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放牧的方式
養蜂的綜合經濟效益是養蜂生產活動最終經濟效果的體現。從群純收入、每百元產值的物質費用和生產成本、每一勞力的凈產值以及每一養蜂工日的凈值等五個方面進行綜合經濟效益結果的比較是最全面、最客觀,最能說明不同飼養方式所取得的經濟效果不同。
當前養蜂放牧的方式有大轉地、小轉地、定地三種。定地飼養是指蜂群基本上在固定的蜂場飼養,但有時也將蜂群轉移 到附近有蜜粉源的地方采蜜或進行繁殖蜂群。大轉地飼養是跨省界,將蜂群長途運輸到上千公里以外的主要蜜源植物地區,從事養蜂生產。小轉地飼養是在定地養蜂的前提下,為充分利用蜂場幾十、幾百公里范圍內的短途轉地飼養。
實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轉地飼養,能讓蜂群在一年之內,連續趕采多個大蜜源,增加蜂產品產量和蜂群的繁殖,戰勝自然災害的有效措施。但是各項開支大,風險也大。長途轉地飼養需要有豐富的經驗和有組織地進行,大轉地養蜂不僅要支出大筆的運費,人工費用相對也較多,自然成本就高。
定地養蜂的產量高,因為定地養蜂比較容易做到常年保持強群,特別是花粉充足的地方,常年保持強群,王漿高產的優勢更為明顯。同時定地養蜂節省了一大筆運輸費,人工費用也較少,但是不能充分利用蜜源資源。小轉地養蜂既能充分利用蜜粉源,又沒有大轉地養蜂的費用高,所以每勞力的凈產值較多,蜂蜜、蜂王漿、蜂蠟和蜂膠等產品的成本都較低。而且以小轉地飼養虧本的蜂場最少,而定地最多,大轉地居中。通過對產量、產值的比較,生產成本的比較,經濟效益的比較,在當前養蜂存在諸多不利因素的情況下,為了使養蜂生產有較多的盈利,采用定地結合小轉地的方式飼養比較合適,有利于發展蜂群的生產潛力,開展多品種生產,風險也比較小。在有多個連續大蜜源地區,也可定地飼養,在養蜂的同時抽空從事別的農副業生產。轉地飼養的管理措施是:
1.落實場地 對某一地方經過實地考察以后,了解到該地主要蜜源植物的種類、面積、開花時間、氣候情況以及歷年到該地放牧蜂情況和蜂蜜產量以后,提前落實擺放蜂群的場地。
2.調整蜂群 轉地前,對蜂群群勢進行適當調整,重新布置蜂巢,固定巢脾,使蜂巢便于空氣流通,以保證運輸途中的安全。
(1)調整群勢 蜜蜂多、子脾多的強群,在運輸期間由于空氣流通不暢,最容易被悶死。在轉地前,把強群過多的蜜蜂和子脾調整給較弱的蜂群,使繼箱群保持12~15框蜂,6~8個子脾。巢箱放7~9個脾,繼箱放5~7個脾,每個脾上有七八成蜂。在轉地前一周左右,從強群提出帶蜂或不帶蜂封蓋子脾補給弱群。臨起運前夕,在蜜蜂大量飛行時,可以把強群原位置換上弱群,讓強群的飛翔蜂飛入弱群。也可以在傍晚將強 群的紗蓋連同聚集的蜜蜂與弱群的紗蓋對調。7~10框蜂的平箱群,可以臨時加上一只空脾繼箱。
(2)調整蜜脾 轉地前根據群勢留蜜脾,繼箱群選留2個封蓋蜜脾,平箱群選留一個封蓋蜜脾,放于巢箱內的外側。同時抽出沒有哺育過蜂子的新巢脾,特別是新的蜜脾和未封蓋的整框蜜脾,防止新脾斷裂和墜毀。此外還要調整粉脾,雙王群往往缺乏花粉,可抽補花粉脾。
(3)加水脾 在盛夏運輸途中消耗水分較多,包裝前給每群一個灌上清水的脾,放在繼箱內巢脾的外側。
(4)巢脾的排列 各類巢脾的排列,要有利于蜂群的生活和通風,使巢箱和繼箱都有相當的空間,便于蜜蜂空氣流通。春季氣溫較低時,群勢也不強大,對蜂巢可以不作大的調整,子脾仍放在中央。高溫季節,群勢強,將子脾和空脾分放在上下兩箱體內,在一側兩側或者中央留有空間。
3.蜂群包裝 主要是使巢脾固定,不擺動,將巢箱和繼箱連接起來,最好用巢脾固定器將巢脾固定。亦可用長40毫米、寬15毫米、厚12~15毫米的木條(框卡)卡在各巢脾之間。外側加隔板,用鐵釘固定。連接巢箱和繼箱的方法有多種。用竹板連接省錢,但損害箱體。方法是:用4塊長200毫米,寬20~25毫米的竹板釘在蜂箱的前后壁呈八字形。使用箱外包裝器或者打包機,用塑料帶子把巢箱、繼箱和箱蓋連接在一起比較方便。如果巢箱和繼箱沒有紗窗,必須使用鐵紗副蓋,以保證通風。將鐵紗副蓋釘在繼箱上。打開箱蓋上的通氣窗。最好用麻繩將蜂箱綁扎,便于搬動。傍晚,當蜜蜂大部分進巢時,噴煙或者噴水驅趕蜜蜂進巢,然后關上巢門。最好使用鐵紗巢門。
4.裝運蜂群 裝運過農藥,有毒化學品的車、船不能裝運蜂群。公路使用卡車,江河使用船在夜晚運輸蜂群比較安全。短途可使用膠輪手推車。蜂箱門朝后,使巢脾與車廂平行。養蜂人員必須隨蜂押運,以便及時處理特殊情況。 蜂群運到目的地,及時把它們搬到場地,分散擺好,向巢門噴一些水,然后打開巢門。次日檢查蜂群,整理蜂巢。
685上一篇:蜂群的飼養
下一篇:誘入蜂王需要了解的方法和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