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飼養中蜂?養殖蜜蜂的人可都要來了解下哦. 中蜂(中華蜜蜂的簡稱)是東方蜜蜂的一種類型,分布于全國南北各地,南起海南島,北到黑龍江,東自臺灣,西達青藏高原,都有它的足跡。其中以福建、廣東、江西、湖南、云南、貴洲、廣西、四川和甘肅等省分布較多。但因南北各地的環境條件差異,在形態特征與生活習性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就我們湖南地區來說,要養好中蜂,關鍵在于王優、群強、蜜足、新脾和密集。并做到安全越夏渡秋和及時防治病蟲害。
一、年年換王
中蜂群繁殖得快與慢和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蜂王的好壞。年輕健壯的中蜂王,既有很強的產卵力,又會迅速發展群勢,還能維持大群。而且工蜂的產集力也強,出勤積極,不易產生分蜂熱,產量較高。因此,飼養好中蜂應做到:新王產蜜,強群育王,早養王,早分蜂。換王和培育新王最好搶在出現分蜂熱之前較為適宜。
二、培育強群
強群是高產的基礎,而弱小的蜂群是低產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堅持常年飼養強群,才能充分發揮蜂王的產卵力,并抵御病蟲害的侵襲,安全越夏渡秋。一般來說,在流蜜期,中蜂應有6-7脾足蜂的群勢,豐收就有把握。培育強群除了有優質的蜂王外,還要控制好分蜂熱,采取雙王群或繼箱飼養,保持群內飼料充足,適時獎勵飼喂。這樣可以有效提高蜂群的產集力和繁殖速度,使蜂群由弱變強,經常處于積極工作的狀態。
三、飼料充足
飼料,包括蜂蜜(或糖漿)和花粉,是蜜蜂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蜂群只有在蜜粉充足的條件下才能維持強大群勢。中蜂對飼料的反應更為敏感,一旦外界蜜粉缺乏,群內又無貯存,就會導致蜂群情緒不安、拋棄幼蟲、蜂王停產,甚至產生盜蜂和飛逃。這一情況在缺粉時更為突出。“有蜜才有蜂”深刻揭示了蜜、粉對于蜂群的重要性。因此,飼養中蜂者必須遵循“該取則取,該喂則喂“的基本原則,除收蜜季節外,一般時期都要保持巢內有封蓋貯蜜,
而且,在中蜂繁殖期當群內花粉不足時,應特別注意補給足量的花粉。具體做法是:在蜂群缺粉時采用飼料粉(等次較低的蜂花粉或蜂花粉加工中篩出的花粉末)制成花粉餅,置于框梁上飼喂。每次飼喂的量一般以蜂群能在2~3d食完為度;飼喂糖水必須是500g糖加250g水,煮成糖液喂之,喂糖應在晚上進行,以防蜂群起盜。
四、勤修新脾
中蜂對自己的生活埸所十分講究,突出表現在它愛新脾,厭舊脾的特點。新脾房眼大,蠟質新鮮,中蜂王特別喜歡在新脾上產卵,而且繁殖快,培養出來的工蜂身體健壯,采集力強,群內不易發生巢蟲。因此,飼養中蜂必須在每年抓住有利時機,多造新脾和采用新巢脾,淘汰舊巢脾。尤其在春季繁殖期和流蜜盛期以及分蜂后期,應及時造脾。但在加巢礎之前,要把舊脾和劣脾提出,使蜂群密集。
五、蜂群集結
中蜂喜歡密集,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蜂脾相稱或蜂多于脾,以利蜜蜂護脾,防御巢蟲,囊狀幼蟲等敵害和病害的侵犯,也有利于保溫和保濕。實踐證明,在流蜜期密集群勢,能促使貯蜜快、成熟早、產量高;越冬密集群勢,可減少飼料消耗量,安全過冬;渡夏期密集群勢,能夠防止蜂群早衰和病蟲害的侵入。
六、安全越夏
越夏是我省飼養中蜂的難關。我省夏季氣候炎熱,最高氣溫常達38℃以上,而每年7、8月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天氣,有的地區,當夏季主要蜜源過后,有一個月左右的蜜粉源稀少期,蜂王產卵下降甚至停產,敵害增多。因此,有“寧越三冬,不度一夏”之說。如果管理不當,容易造成群勢削弱和逃亡,給生產帶來損失。所以,要安全越夏,除具備上述條件外,還需要注意遮蔭降溫、喂水防旱、適時擴巢、嚴防敵害、防盜控逃和保持蜂群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