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培育優質中蜂蜂王
|OK蜜蜂網
蜂王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蜂群的發展和蜂產品的產量。目前,多數蜂農飼養中蜂采用粗放管理方式,使用自然王臺育王。由于工蜂建造自然王臺育王受氣候、蜜源、群勢、群內條件、分蜂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培育出來的蜂王質量差異大,從而導致中蜂的生產力不高。以下介紹中蜂蜂王發育的最佳群內條件,復式移蟲方法,以便蜂友采用人工培育出優質蜂王方法,提高飼養中蜂的經濟效益。
中蜂在我國分布廣泛,目前我國的中蜂處于人工飼養或半人工飼養狀態。土法飼養的中蜂群毀脾取蜜,只能在蜂群分蜂期或自然交替蜂王的情況下,由工蜂建造自然王臺培育蜂王。土法飼養的中蜂在分蜂、取蜜、繁殖等方面受到極大的限制。中蜂活框飼養后,可以人工培育蜂王、人工分蜂、適時取蜜和提高蜂群的繁殖率,大大提高了中蜂的經濟效益。
蜂王質量優劣直接影響蜂群的繁殖和產蜜量。活框飼養的中蜂群,人工培育優質蜂王顯得尤為重要。本人從事養蜂工作多年,在養蜂生產實踐中觀察到,優質蜂王具有良好的遺傳性狀,能維持強大的群勢,工蜂采集力強,蜂群抗病力強。
一、培育優質蜂王蜂群的條件
中蜂在自然界群體性能差異較大,有的蜂群存在分蜂性強、喜遷飛、性情暴烈等缺點,這些不良特性對于中蜂在自然界的生存斗爭是有利的,但卻不符合人類生產的要求。
1、選擇具有優良性狀的蜂群培育蜂王 蜂群的優良性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分蜂性弱,能維持強大的群勢 在我國南北中蜂群勢差異大。在華南,能維持7-8框蜂不分蜂就算是強群;而在長江中游,7-8框蜂只能算中等群勢;在華中地區,能維持8-10框蜂(中蜂標準箱)不分蜂的蜂群,可以算得上是強大的群勢。
工蜂個體大,群體采集力強 在同等蜜源條件、氣候條件下,工作蜂出勤早,歸巢晚,蜂群進蜜快,取蜜時產蜜量明顯高于其他群,這樣的蜂群采集力強。
抗巢蟲和中蜂囊狀幼蟲病的能力較強 在蜂場有的蜂群對巢蟲和中囊病的抵抗能力強,遇上中囊病發生卻安然無恙。這樣的蜂群就可以作為培育蜂王的哺育群。
性情溫和,抗逆性較強 性情溫和的蜂群便于檢查、取蜜等管理。蜂群的抗逆性主要表現在遇上惡劣的氣候條件時不飛逃,抗寒能力較強等。
2、培育優質蜂王的群內條件 蜂王質量的優劣取決于幼蟲期得到蜂乳的數量和穩定的巢溫。構造良好的群內環境是培育優質蜂王的先決條件。
有足夠的哺育蜂 工作蜂羽化第4日齡后,工蜂位于頭部前額和兩側的王漿腺開始發育,并分泌王漿,哺育蜂是羽化出房中4-18日齡的年輕工作蜂。群內哺育蜂多能夠分泌充足的蜂王幼蟲發育需要的蜂乳。
穩定的巢溫 蜂王幼蟲發育的適宜溫度是33℃-35℃,哺育群的溫度要保持在33℃-35℃,才能使幼蟲健康成長。
群內剛出現雄蜂蛹 這時期蜂王的產卵量開始下降,也是群內積累青年蜂最多的時候。此時蜂群對王臺的接受率比較高。
二、培育中蜂王的操作技術
人工培育出體格健壯、產卵力強的蜂王,利用優質雄蜂,選擇強壯健康的哺育群育王。移蟲、分配王臺等方面的正確的操作技術很重要。
1、提前培育種用雄蜂 蜂王與雄蜂的發育期不同,為了使雄蜂與蜂王的性成熟期相吻合,需要提前培育種用雄蜂。做法是選擇經濟性狀優良的蜂群培育種用雄蜂,在春季蜂群進入快速增殖期,加人雄蜂房多的巢脾擴大蜂巢,促使蜂王產下未受精卵,同時加強飼喂。如果蜂巢內貯蜜不足,孵化的雄蜂幼蟲可能被工蜂拖掉。春季外界氣溫較低,要適當給蜂群保溫。待雄蜂幼蟲封蓋后,子脾兩面的蜂路保持在12-14mm,避免擠傷雄蜂蛹。在培育種用雄蜂期間,非種用的雄蜂蛹要及時割除。
2、選擇哺育群 蜂王在幼蟲期得到蜂乳的多少決定蜂王質量的優劣。因此,選擇哺育群特別重要。在移蟲前一個星期,在蜂場挑選性狀優良的蜂群作為哺育群。
移蟲前一天,對哺育群進行調整。要求8框蜂以上的群勢,巢內有大量的哺育蜂,保留封蓋子脾和少量的幼蟲脾,抽出空脾使蜂數密集。
中蜂在無王的狀態下情緒低落,工蜂泌乳減少。所以,在培育蜂王期間哺育群不能無王或靠臨時抽出蜂王來提高接受率。為了使哺育群正常繁殖和育王,在蜂巢當中插入隔王板,把蜂群劃分為繁殖區和育王區。繁殖區留成熟子脾,育王區留卵蟲脾和蜜粉脾。這樣哺育群很容易接受王臺。
3、制作人工王臺 在自然蜂群里,中蜂王臺剛產卵時的臺基深度約6-9mm。隨著臺基內幼蟲發育工蜂逐漸加高臺壁,封蓋的自然王臺高度在15-20mm。根據工蜂在建造王臺時表現出的生物學特性,人工臺基以高9mm,直徑8-lOmm為宜。
4、移蟲 把經濟性狀優良蜂群中的幼蟲移入人工王臺內生長。
第一次移蟲 工蜂飼喂蜂王幼蟲是隨著幼蟲生長逐漸增加泌乳量。根據這一特點,第一次移蟲的蟲齡可適當大一點。這樣的幼蟲易挑,易被工蜂接受。移蟲時動作要輕,不能擦傷幼蟲。
復式移蟲 第一次移蟲24小時后進行復式移蟲。復移前最好飼喂蜂群,剌激工作蜂多吐漿,便于挑蟲。然后從種群尋找不超過24小時蟲齡的幼蟲移人王臺內。為保證幼蟲有足夠的蜂乳,8框蜂的群勢移人20-25個幼蟲較合適。移完后迅速把育王框放進哺育群。
復移后幼蟲發育特點 當育王框重新放進哺育群后,哺育蜂對臺基內的幼蟲進行認真地檢查,在復移后的2-10小時內決定取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接受率。復移36小時后幼蟲發育很快,進食量增大。這時哺育蜂飼喂的蜂乳隨之增多,幼蟲呈乳白色漂浮在蜂乳上面。本人觀察到,復移72小時后,哺育蜂對蜂王幼蟲飼喂的次數明顯增加,每分鐘有10-15只工蜂把頭伸進王臺內飼喂或探視。這時王臺加高到17-19mm;王臺周圍的哺育蜂既繁忙又緊張,臺內積累的蜂乳達到高峰期。到了復移后90小時,工蜂將臺口縮小,整個王臺呈寶塔狀,過不多久工蜂逐漸把臺口封住。
三、組織交尾群和提高交尾率
王臺封蓋后的第7天組織交尾群。組織交尾群方法有兩種:
1、原群交尾好 在蜂巢中間加隔離板,把蜂群分為有王區和無王區,兩個區各開巢門。分區第二天在無王區介紹成熟王臺。
2、多區組織交尾群 把標準蜂箱分隔成三個小區,巢門開在不同的方向。每個小區放子脾和蜜粉脾各一張,小區內要蜂多于脾。三個小區四周要隔嚴,防止區間的工蜂和蜂王串通。組織交尾群的第二天介紹王臺。
介紹王臺一天后處女王出房,處女王出房的第一天在巢脾上不停地爬行。第二和第三天處女王特別畏光,大部分時間靜靜地匍匍在巢脾上。處女王在出房后6-9天交尾。根據處女王的特點,提高交尾成功率,在介紹王臺后盡量不要檢查交尾群。在交尾群巢門前帖上標記,提高處女王交尾歸巢辨認力。交尾群要離蜂場采蜜群遠一些,同時要防止盜蜂發生。
中蜂在我國分布廣泛,目前我國的中蜂處于人工飼養或半人工飼養狀態。土法飼養的中蜂群毀脾取蜜,只能在蜂群分蜂期或自然交替蜂王的情況下,由工蜂建造自然王臺培育蜂王。土法飼養的中蜂在分蜂、取蜜、繁殖等方面受到極大的限制。中蜂活框飼養后,可以人工培育蜂王、人工分蜂、適時取蜜和提高蜂群的繁殖率,大大提高了中蜂的經濟效益。
蜂王質量優劣直接影響蜂群的繁殖和產蜜量。活框飼養的中蜂群,人工培育優質蜂王顯得尤為重要。本人從事養蜂工作多年,在養蜂生產實踐中觀察到,優質蜂王具有良好的遺傳性狀,能維持強大的群勢,工蜂采集力強,蜂群抗病力強。
一、培育優質蜂王蜂群的條件
中蜂在自然界群體性能差異較大,有的蜂群存在分蜂性強、喜遷飛、性情暴烈等缺點,這些不良特性對于中蜂在自然界的生存斗爭是有利的,但卻不符合人類生產的要求。
1、選擇具有優良性狀的蜂群培育蜂王 蜂群的優良性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分蜂性弱,能維持強大的群勢 在我國南北中蜂群勢差異大。在華南,能維持7-8框蜂不分蜂就算是強群;而在長江中游,7-8框蜂只能算中等群勢;在華中地區,能維持8-10框蜂(中蜂標準箱)不分蜂的蜂群,可以算得上是強大的群勢。
工蜂個體大,群體采集力強 在同等蜜源條件、氣候條件下,工作蜂出勤早,歸巢晚,蜂群進蜜快,取蜜時產蜜量明顯高于其他群,這樣的蜂群采集力強。
抗巢蟲和中蜂囊狀幼蟲病的能力較強 在蜂場有的蜂群對巢蟲和中囊病的抵抗能力強,遇上中囊病發生卻安然無恙。這樣的蜂群就可以作為培育蜂王的哺育群。
性情溫和,抗逆性較強 性情溫和的蜂群便于檢查、取蜜等管理。蜂群的抗逆性主要表現在遇上惡劣的氣候條件時不飛逃,抗寒能力較強等。
2、培育優質蜂王的群內條件 蜂王質量的優劣取決于幼蟲期得到蜂乳的數量和穩定的巢溫。構造良好的群內環境是培育優質蜂王的先決條件。
有足夠的哺育蜂 工作蜂羽化第4日齡后,工蜂位于頭部前額和兩側的王漿腺開始發育,并分泌王漿,哺育蜂是羽化出房中4-18日齡的年輕工作蜂。群內哺育蜂多能夠分泌充足的蜂王幼蟲發育需要的蜂乳。
穩定的巢溫 蜂王幼蟲發育的適宜溫度是33℃-35℃,哺育群的溫度要保持在33℃-35℃,才能使幼蟲健康成長。
群內剛出現雄蜂蛹 這時期蜂王的產卵量開始下降,也是群內積累青年蜂最多的時候。此時蜂群對王臺的接受率比較高。
二、培育中蜂王的操作技術
人工培育出體格健壯、產卵力強的蜂王,利用優質雄蜂,選擇強壯健康的哺育群育王。移蟲、分配王臺等方面的正確的操作技術很重要。
1、提前培育種用雄蜂 蜂王與雄蜂的發育期不同,為了使雄蜂與蜂王的性成熟期相吻合,需要提前培育種用雄蜂。做法是選擇經濟性狀優良的蜂群培育種用雄蜂,在春季蜂群進入快速增殖期,加人雄蜂房多的巢脾擴大蜂巢,促使蜂王產下未受精卵,同時加強飼喂。如果蜂巢內貯蜜不足,孵化的雄蜂幼蟲可能被工蜂拖掉。春季外界氣溫較低,要適當給蜂群保溫。待雄蜂幼蟲封蓋后,子脾兩面的蜂路保持在12-14mm,避免擠傷雄蜂蛹。在培育種用雄蜂期間,非種用的雄蜂蛹要及時割除。
2、選擇哺育群 蜂王在幼蟲期得到蜂乳的多少決定蜂王質量的優劣。因此,選擇哺育群特別重要。在移蟲前一個星期,在蜂場挑選性狀優良的蜂群作為哺育群。
移蟲前一天,對哺育群進行調整。要求8框蜂以上的群勢,巢內有大量的哺育蜂,保留封蓋子脾和少量的幼蟲脾,抽出空脾使蜂數密集。
中蜂在無王的狀態下情緒低落,工蜂泌乳減少。所以,在培育蜂王期間哺育群不能無王或靠臨時抽出蜂王來提高接受率。為了使哺育群正常繁殖和育王,在蜂巢當中插入隔王板,把蜂群劃分為繁殖區和育王區。繁殖區留成熟子脾,育王區留卵蟲脾和蜜粉脾。這樣哺育群很容易接受王臺。
3、制作人工王臺 在自然蜂群里,中蜂王臺剛產卵時的臺基深度約6-9mm。隨著臺基內幼蟲發育工蜂逐漸加高臺壁,封蓋的自然王臺高度在15-20mm。根據工蜂在建造王臺時表現出的生物學特性,人工臺基以高9mm,直徑8-lOmm為宜。
4、移蟲 把經濟性狀優良蜂群中的幼蟲移入人工王臺內生長。
第一次移蟲 工蜂飼喂蜂王幼蟲是隨著幼蟲生長逐漸增加泌乳量。根據這一特點,第一次移蟲的蟲齡可適當大一點。這樣的幼蟲易挑,易被工蜂接受。移蟲時動作要輕,不能擦傷幼蟲。
復式移蟲 第一次移蟲24小時后進行復式移蟲。復移前最好飼喂蜂群,剌激工作蜂多吐漿,便于挑蟲。然后從種群尋找不超過24小時蟲齡的幼蟲移人王臺內。為保證幼蟲有足夠的蜂乳,8框蜂的群勢移人20-25個幼蟲較合適。移完后迅速把育王框放進哺育群。
復移后幼蟲發育特點 當育王框重新放進哺育群后,哺育蜂對臺基內的幼蟲進行認真地檢查,在復移后的2-10小時內決定取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接受率。復移36小時后幼蟲發育很快,進食量增大。這時哺育蜂飼喂的蜂乳隨之增多,幼蟲呈乳白色漂浮在蜂乳上面。本人觀察到,復移72小時后,哺育蜂對蜂王幼蟲飼喂的次數明顯增加,每分鐘有10-15只工蜂把頭伸進王臺內飼喂或探視。這時王臺加高到17-19mm;王臺周圍的哺育蜂既繁忙又緊張,臺內積累的蜂乳達到高峰期。到了復移后90小時,工蜂將臺口縮小,整個王臺呈寶塔狀,過不多久工蜂逐漸把臺口封住。
三、組織交尾群和提高交尾率
王臺封蓋后的第7天組織交尾群。組織交尾群方法有兩種:
1、原群交尾好 在蜂巢中間加隔離板,把蜂群分為有王區和無王區,兩個區各開巢門。分區第二天在無王區介紹成熟王臺。
2、多區組織交尾群 把標準蜂箱分隔成三個小區,巢門開在不同的方向。每個小區放子脾和蜜粉脾各一張,小區內要蜂多于脾。三個小區四周要隔嚴,防止區間的工蜂和蜂王串通。組織交尾群的第二天介紹王臺。
介紹王臺一天后處女王出房,處女王出房的第一天在巢脾上不停地爬行。第二和第三天處女王特別畏光,大部分時間靜靜地匍匍在巢脾上。處女王在出房后6-9天交尾。根據處女王的特點,提高交尾成功率,在介紹王臺后盡量不要檢查交尾群。在交尾群巢門前帖上標記,提高處女王交尾歸巢辨認力。交尾群要離蜂場采蜜群遠一些,同時要防止盜蜂發生。
上一篇:中蜂生活習性及其管理要點
下一篇:培育抗中蜂抗囊狀幼蟲病蜂王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