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飼養蜂王漿高產蜂種,一般西方蜂種比東方蜂種產漿量高,意蜂又優于其他西方蜂種。我國從意蜂中選育出高產的“漿蜂”,是產漿的最佳蜂種。(2)飼養強群是提高蜂王漿產量和質量的根本措施,因為強群中過剩的哺育蜂更具有泌漿的積極性。(3)因群制宜,量蜂定臺。如果三四個臺取1克漿說明該群下的產漿臺基數為適宜數,反之,則表明臺數過多。(4)合理調整取漿周期。一般情況下,移24小時內幼蟲后3天取漿,效果較好。(
1.春季管理:①促進蜜蜂飛翔排泄。巢中央溫度提高到33~35℃,有足夠的蜜粉源或獎勵飼養,及時打開箱蓋和保溫物,使其出巢飛翔排泄。②蜂巢的保溫。排泄后即進入繁殖期,須人工保溫,緊縮蜂巢,密集群勢。多群同箱飼養,箱內、外保溫,北方直到4~5月份。2.流蜜期的管理:①初期調整和組織好采蜜群。②保持強群采蜜。控制蜂王產卵,可用隔王板將蜂王限制在巢箱的一區或巢箱中。斷子取蜜,可在大流蜜期前5天,從采蜜群中
摘要:通過對實驗組小鼠的存活時間、骨髓微核試驗和染色體畸變試驗來評估蜂毒肽的抗輻射作用。實驗結果顯示,蜂毒肽能有效提高受照射小鼠的平均存活時間和存活率,當照射前24小時給小鼠腹腔注射0.8mg/kg蜂毒肽時表現最佳,可以使小鼠的存活時間提高12.4天,存活率提高52.6%;小鼠的骨髓細胞微核率較空白對照組降低了8.09%),下降率達64%而受試組小鼠的染色體畸變率比對照組下降了17.1%。關鍵詞:
摘要:通過鄰苯三酚自氧化體系和Fenton體系測定蜂毒肽對超氧陰離子和羥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試驗結果表明,蜂毒肽在反應體系的濃度為66.7μg/mL時對超氧陰離子的清除率高達67.39%,在溶液中濃度為50μg/mL時對羥自由基清除率為65.48%。關鍵詞:蜂毒肽;自由基;鄰苯三酚自氧化體系;Fenton體系《中國蜂業》2007(5)【此為OK蜜蜂網原創文章,擁有版權。若轉載請附http://w
我國天然蜂毒主要采自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aligustica),天然蜂毒是具有苦香氣味的透明液體,在室溫下很快就干燥至原來重量的30%~40%。蜂毒是一種成分十分復雜的混合物,經過各國學者幾十年的研究,已知蜂毒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蜂毒肽(melittin)、蜂毒明肽(apamin)、MCD肽(mastcelldeganulatingpeptide)、磷酸脂酶A2、玻璃酸酶和其他
本報波恩9月18日電記者顧鋼報道:最近德國病毒學家巴拉克-維爾納在艾滋病研究方面提出一個新的設想:采用蜂毒破壞病人體內艾滋病病毒促進劑對病毒的轉錄,從而根除病毒擴散體系。 巴拉克·維爾納是德國諾海貝格衛生和環境研究中心的病毒學家,他在對艾滋病病毒的研究中發現,艾滋病病毒的化學結構類似于蜂毒的結構,由此萌生出以毒攻毒,利用蜂毒對付艾滋病的設想。蜂毒是蜜蜂針刺上分泌的一種毒汁,這種毒汁可以保護蜜蜂不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將蜂毒毒素進行處理,利用其研究離子通道內在的工作機理,這些離子通道控制著心率和腎臟中的鹽循環。一般情況下,離子通道會有選擇性地讓一些小離子通過胞膜進出細胞,比如鈉、鉀和鈣離子。發現蜂毒毒素可以調節鉀離子進入細胞,而減少葡萄糖分子進入,這是有效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關鍵所在。蜜蜂毒毒素又稱為tediapin或三磷酸吡啶核苷酸(TPN)。可以阻止鉀離子通過細腦膜而流出細胞,同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蜂毒肽對受照射小鼠的牌細胞轉化率的影響。方法:照射前24小時對各實驗組小鼠注射不同劑量蜂毒肽,照射后24小時取小鼠的脾細胞進行體外培養48小時,用MTT法測定各實驗組小鼠脾細胞轉化率。結果:在小鼠受照射前注射不同劑量的蜂毒肽均可提高小鼠脾細胞轉化率,其中注射中等劑量蜂毒肽的小鼠脾細胞轉化率比空白對照組提高了13.2%,高劑量組比空白對照組提高了17.5%。結論:峰毒膚可以增強小
蜂針過敏,屬特異性過敏反應。可用蜂針皮試,或蜂毒劃痕反應等方法以進一步明確判斷蜂針反應的程度。女口皮試的反應點超出直徑為10cm者。為高敏體質類型。臨床上只要嚴格作好蜂針皮試,使用蜂針療法是比較安全的。蜜蜂蜂毒為微黃色透明酸性液體,主要含蟻酸和蛋白質。胡蜂毒液呈堿性,主要含組胺、五羥色胺、緩激肽等,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經毒。注意二者蜂毒反應的治療方法不同。對于高敏體質類型的處理:可以用點刺,少刺及間
將蜂療應用在醫學上,主要在補充傳統醫療的不足。西醫的治療是屬于急性的治療,中醫的治療則屬于慢性的疾病治療,這兩種治療不外乎藥物治療。藥物的應用雖然可使疾病程度降低,但也造成身體的負擔,個人的體質不同,藥物也有不同程度的代謝及滯留,因此近代西方醫學提倡預防養生的自然療法,蜂療巾的蜂針療法利用中醫的針灸法,循經取穴,依照不同的病情,選擇穴位點進行螫刺,使蜂毒通過螫針從定位進人體內,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