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蜂多產蜜就多嗎?為什么蜜蜂會進化出分蜂的特性?
真的是蜂多產蜜就多嗎?為什么蜜蜂會進化出分蜂的特性?
強群才能高產,這是很多人養蜂人都感受到的。可是因為地域特性和蜂種的不同,不是任何地方都能養出強群蜂的。南方養殖中蜂的人無論怎么樣努力,也難以養出強盛蜂群,勉強維持較大的蜂群產蜜量也未必高。所以有些人也在質疑,蜂多未必產蜜就多。那么蜂群狀態與產蜜量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到底要不要養強群,怎樣才能提高產量?
如果真的蜂多蜜就多,為什么蜜蜂要進化出分蜂的特性?
首先,從蜜蜂的特性來說,維持強群可不是蜜蜂的愿意的。在野外自然分蜂是很平常的事情,野生蜂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生分蜂現象。人工養蜂,如果不是人為的控制,也難以養出真正強盛的蜂群。分蜂是蜜蜂必然的特性,強盛蜂群不會是進化的結果。
蜜蜂之所以進化出自然分蜂的特性,也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是為了發展族群,想讓蜜蜂遍布更多的地方。蜜蜂的采集范圍是有限的,最多也超不過五六公里,一般中蜂只能在一兩公里的范圍內才能正常采集。如果蜂群發展壯大了,消耗的蜜糖就會更多,必須要擴大采集范圍,才能有足夠的蜜糖。所以通過分蜂的辦法另辟蜂巢,擴大采集范圍,這樣更利于蜂群的發展。
蜜蜂勞動的目的不是為了多產蜜,而是為了讓蜂群發展快,發展好,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才是進化的目的。而養蜂人是為了增產增收才養蜂,為了收益就會違背蜜蜂的習性。
合理的組織強群是增收的必然手段。
現代化的養蜂一直是在向養強群而努力的,西蜂養殖出現了繼箱群,甚至多箱體的養殖。真正的強群甚至能達到十幾萬的蜂數,而中蜂可能達到一萬的蜂數就很難了,三五千的蜂群就不錯了。原生的西蜂群也是不能達到這樣的強盛的蜂群的,只是在被人類養殖后,不斷的改良蜂種,培育產子量高,能維持強群的蜂王,才有了現在的西蜂養殖方法,有了高產的西蜂品種。
如果中蜂維持強群也不能高產,關鍵是蜂種沒有改良,沒有產生能維持強盛蜂群的中分品種啊。
有昂揚斗志,采集力強的蜂群才能打勝仗。
在軍事上,軍心穩定,戰斗力強,有必勝決心的軍隊才是能打勝仗的。如果是軍心混亂,毫無斗志的軍隊,人數再多也是要吃敗仗。這個道理用在蜂群身上也是適用的,一個蜂群只有采集蜂多,有采集勞動積極性,產蜜量才高,蜂群才能穩步發展。如果蜂群里蟲卵脾太少,蜂王能力不夠,蜂群鬧分蜂,這時候的工蜂無心勞動,就算蜂數不少,也難以多產蜜的。
蜂王的能力決定著能控制多少工蜂,子脾的多少能保持工蜂勞動積極性。如果沒有年輕優秀的蜂王,沒有足夠子脾,把鬧分蜂的蜂群勉強組織在一起,無論多么強盛,都不會有較高的產能量的。
產蜜量高的強盛蜂群是怎樣的?
產蜜量高的強盛蜂群并不僅僅是看蜂數,還要注意蟲卵脾及封蓋子脾的比例。想要組織強盛蜂群,在蜜源花開前就必須要有努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培育大量的子脾。要有年輕優秀的蜂王保持旺盛的產子量,只要讓蜂群里有多的蟲卵脾撫育,蜂群秩序就會正常,就有積極的采集性,只要青壯蜂多了,才有采集蜂采集才會有收益。
如果蜂群子脾少老蜂多,就會鬧分蜂不會產蜜了。如果沒有提前培育采集蜂,蟲卵脾多幼蜂多,沒有多少采集蜂,也不會多產蜜的。只有蜜源花開前一個月左右就有大子脾,蜂王一直保持正常的產子量,沒有分蜂熱出現,這樣的蜂群蜂多產蜜才多。
如果蜂群已經出現分蜂熱了,通過不斷割王臺的辦法阻止分蜂,分蜂熱不能真正解除,這樣的強盛蜂群是不會增產,只會添麻煩的。
為什么蜂王不能產出大子脾,不能維持強盛蜂群呢?
對于南方的蜂友們來說這個問題真的很頭疼,南方的高溫天氣使工蜂難以休歇,壽命縮短,難以養出強盛蜂群。蜂數少蜂王難以大量產子,使蜂群常處于衰竭狀態。弱小蜂群又難以培育出優秀蜂王,南方氣候適宜能使弱小蜂群存活下去,蜂種也喜歡分蜂,沒有維持強群的特性……這么多原因,再好的養蜂技術也養不出真正的強群,勉強組合的強群也沒有任何意義了,還是要通過蜂種改良和養蜂技術改進入手,培育出維持強群蜂王,真正蜂多產蜜多。
想要產出大子脾,首先要有年輕優秀蜂王,要保證蜜粉充足。然后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蜂數,工蜂能撫育多少幼蟲蜂王才能產多少卵。還要注意蜂脾相稱,每張巢脾一定要布滿蜂,氣候不適宜時要有堆積的蜂才能保證幼蟲正常發育。如果一滿脾蜂,保證蜜粉充足可以產一滿張子脾,如果非要多加脾變成四五脾蜂,可能只產幾張巴掌大點的子脾,長成幼蜂還體弱多病,甚至蜂群還會得病。
只有堅持密集繁蜂,培育健壯幼蜂為原則,蜂群才會穩步發展。有了強盛蜂群才能培育優秀蜂王,才能維持強群。這樣組織強群才能高產。
所以強群才能高產并不是錯誤,關鍵是讓強群不出現分蜂熱,使工蜂能有采集積極性。強群奪蜜是有好處的,但蜜源不足就不利于蜂群發展了。因此必須合理管理蜂群,組織強群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