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006年1月8日報道,在蜜蜂的進化過程中一直存著一個疑問,即蜜蜂是如何逐步具有社會群居行為的。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生命科學教授格魯-安姆達的研究結果顯示,蜜蜂的群居行為可以從其母系的特性中找到部分答案。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今年一月《自然》雜志上。
蜜蜂生活在高度復雜的社會公共群體中,工蜂之間有明確地的勞作分工。工蜂是蜂群中繁殖器官發育不完善的雌性蜜蜂,它們承擔著蜂巢的清潔、維護及防御工作,以及哺育幼蟲和尋覓花粉或花蜜。而其它種類的蜜蜂,如工匠蜂就不具群居的天性,過著獨居的生活。蜜蜂是如何從其獨居的祖先進化成具有群居行為和勞作分工的呢?科學家一直都在尋找答案。
安姆達的研究表明,蜜蜂獨居祖先具有的母系行為特征是演化成群居行為的基礎,這為揭示復雜群居行為如何演化提供了證據,為研究其它動物甚至人類的群居行為提供了基礎。安姆達表示,群居行為如何出現獨居的生活方式中是最根本的問題。一種理論認為群居行為是通過新的進化創造出現的,還有一種理論認為物種祖先的獨居表型(生物體的特性)是群居生活的形成基礎,在此基礎上物種的群居行為逐步發展。
最初,研究人員把不同蜂種以其是采集花粉還是采集花蜜進行分類,結果發現,除了不同的采集習慣外,不同蜂種形成了不同的生理習性和與感知有關的特性。不過,研究人員并不清楚這些不同的特性是如何形成的。此后,研究人員發現蜜蜂采集花粉習慣的不同與工蜂的生殖特征的差異有關。安姆達表示,盡管工蜂都是雌性的,但是在蜂后被選定之前,工蜂都無法產卵。只有在蜂后死亡以后,一些工蜂才開始發育卵巢并開始產卵。
對于獨居的蜜蜂來說,尋覓花粉是一種母性的行為,而沒有生殖能力的獨居蜜蜂多數以花蜜為食。安姆達稱,與蜜蜂生殖能力相關的一種被稱為卵黃蛋白原在樂于尋覓花粉的蜜蜂品種體內的水平很高(將其歸類為“高花粉貯藏品種”),而在樂于尋覓花蜜的蜜蜂品種體內的水平較低(將其歸類為“低花粉貯藏品種”)。基于這個發現,研究人員提出一個假設,“高花粉貯藏品種”中的工蜂盡管不具有生殖能力,也代表了其獨居祖先母性生殖的狀態,大概它們的祖先在生殖活動中會尋覓花粉。相反,“低花粉貯藏品種”的工蜂代表了其獨居祖先不進行生殖活動的狀態。研究人員推測,由于蜂后承擔了蜂群的生殖任務以后,工蜂祖先覓食的狀態不再與其生殖活動相關了。但是這些狀態仍然對工蜂的覓食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結果造成了工蜂勞作分工的不同。
為了證實這個假設,研究人員把高貯藏品種蜂群和低貯藏品種蜂群進行了分組,高貯藏品種蜂群代表蜜蜂祖先的生殖狀態,低貯藏品種蜂群代表蜜蜂祖先非生殖狀態,以確定哪種蜜蜂能夠更快地生成生殖行為。在10天至21天之后,76%的高貯藏品種蜂群生成了卵巢,而低貯藏品種蜂群只有42%,這個結果證實假設的正確性。研究人員還用野生蜜蜂做了相同的實驗,實驗的結果顯示采集花粉的工蜂生成的卵巢更大,進一步證實了研究人員的假設。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勝出一組蜂群生成的卵巢更大,進一步證明了蜜蜂覓食的行為與生殖的特性有關,而且兩組蜜蜂生成的其它生理習性也與其卵巢的大小有關。安姆達表示,這項研究找到了獨居生活和群居生活的橋梁,如果想了解物種群居行為出現的原因,依此可以建立一個更全面的模型,因此可以做出新的假定來研究類似的問題。
引自 中國科技信息網
1028上一篇:蜜蜂社會存在著“殺嬰”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