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木化養蜂
1 積木化養蜂的內涵
用若干個結構、式樣、大小、尺寸完全相同的單元箱,將蜂群飼養在這些單元箱內,然后根據不同的需要,把它們以各種方式進行組合,“堆砌”成各式各樣的多王群體。在生產期,可將多個新分群、弱群組合成強群、超級強群進行生產;到分蜂季節,又可把這些多王群體拆散成單王群、弱群,用于組織交尾群。 總之,積木化養蜂,是根據場地及生產實際需要,按照人的意愿,對蜂群進行“積分”或“微分”的一種養殖方式。
2 單元箱的構成
單元箱由1只繼箱、1塊平面隔王板和1塊框式隔王板共同組成。制作方法:將單面隔王板用鞋釘釘在繼箱下面,作為繼箱的“底”。四棱形的鞋釘,釘帽端粗,尖端細,容易拆御,不會損傷繼箱和隔王板。在繼箱中間插1塊框式隔王板,將繼箱均勻地分隔為兩室;在兩式正前方下部的中間,分別各開一個4cm×1.2cm的巢門(計劃用于中、上層的單元箱也可不開巢門);以便用518-A飼喂器喂蜂,有不開箱,不散失巢溫,不會引起盜蜂等優點。 一個單元箱內可以飼養一個10脾蜂的雙王蜂。單元箱內的結構應很嚴密,不能留有讓蜂王爬往他室的任何通道。 單元箱是積木化養蜂的基本單元。
3 附件
鐵紗:1或若干張,規格53cm × 43cm。鐵紗隔板:1或若干塊。用框式隔王板改制:在框式隔王板的一面釘1張40cm×26cm的鐵紗;在“窗口”上用圓釘釘1塊皮螨撲片(也可用塑料片或“X”光片剪成26cm × 3cm的矩形)將“窗口”遮嚴,不允許工蜂通過。活動底板:若干塊,規格51cm×41cm,不帶巢門。半箱蓋:2個。用1個標準箱箱蓋,沿前后的中心線均勻地鋸為兩半即得。
4 蜂群的移動
將蜂群進行短距離移動,可采用向前后、左右、上下、斜向等方式移動,以到達目的地。每天移動的距離為:前后1m,左右0.5m,上下0.3m,斜向0.6m。原則:應使被移動后的蜂群在工蜂返回時能找到原巢。
5 提脾的方法
合并蜂群或組織雙王群時,須將甲箱內的蜂提入乙箱內。在提蜂前4小時對甲群進行整理:把蜂和脾全部集中到巢箱中央,與兩側箱壁離開5cm以上,讓工蜂在中央脾上結團,而不留在箱壁身。提脾時間:宜選擇在太陽落山至天黑這段時間內進行。 提脾方法:整體提出。例如,以甲箱里提出一個3脾蜂的群裝入乙箱內,應將兩手的食指、中指分別插入第1、2脾和第2、3脾之間的蜂路中,大拇指和無名指分別捏住第1、3脾外側兩端的框耳,十個指頭一齊用力將3脾蜂作為一個整體提出,輕輕放進乙箱中,不要把蜂團弄散,否則落在箱底上的工蜂很難遷入乙箱內。
6 積木化養蜂的組織及其利用
積木化養蜂,應先組織好各個單元箱內的蜂群,再將這些單元箱組合成新的群體。組合方式有:a.豎直堆疊;b.直線橫排;c.混合堆疊。
6.1 “雙王單元箱”的組織 先將兩箱單王群用逐漸移動法靠擾并擠緊,讓工蜂進出5日;在兩個單王群蜂箱交界的縫隙處畫一條直線,然后搬走這兩個蜂箱3把1個單元箱放在直線上,使平面隔王板的中梁與直線重合,巢門方向不變,在單元箱下面放1塊活動底板;把單元箱內的框式隔王板抽掉,換上鐵紗隔板;分別把兩個單王群提人單元箱內與各自群對應的兩個小室里。 24小時后,抽去鐵紗隔板上的廢螨撲片,讓2群蜜蜂互相接觸;到第72小時抽走鐵炒隔板,再換上框式隔王板。“雙王單元箱”(以下簡稱“雙王箱”)即正式組成。 這樣的雙王群,可以單獨飼養也可以多箱組合。
6.2 豎立式多王群體的組成 將2個“雙王箱”豎直疊放在一起即組成1個四王群。把多個“雙王箱”豎直疊放在一起,便組成一個由多只蜂王組成的群體。
6.2.1 方法 格放在地面上的第一個“雙王箱”摘去箱蓋,在上面鋪上1張鐵紗,把第二個“雙王箱”疊放在鐵紗上面,蓋上箱蓋。到第24小時,將鐵紗向前抽動Il使平面隔王板柵欄露出一條2cm寬的通道,讓上、下箱內的工蜂串通;第72小時后抽去整張鐵紗,即組成一個四五群。 在疊放第二個“雙王箱”的前一天,用磚頭將第二個“雙王箱”墊高0.3m,讓工蜂出進1天;第二天晚上工蜂回巢后,在原來兩箱體交界處做一個標記,移動第—個“雙王箱”:使其中心對準標記,在上面鋪上1張鐵紗,再疊放上第二個“雙王箱”。這樣做,可避免因工蜂返回時錯位造成圍王而導致的合并失敗。 用同樣的方法可以繼續疊加第三個、第四個,甚至更多的“雙王箱”組成六王、八王,甚至更多王的群體”
6.2.2 應用舉例 在流蜜期到來前45天,將8箱單王3脾群組成四個“雙王箱”,再將這4個“雙王箱”豎直疊放在一起,組成八王24脾的群體。經過一個半月的繁殖后,可成為一個人王40脾的大群體。此時須增加一個空的單元箱:抽去框式隔王板,提放在第四個箱體之上,每箱放8張脾。并調一王到新加的單元箱內。 大流蜜期到來前一周,在第一、第二單元箱內各增插2塊框式隔王板將每個單元箱隔為4個小室,共計8個小室:將每只蜂王各帶2脾蜂提入8個室內貯存,在上面的3個箱內生產蜂王漿和蜂蜜。 冬季天冷時,可用黑塑料布制作1條袋口比蜂箱略大,長度和箱體商度相等的大口袋,倒扣在箱體上保溫。夏季高溫時,摘去箱蓋,在最上面一個箱上鋪1張鐵紗,疊加1個空的單元箱散熱。
6.3 橫式多又群體的組織 某蜂場有42箱單王群,為了避免盜蜂,將它們合并為一個大“群體”。 方法:先將42箱單王群組裝成21個“雙王箱”群,在地面的同一直線上放11個帶活動底板的“雙王箱”(也可在巢箱中間加1塊框式隔王板代替);摘去箱蓋,將箱體靠擾,箱體間盡量不留縫隙,在每個箱上鋪一張鐵紗;把剩下的10個“雙王箱”疊放在鐵紗之上。使上一層每個箱體的平面隔王板中梁分別壓在下面兩箱體交界的縫隙上;在第一層兩端裸露的半個箱體上各蓋上1個“半箱蓋”,在第二層箱體上面蓋上保溫、防雨、防曬材料,因此時已蓋不上箱蓋,抽動鐵紗的程序同前。 這樣就將整個蜂場的蜂群組成了一個有42只王的大群體,相當于一個蜂場只養了1群蜂。任何時候飼喂、開箱檢查都不必擔心引起盜蜂。
6.4 混合型多王群體的組織 在2×2 m 的陽臺上飼養18個單王、4脾蜂的群,以混合型組合為最佳。先將18個單王群組成9個“雙王箱”,每4個“雙王箱”疊成1摞,共疊2摞,2摞之間用力靠擾,巢門方向均朝外;把剩下的一個“雙王箱”放在第四層的上面,使其平面隔王板中梁與下面兩箱體的交界線重合;第四層兩端裸露的半個箱體上各蓋上一個“半箱蓋”,給最上層的一個箱體蓋上蓋子。 半箱蓋的固定:找4個“風鉤扣”分別釘在半箱蓋前、后檐,離“鋸路”3cm處;在兩根長38cm的橡皮繩兩端各綁上一個鐵線鉤,半箱蓋前、后檐各用一條繩,把繩拉長后鉤入“風鉤扣”的扣眼里。這樣,兩個半箱蓋既嚴密,又不會墜落。 至此,就將原來的各個單王弱群組裝成了一個有十八王72脾蜂的超級大群體。 這種蜂群雖然很強,但因蜂王多,“蜂王信息素”很濃,不會產生“分蜂熱”。 還可根據場地和生產需要,堆疊成3摞、4摞等,并依靠最上層騎在縫上的“雙王箱”,將分散的各摞連接為一個群體。 若蜂王數為奇數,則可將其中一個單元箱內的框式隔王板抽走,在該箱內僅養1只王即可。 多分蜂:在大流蜜期開始前75天,將蜂場所有的蜂群每2脾組成一個新分群;新蜂王產卵2周后,分別把老王、新王組合在一起,組成10王20脾的若干個群體。這些群體中,由于蜂王多,群勢足,能使群體內的新分群很快地強大起來。通過兩個半月的繁殖,每個群體可達到10王50脾的群勢。采集開始,把蜂王集中貯存,能增加蜜、漿產量。這樣做,既增加了蜂群數量又解決了因新分群過多,群勢太弱難于發展為強群的矛盾,同時也不會造成蜜、漿減產。
7 積木化養蜂的特點
7.1 優點 a.以單元箱為單位,1個人可管理數百箱蜂,效率高,有利于標準化、機械化生產。 b.在群體內,單元箱可以任意調換位置,箱、室之間可帶蜂換脾,也可以帶蜂帶王互換脾而不會引起圍王,但不能把:只王提到同一室內。 c.能將小群:弱群合并為大群,節育飼料;蜂王多,產卵多,子脾面積大,能在較短時間內將蜂群繁育成強群。 d.在有限的空間內能飼養更多的蜂群,對城市陽臺養蜂者尤為有利。 e.能用屜、梯式采漿框采集蜂王漿,方便、高效。
7.2 缺點 a.將單王群組裝成“群體”的程序較為復雜,組織過程要求嚴格;b.工蜂易發生偏集;c.要求群體內所有蜂王的年齡、產卵力基本一致,否則老、劣王會被咬死。
7.3 注意事項 a.應按照新王和新王,老王和老王,優質王和優質王搭配組合的原則組裝成各自的群體,最好是用同一批次交尾成功的蜂王組合在同一個群體內最為安全。 b.種王、個體小或者細而長,能鉆過隔王板的蜂王不適合用積木化養蜂。 c.發生偏集現象時應及時糾正。 d.在組織積木化養蜂的過程中,若工蜂返巢時錯飛人其他蜂群時,與之相關的各只蜂王應事先關人鐵紗王籠內,扣在蜜脾上保護起來,48小時后再放出,方能確保各蜂王的安全。 e.喂蜂時,要注意飼喂到居住在最下層的蜜蜂。因為工蜂有把蜜向上搬運的習性。若只喂中、上層而不喂最下層,居住在最下層的蜜蜂就會挨餓。
《養蜂科技》
相關信息
我的養蜂四要素
我的養蜂法
養蜂經
養蜂十大誤區
上一篇:蜜蜂的育種與繁殖
下一篇:水泥巢礎機的制作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