉源以龍眼(Dimocarpuslongan Lour.)與女貞 (Ligustrum lucidum Ait.)為主。
試驗用產漿工蜂幼蟲, 1日齡的為18-24小時齡幼蟲; 2日齡的為30-36小時齡幼蟲。 幼蟲由2個輔助群提供。方法是:用框式隔王板在底箱內隔出一個1框區作產卵區, 并在 移蟲前5天午夜12時在其中插入一個經工蜂清理過的空工蜂脾,供蜂王產卵;在次日上午6 時取出已產卵的工蜂脾,置于同群無王區哺育,以提供2日齡產漿幼蟲。第二天中午12時, 如法在產卵區插入空脾,并在當日下午6時提出置于無王區哺育,以提供1日齡產漿幼蟲。
移蟲在中午12時采用杜利特爾(Doolittle)單式移蟲法進行。 產漿試驗在試驗群 繼箱內進行,每箱1個產漿框,每個產漿框4條臺基條,每條臺基條25只臺基。 各臺基條上 采用1日齡和2日齡幼蟲的王臺各半,并以臺基條為單位上下交錯排列。輔助群每群1個產 漿框,以1日齡幼蟲培育產漿王臺100個,供試驗群提取試驗樣本后補臺。
樣本分 5月24-28日、6月2-6日、6月9-13日三批提取。每批自移蟲后第48小時 起,每隔6小時取樣一次,直至王臺封蓋。取樣時,每群采用1和2日齡幼蟲的王臺各分別取 相同數量(2、3或4個) 。三批混合樣本兩個日齡不同時間取得的樣本各分別為30個。 取樣時,每群均在同一產漿框的相應位置提取,取樣后立即采用輔助群的王臺如數原位補 給,并做好標記以免誤取其為樣本。取出的王臺樣本立即鑷除蜂王幼蟲,用電光分析天平 稱量個王臺的漿量并作好記錄。 采用1和2兩個日齡幼蟲產漿的王臺接受率分別通過其總移蟲王臺數和接受的王臺數 進行百分率計算。
1.2 結果
1.2.1 采用1和2日齡工蜂幼蟲產漿的王臺接受率的比較
采用2日齡工蜂幼蟲產漿其王臺接受率為80.67%,采用1 日齡工蜂幼蟲的王臺接受 率為49.33%(表1)。兩種不同日齡幼蟲的王臺接受率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顯示:采用 2日齡幼蟲產漿其王臺接受率極顯著高于采用1日齡幼蟲的( P < 0.01 )。
1.2.2 采用1、2日齡工蜂幼蟲產漿不同時間取漿臺平均產漿量的比較
1.2.2.1 采用1、2日齡工蜂幼蟲產漿,移蟲后第48小時至王臺封蓋不同時間取漿臺平均產 漿量變化的比較
據表2繪制的采用1、2日齡工蜂幼蟲產漿不同時間取漿臺平均產漿量的折線圖如圖1 所示。
圖1顯示:①兩條漿量變化的折線形狀相似, 說明兩個不同日齡幼蟲產漿其臺平均 產漿量的變化基本一致;②采用1日齡幼蟲的臺平均產漿量在移蟲后第84小時, 即蟲齡 在第102-108小時時達到最高峰,而采用2日齡的則在第72小時,即蟲齡在第102- 108 小時時達到最高峰,這說明無論采用哪個日齡幼蟲其臺平均產漿量都一致在蜂王幼蟲發 育的第102-108小時齡達到最高峰,而采用2日齡幼蟲的比采用1日齡幼蟲的提前12個小 時達到最高峰。據此,在產漿中采用2日齡幼蟲可縮短取漿周期, 提高單位時間王漿產量。
圖 1 采用 1、2日齡工蜂幼蟲產漿不同時間取漿臺平均產漿量的折線圖
1.2.2.2 采用1日齡和2日齡工蜂幼蟲產漿不同時間取漿臺平均產漿量的比較
1.2.2.2.1 同日齡工蜂幼蟲產漿,不同時間取漿臺平均產漿量的比較
采用1日齡工蜂幼蟲產漿時,移蟲后第84小時取漿其臺平均產漿量與第78 小時和第 90小時取漿的均無顯著差異(P>0.05);而移蟲后第78小時取漿的臺平均產漿量極顯著 高于第72小時取漿的(P<0.05),第90小時取漿的臺平均產漿量極顯著高于第96小時取 漿的(P<0.01)(表3)。據此,當采用1日齡幼蟲產漿,在移蟲后第78-90小時內取漿 臺平均產漿量最多。
同理,當采用2日齡工蜂幼蟲產漿時,在移蟲后第66-78 小時內取漿臺平均產漿量 最多(表4)。
1.2.2.2.2 采用1、2日齡工蜂幼蟲產漿兩相同幼蟲發育時齡臺平均產漿量最高時段的比較 采用1、2日齡工蜂幼蟲產漿其兩相同幼蟲發育時齡的臺平均產漿量均無顯著差異( P>0.05)(表5)。這表明采用1日齡幼蟲產漿在移蟲后第78-90小時取漿的臺平均產漿 量與采用2日齡幼蟲在移蟲后第66-78小時取漿的完全相同。
1.3 討論
1.3.1 采用 2日齡工蜂幼蟲產漿王臺接受率高可有效地提高蜂王漿的總產量
采用 2日 齡工蜂幼蟲產漿其王臺接受率為80.67%,采用1 日齡工蜂幼蟲的王臺接受率為49.33%。 兩種不同日齡幼蟲的王臺接受率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顯示:采用 2日齡幼蟲產漿其王臺 接受率極顯著高于采用1日齡幼蟲的(P < 0.01)。 這一結果于馬德風和王強(1990) 的結論一致。產漿王臺接受率的提高,可使產漿的有效王臺數量增加,從而有效地提高 蜂王漿的總產量。采用2 日齡工蜂幼蟲使產漿王臺接受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有二:①幼蟲 相對較大,其抗逆能力較強,不易因移蟲可能造成的損傷死亡;②巢房內底漿相對較多, 這不但可避免移蟲時損傷幼蟲,而且可有較多的底漿連同幼蟲一起移入產漿臺基,使得 移入臺基的幼蟲一開始就有豐富的食料,從而提高幼蟲的成活率。
1.3.2 采用2日齡幼蟲產漿可縮短產漿周期提高總產量 試驗顯示,采用1日齡幼蟲產漿, 在移蟲后第78-90 小時內取漿臺平均產漿量最多,而采用2日齡幼蟲的則在移蟲后第66 -78小時內取漿臺平均產漿量最多,這說明采用2日齡幼蟲可比采用1日齡幼蟲的提前12 個小時達到最高階段。又統計結果顯示,兩個不同日齡幼蟲產漿其臺平均漿量最高階段 的漿量差異不顯著(P>0.05),這說明采用 1日齡幼蟲產漿在移蟲后第78-90小時取漿 的臺平均產漿量與采用2 日齡幼蟲在移蟲后第66-78小時取漿的完全相同。綜此,采用 2 日齡幼蟲產漿可在臺平均漿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縮短產漿周期。
產漿周期的縮短,意味著在同等條件和同樣長的產漿時間內,產漿的批數可增加, 從而提高單位時間蜂王漿的總產量。這一結果與沈基楷(1991)和陳世壁(1992)的結 論相反,但與筆者(1994)對中華蜜蜂類似問題的研究結論相仿。
1.3.3 采用2日齡幼蟲產漿可增產王漿1.56倍 試驗結果已知,采用 1日齡幼蟲產漿,其 王臺接受率(P)為49.33%,取漿時間(d)為3.5天(取其時段的中值);采用 2日齡幼 蟲的王臺接受率(P')為80.67%, 取漿時間(d')為3天(取其時段的中值);且它們 的臺平均產漿量相同均為(g)克。那么, 在相同的時間(D)天內,每批移蟲總臺數(N) 相同時,采用1日齡幼蟲產漿的總產漿量(W)和采用2日齡幼蟲的總產漿量(W')如下式:
W = N×P×g×D÷d (克) ............①
W'= N×P'×g×D÷d' (克) ............②
將②式除以①式,得
W' N×P'×g×D÷d' P'÷d' 0.8067÷3.5即采用2日齡幼蟲產漿的總產漿量是采用1日齡幼蟲產漿的1.56倍,也就是采用2 日齡幼 蟲產漿王漿的總產漿量可比采用 1日齡幼蟲的增產56%。這一結果與馬德風(1990)的 結論大致一致。
參考文獻
方文富等:中華蜜蜂產漿適齡幼蟲及取漿時間的研究, 蜜蜂雜志 1994(5):3-5
陳世壁等:不同日齡幼蟲與蜂王漿產量關系的研究, 中國養蜂 1992(6):2-6
龔一飛主編:王漿的生產, 《養蜂學》, 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pp. 166-167,1981
馬德風等:提高蜂王漿產量的主要措施, 蜜蜂雜志 1990(1):8
沈基楷:不同周期取蜂王漿效果的試驗, 中國養蜂 1991(6):2-4
王強:提高蜂王漿產量的措施, 養蜂科技 1990(1):16
A study on the Instar Best for Royal Jelly Production and the Time of Removing Royal Jelly for the Royal Jelly Production of Apis mellifera
Fang Wenfu Zhang Wensong Ji Ting
( Bee Science College, FAFU, Fuzhou 350002)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rate of cell reception and the average yield of royel jelly per cell in the different time after transfering with 1 days old instars and with 2 days old instars for royal jelly production of Apis mellifera. The results are shown: 1). the rate of cell reception with 2 days old instars ( 80.67%) is remarkbale highter than that with 1 days old instars ( 49.33% ) ( p<0.01); 2).the time when the average yield of royal jelly per cell with 2 days old instars reaches highest is less 12 hours than that with 1 days old instars. 3).the total yield of royal jelly with 2 days old instars is 56% highter than that with 1 days old instars. From the results, we suggested that the 2 days old instars and removing royal jelly at the 66th-78th hour after transfering could be best for royal jelly production of Apis mellifera.
Key Word: Apis mellifera, instar of worker, queen-cell, transfering, yiald of royal jelly
方文富 張文松 吉挺 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
1102下一篇:蜜蜂利用蜂膠與集膠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