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蜜蜂飼養管理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我國第一線的養蜂技術人員,在養蜂過程中有一些習慣,我認為對養蜂生產及蜂病防治具有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割雄蜂
在我國蜜蜂飼養管理過程中,割雄蜂是一部分養蜂員經常做到工作。雄蜂的卵期3天,未封蓋幼蟲期7天,封蓋期14天,養蜂員一般7天檢查一次蜂群,割除雄蜂封蓋子。割除雄蜂的理由是雄蜂的食量是工蜂的3倍,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很多養蜂員都是這樣做。這樣做對嗎?
1.1割雄蜂是否有益?
不割雄蜂,蜂群中的雄蜂不會無限增長:雄蜂是蜂群中季節性成員。蜂群通常在春末或夏初才開始培育雄蜂。通常情況下,雄蜂的壽命是2個月,如果蜜源充足可長達3~4個月。到了秋季,當蜜源逐漸減少時,工蜂會把雄蜂驅逐到蜂箱側壁或箱底處,不讓它們吃蜜,最后逐出巢外讓它們死亡。有時工蜂也會咬開雄蜂房拖棄雄蜂蛹,所以正常的蜂群在越冬期沒有雄蜂。蜂群在控制雄蜂的數量上有兩個方面:蜂王產卵時能夠識別巢房的大小,控制產受精卵還是未受精卵,在雄蜂房中產未受精卵,發育成雄蜂;工蜂在控制雄蜂時,通過建造雄蜂房的方式來控制。工蜂只有在蜂群需要雄蜂的時候,才建造雄蜂房,打掃雄蜂房,促使工蜂產卵;蜂群不需要雄蜂時,工蜂就會驅趕雄蜂。蜂群的上述行為,有效地控制了蜂群的數量。
割除雄蜂不節省飼料:雄蜂雖然食量比工蜂大,但雄蜂幼蟲的食量更大。每隔7天割一次雄蜂,也是雄蜂剛封蓋就被割除了。割除雄蜂后蜂王就會繼續在雄蜂房中產卵,3天后成為幼蟲,工蜂需要大量的食物飼喂雄蜂,封蓋后又被割除。重復這樣的事情,蜂群一直處于培養雄蜂幼蟲的階段,結果會消耗更多的飼料。
1.2割雄蜂行為的不良后果
造成蜂群性比失調:蜂群在繁殖期,要有一定數量的雄蜂,如果蜂群中沒有雄蜂或雄蜂數量很少,蜂王就會不停地產雄蜂卵,影響蜂王產工蜂卵,影響蜂群的發展。雄蜂數量少會打亂蜂群的正常持秩序,影響蜂群采集的積極性,使蜂產品產量下降。
增加了養蜂員的勞動量:割雄蜂是一項勞動量很大的工作,給養蜂員增加了負擔。如果此項工作能夠去除,養蜂員負擔會減輕很多。
傳播病害:如蜜蜂“白堊病”首先在雄蜂房中產生,割雄蜂是刀上就會沾染“白堊病”的病原,再割健康群的雄蜂時,就會將病原菌傳播開。
2.有病亂用藥
在蜂群中發生的病害其實并不多,按蜜蜂病原的種類分為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原生動物病害、真菌性病害、寄生蟲病害等。每一個地區發生病害的種類、時期等一般都有一定的規律,養蜂員可按這一發生規律進行預防和治療。但是有的養蜂員見到蜂群發病,不分析什么病就用藥;有的將治療幾種病的藥物放在一起,這都是不科學的。
診斷不準確,沒有效果:蜂群發生病害時,第一是要診斷,確定發病原因。有的養蜂員,當蜂群發病時,不進行仔細觀察、分析、診斷,隨便給蜂群用藥,其結果是藥不對癥,沒有效果。
給蜂產品造成了污染:如在生產季節用藥,就會給蜂產品造成了污染。
蜂群用藥頻繁會使蜜蜂產生抗藥性:有的養蜂員,用抗生素作為預防性藥物,不定期給健康蜂群用藥,在蜂群發生單一蜂病時給蜂群施用綜合性治療藥物,長期這樣做會使蜂群產生抗藥性。
3.不放棄重病群
有的蜂場蜂群發病后,個別蜂群十分嚴重,對于這樣的病重蜂群是否有必要治療,要進行評估。評估的方法很簡單:如果新分出一箱蜜蜂,在40天之內會發展到什么程度,病群經過治療是否能夠達到這一程度。
在病群用藥物治療過程中,一般都配合飼養管理措施,最常用的就是給病群補充老熟封蓋子脾,有的病群比較嚴重,用大量的封蓋子脾補充,這些封蓋子脾如果用于新分群的補充,可能效果會更好,所以對于重病群應放棄,把注意力放在新分群上,效果會更好。
4.不減輕生產任務
在養蜂生產過程中,養蜂員要想到生產效益。但是,過分的生產,不考慮生產與蜂群發展的關系,會影響蜂群的發展,對一年的綜合性生產不利。
在以下幾個時期要注意生產與蜂群發展的關系:一是當蜂群比較弱,處于恢復期或越冬蜂繁殖期時,要依據蜂群的具體情況,適當生產,以免影響蜂群的繁殖;二是外界蜜源不足時,要給蜂群留一定的蜜脾,尤其是子脾上的邊角蜂蜜,最好不取,否則對蜂群育蜂不利,造成蜜蜂質量下降,壽命縮短。
5.不按程序治螨
蜂群對于每一地區而言都有一定的治螨時期,不容錯過。有的養蜂員忽略了這一點,認為只要蜂群中看不到蜂螨就不用治螨,結果到螨害明顯發生時,已無法補救。在培養越冬蜂之前一般都需要治螨,以保證越冬蜂的質量,如此時不治螨,到后期發現時,蜂群已不能越冬。
6.越冬飼料不足
越冬飼料的多少直接關系到蜂群的安全越冬,越冬飼料的標準一般是有多少蜂就放多少脾,所有巢脾基本是滿蜜脾,中心的1~2張巢脾其中心部位可以是空的,這樣基本能滿足蜂群越冬的需要。然而有個別蜂群在統一喂完越冬飼料后,并沒有達到這一標準,就需要補喂,這一點很重要,有的養蜂員不進行補喂,結果個別蜂群在越冬時出現了問題。