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王分蜂:交尾群飛逃的原因及其預防措施
在蜂群日常管理中,失王是常有的事。為滿足養蜂生產的需要,每個蜂場都會飼養一定數量的交尾群。交尾群由于箱小、脾小、脾少等特點飼養管理不當,經常發生飛逃現象,給蜂場造成一定的損失,為減少此類事情的發生,增加交尾群的利用率,根據幾年來的經驗,應注意以下幾項內容: 1飛逃原因
1.1蜂巢環境①組織交尾群一般多采用標準箱分隔成若干小區或者使用微型交尾箱。這種交尾箱巢內空間較小,通常只能放1~2張巢脾供蜂王產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蜂王的產卵力和工蜂的哺育力。夏季高溫季節,巢內空間小,氣體流通不暢,致使巢溫升高,不適合蜜蜂生存,迫使蜂群飛逃。②交尾群擺放場地過于空曠,地勢高燥,周圍缺少有效的遮蔭物(樹木、草叢等),交尾群長期處于高溫曝曬下,導致飛逃。
1.2外界蜜源缺乏或枯竭交尾群飛逃與蜂群自然分蜂不同,蜂群自然分蜂多發生在主要流蜜期之前或流蜜盛期,而交尾群飛逃則多數發生在流蜜期即將結束或外界蜜粉源匱乏時期。以長白山區為例:當椴樹流蜜期接近尾聲或者遇到災害性天氣突然終止流蜜時(此時外界蜜粉源較少),交尾群開始大量飛逃,有時一天之內多達l0群以上。
1.3蜂種我國地域遼闊,南北天氣候差異較大,一些地方性品種,由于長期在同一地區飼養,已經適應了當地的氣候及蜜粉源特點,如果換到另一氣候差異很大的地區飼養時,蜜蜂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極易飛逃(交尾群),且常出現幾個大群或大群與交尾群飛逃合聚在一起的現象。
1.4盜蜂
交尾群屬于臨時性的特殊蜂群,蜂少、脾少、自然抵抗盜蜂能力較弱,當外界蜜源缺乏或人為管理不當時,易引起盜蜂,一旦被盜嚴重,也易引起飛逃現象。
1.5受到病敵害侵襲
交尾群不但抵抗盜蜂能力較差,而且自身抗病敵害能力也很差。在交尾群日常管理過程中,經常會發生交尾群因感染某種疾病而棄巢飛逃,也有遭受螞蟻、熊蜂、胡蜂等敵害侵襲后,被迫飛逃的現象。 2預防措施
交尾群發生飛逃現象,受到蜂種、氣候、蜜粉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預防時應有針對性地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2.1在組織交尾群時,盡量選擇稍大一些的交尾箱,為蜂王創造多產卵的條件,在擺放交尾箱時,選擇樹蔭下及草叢中,有明顯物標的地方交錯放置,避免陽光直射蜂箱,在高溫季節時對交尾箱采取必要的通風和遮蔭措施,為蜂群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
2.2根據本地的氣候,蜜粉源特點,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蜂種,如北方采漿時間短,越冬時間長,應選擇采蜜量高,節約飼料,越冬死亡率低的蜂種:黃環系、黑環系、松丹1號等。南方由于采漿時間長,越冬期短,適合飼養漿王及蜜漿兼型雜交種。在日常管理過程中,注意選擇優良品種,淘汰那些生活能力較差,易分蜂的品種。
2.3選擇交尾場地時,側重對輔助蜜粉源情況的考察。盡力選擇蜜粉源豐富的場地擺放交尾群,當外界蜜粉源缺乏時,及時補喂交尾群或者將交尾群轉到蜜粉源豐富的場地。
2.4加強日常管理,長期保持交尾群內飼料充足。應在蜜粉源較豐富時提取交尾群,避免在分交尾群初期就受到盜蜂的侵擾。擺放交尾群場地應避開大群主要飛行線,在外界蜜粉源缺乏時,及時縮小交尾箱巢門,選擇早晚檢查交尾群,檢查時速度要快,補充交尾群飼料應在傍晚大群停飛后進行。在飼喂過程中,防止煉糖或糖漿灑于箱外,一旦灑出應及時用土覆蓋或用水沖刷,不給盜蜂以可乘之機。
2.5做好蜂群保健及病敵害防治工作。清除交尾箱底雜草和異物,有條件的地方可在地上呈三角形釘三根木棍將交尾箱架起,避免接觸地面,利用物理及化學方法對交尾箱及巢脾進行徹底消毒,切斷疾病傳染源。擺放交尾箱時,避開螞蟻較多的地方,并且加強對巢蟲、胡蜂等天敵的捕殺。
2.6合理安排蜂場轉地前的工作。在蜂場轉地前1~2天,將交尾群內產卵王全部抓出,進行箱外貯存或郵寄,并且將交尾群中無王群及時導人成熟王臺或誘人處女王。
蜜蜂飛逃怎么辦
上一篇:走出蜜蜂飼養管理工作的誤區
下一篇:人控蓄養胡蜂蜇傷與胡蜂的防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